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孝德等:鄉村教育變革的四個維度

[ 作者:張孝德?蕭淑貞?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8-27 錄入:李珺 ]

鄉村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么?鄉村之于人類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意味著什么?鄉村教育之于鄉村振興意味著什么?這是推進鄉村教育變革必須思考清楚的三大問題。由此,我們才能厘清鄉村教育變革的新方向、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講:“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們認為,教育是鄉村的魂,文化是鄉村的根。沒有教育的鄉村是沒有希望的鄉村,沒有教育振興的鄉村振興無法承擔“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時代使命。

邁向新時代,我們急需大力推動鄉村教育的改革,急需將鄉村教育放在中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鄉村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急需將鄉村教育放在鄉村振興大戰略中探索中國特色鄉村教育振興之路,急需將鄉村教育放在邁向生態文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探索鄉村教育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改革。

如何建構鄉村教育新認知

在鄉村振興的熱點中,人們更容易關注產業振興,較少關注鄉村教育。在過往的20年里,許多鄉村學校被撤并。按照撤并邏輯,只是鄉村孩子需要教育,鄉村似乎不需要教育,所以把鄉村孩子集中到縣城接受教育也就解決了鄉村教育的問題。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個潛在邏輯是,城市孩子不僅需要教育,城市建設更需要鄉村孩子到城市讀書。

基于這樣的邏輯,撤點并校成了過去一些地方推動城市化、拉升城市消費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做法對于拉動城市化率確實有效,有學者調研發現,大約有30%的農民是因為孩子上學而進了城。

還有人認為,在城市化突飛猛進的時代,鄉村沒有多少價值。在我們看來,這種認識與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完全相悖。目前的一些鄉村已經是老人與婦女兒童的鄉村。如果不改變這種認知,未來將會出現一大批只有老人、沒有兒童的鄉村。

無論我們怎樣講鄉村需要搞教育,也會有人以這樣的理由反駁:不是我們不知道鄉村需要教育,而是鄉村確實不能搞教育。目前有的地方之所以還在撤并鄉村學校,就是因為主張撤并學校的主政者認為有足夠的撤并理由。這個理由就是鄉村學校教育質量差、學生越來越少,遲早要消失。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在一個大背景下來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的本質不是鄉村本身不能搞教育,而是錯誤的站位和態度導致了鄉村不能搞教育的認知。

仍然站在過激城市化的位置看鄉村。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國內出現一股以西方城市化為參照系的單極化城市思潮。這種思潮認為中國未來現代化的目標就是城市化,相對應的鄉村未來的命運就是在大規模的城市化中走向終結;認為鄉村是落后乃至愚昧的地方,在城市化浪潮中最終要退出歷史舞臺。其實,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從根本上矯正這種思潮。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思潮的力量仍然存在。

教育是中國千年鄉村文明的魂,沒有了教育的鄉村,一定會慢慢走向衰亡。如果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的一系列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戰略不清楚,仍然滯留在原有的城市化思路上,就會陷入鄉村不需要搞教育、鄉村搞不好教育的困境,甚至以所謂的鄉村教育改革之名,行讓鄉村消亡之實。

仍然用應試教育形成的“做事教育”思維看鄉村。鄉村教育問題不是孤立的,鄉村教育凸顯了當代中國教育的一些問題。目前形成的教育模式起始于近代以來對西方現代化的追趕。這種教育模式,一方面讓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其最大特點就是將主要教育資源集聚在“做事教育”上,使整個社會從兒童開始就陷入考最好的大學、找最好的工作的焦慮困境之中,不僅導致做人教育嚴重缺失,而且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中嚴重缺位。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支撐的教育模式中,鄉村自然會被認定是很難搞好教育的地方。其實,高度重視教育的中華民族十分注重做人教育(做人教育的黃金窗口期是0歲-15歲),先做人后做事一直是中國傳統教育遵循的理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立德樹人問題,明確提出了“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的確,鄉村確實不具有做事教育的資源優勢。但是按照中央提出的新的教育方針,鄉村恰恰具有滿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教育的獨特優勢。鄉村恰恰承擔著矯正西化教育,回歸與修復中華文明之根的教育使命。鄉村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攜帶者,作為中華文明之根,是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和魂。鄉村蘊含著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原動力,蘊藏著邁向新時代所需要的新文化、新哲學、新動能。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恰恰必須從振興鄉村教育開始。

如何看待鄉村小規模學校

鄉村學校人數少是撤點并校的另一個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是教育界有爭議和討論的問題。鄉村的小規模學校和小農經濟一樣,一直是被以現代化思維、規模效益理論否定的對象。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農村學校布局既要有利于為學生提供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方便學生就近入學;既要防止過急過快撤并學校導致學生過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現新的“空心校”。意見還提出,要適應一些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包班、復式教學需要,注重培養一批職業精神牢固、學科知識全面、專業基礎扎實、“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小規模學校就像小農經濟一樣,不能實現高度分工產生的規模化效率,是一種低效率、落后的教育方式。這是一種典型的將經濟學規模收益理論錯搬到教育上的做法。

鄉村教育所承擔的主要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基礎教育,這個時期是奠定孩子生命基礎的做人教育的關鍵時期。對于這個時期的兒童,溫暖親情與仁愛滋養是比知識、技能等更根本的教育。這個時期的兒童對父母和家庭有強烈的依戀感,這個時期必須有父母陪伴才能符合兒童生命成長的需要和規律,這也正是許多教育專家反對寄宿學校的原因所在。這個時期的兒童所需要的溫度與仁愛的學校教育是準家庭教育,這種準家庭教育一定不是大規模學校,而是小而優的小規模學校。這樣的教育才符合兒童時期心理和生命成長的需要。

從大的方面講,教育可以分為兩大類,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做人教育的黃金時間是0歲-15歲。這個時期不僅需要準家庭的小班教育,也需要讓年齡不等的孩子在一起的混齡教育。混齡教育環境就是模擬的一個小社會,可以讓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中完成社會化的成長,特別是獨生子女更需要這樣的混齡教育。這樣的教育所需要的老師是一專多能,而不是高度分科。按照社會分工的專業教育、規模化教育對于大學是有效率的教育,但做人的基礎教育所需要的恰恰是小而優的綜合教育。

目前一些地方在教育理念和管理上陷入的誤區恰恰忽視了兒童生命成長周期的規律,按照大學教育的模式設計了從兒童到青少年時期的基礎教育,追求做大做強。如果讓基礎教育回歸滿足全面發展的做人教育,使教師一專多能,那么基礎教育領域的教師就會變成讓生命發光的園丁。

總之,按照青少年生命成長的規律,鄉村小規模學校恰恰應該得到鼓勵,并在改革中不斷完善,而不應該成為撤并的對象。

如何探尋城鄉教育公平新路徑

力推撤并鄉村學校的主政思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撤并鄉村學校是為了解決城鄉教育的不公平問題。

通過撤并真的能夠解決城鄉教育的不公平嗎?對于這個問題,實踐已經給出了答案。無論是許多專家學者的跟蹤研究,還是國家的相關文件,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大規模撤并村校在提升了城鎮化率、刺激了城鎮的消費和房地產市場之外,給農民孩子帶來的是“上學遠、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

在撤并思路的背后,不是一個單純的認識問題,而是一個立場和態度問題。我們認為,這種解決教育公平的出發點,并不是真正為了解決教育公平。

從這個角度看,以撤并村校解決教育公平的思路,是一種人民立場缺位,以城市化思維、懶政思維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可否認,解決城鄉教育公平是個難題,但并不是不能解決。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需要的是立場。這個立場就是要真正站在農民的一邊。如果站錯了位,就很難從更高維度上破解城鄉教育不公平的難題。

只要把立場調整過來,我們就會更加重視解決鄉村教育現實問題的各種探索。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許多讓鄉村教育重新煥發生機的改革探索。這些探索既有一所學校、一個鄉村的經驗,也有整個區域的經驗。

山西就有不少就地搞好鄉村教育的典范。在多家公益機構的支持下,由北京一批專家教授探索的讓教育回村、讓鄉村成為兒童樂園的教育實驗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按照兒童全生命成長規律開展的“親情、親鄉土、親自然”的“三親”啟蒙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近三年來,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關頭村的“三親”教育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沈陽等大城市的31名學生,學生家長在關頭村租住民居,邊陪孩子讀書,邊以“新村民”的身份參與生態、幸福社區的建設,關頭村成為他們穩定的第二故鄉,陪讀的家長組成社區,開展了各類手工業,使關頭村開始走上教育振興鄉村的路子。

2017年,山西省大同市的邢莊學校的小學只有3個孩子、4個老師,但在邢莊村委支持和一位有事業心的校長努力下,這個最初只有3個孩子的學校已經發展到有110多個學生、25個教師,服務周圍七八個村莊。

四川省閬中市也是一個依靠改革讓鄉村教育煥發生機的典型。他們不認為鄉村不能搞教育,啟動了讓鄉土智慧點亮校園的鄉村教育改革。

總之,解決鄉村教育公平問題,不是沒有出路,而是缺乏人民教育的立場;解決公平問題,不是沒有經驗和典型,而是因為對鄉村的價值視而不見。鄉村教育改革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對鄉村命運的關懷、對鄉村教育的責任和對農民的情感。

如何以鄉村教育變革拉動鄉村振興

目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熱點和重點都集中在鄉村產業興旺上,認為這是鄉村振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幾乎很少討論鄉村教育振興的問題。但是如果把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聯系在一起思考就會發現,鄉村教育振興不僅比產業興旺更重要,而且是其他五個方面振興的大前提。在2020年的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重要論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鄉村振興的使命,鄉土文化復興在鄉村振興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子在鄉村,所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是鄉村振興的復興。從這個意義上看,只有千年鄉土文化復興的鄉村、教育振興的鄉村才能擔當起時代賦予鄉村的使命。從這個大背景出發,我們看到的鄉村不是可不可以搞教育,而是鄉村振興必須搞教育,而且應該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來對待。

鄉村振興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鄉村教育的振興。鄉村復活的最終標志也是教育回村。沒有教育的鄉村是沒有未來和希望的鄉村。有村就要有學校,學校應該成為鄉村的標配。只有老年人的鄉村其實并不可怕,因為鄉村是適合低成本養老和頤養天年的地方,真正可怕的是沒有兒童的鄉村。一個沒有兒童教育的鄉村,也就意味著從兒童開始就隔離了他們與鄉村的情感聯系。一個與鄉村沒有情感聯系的兒童,不可能熱愛生養他的鄉村。沒有兒童教育的鄉村,是一個鄉土文明傳承斷代的鄉村,無論鄉村經濟將來如何興旺,也是一個沒有未來和希望的鄉村。

中國人的精神故鄉和血脈之源在鄉村。鄉村教育是讓每一個中國人與祖先、故鄉鏈接起來的鄉土教育。拋棄這樣的教育,我們將成為沒有故鄉的游子。

缺少鄉村教育的中國教育是無根的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文化傳統,沒有鄉村教育的傳承將意味著中華五千年文明面臨斷根的危機。

缺少教育的鄉村不叫鄉村,叫農場。沒有教育的鄉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鄉村,而只是有經濟功能的西方式的農場。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鄉村是“耕讀鄉村”,其中“耕”解決物質生計問題,“讀”解決文化傳承和教育問題。真正的中國鄉村是有老人兒童、有雞鳴狗吠、有歷史、有故事、有文化的鄉村,而讓鄉村擁有這些活力的東西是來自鄉村教育帶來的兒童的讀書聲。

鄉村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蘊含著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回答的“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等問題。從這個角度看,能夠讓我們重返鄉村之路和共建精神家園的途徑就是教育;從這個意義看,鄉村振興成功的最終標志是讓教育回村。只有讓教育回村的鄉村才能承擔起習近平總書記所賦予和期望的“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歷史重任。


(作者張孝德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蕭淑貞系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教師報》2021年08月25日第14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曰韩欧美亚洲美日更新在线 | 亚洲日韩五码一区二区 | 日本香蕉青青妞视频 | 日久精品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日韩专区日本一区 | 永久性国产盗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