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共同富裕,關鍵要補足鄉村建設與發展短板。未來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一種鄉建新探索,是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的新體現,也是推動鄉村高質量振興和農村居民高品質生活的新需要。在未來鄉村建設中嵌入共創共富機制,對于加快補足鄉村發展短板,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融合發展和推動共同富裕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未來鄉村建設的基本內涵、主線與特征
未來鄉村建設是立足于鄉村原有資源生態特色,嵌入數字化、生態化、集成化等新技術元素,充分體現鄉村“三生融合”功能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于一體,實現城市與鄉村相融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技術與文明相滲透、集體與個體相統一、共創與共富相呼應,使鄉村真正成為高品質宜居、宜業、宜游共同富裕的美麗鄉村、幸福鄉村的建設。
本質而言,美麗鄉村建設的落腳點是“美麗”,而未來鄉村建設更體現“人本化”“生態化”和“現代化”核心,落腳點是“幸福”,既是人們安居樂業、增收致富和實現美好生活的幸福,也是人與自然、社會、科技完美融合的幸福。簡言之,未來鄉村建設是由美麗鄉村向幸福鄉村的升華,是從追求物的具象向人的體驗的升華。
嵌入未來鄉村建設的思想主線是城鄉融合和共創共富,技術主線是數字化應用和低碳化應用。未來鄉村的基本類型從空間看,可以是單一村莊類型,或鄉村群類型,也可以是城鄉融合的特色小鎮類型。未來鄉村的基本特征應該呈現宜居的生態環境、現代的產業形態、融合的城鄉關系、富足的居民生活、包容的文明鄉風,高效的公共服務、和諧的善治社會。
二、未來鄉村建設應避免四個問題
未來鄉村建設應避免千篇一律,要注重因地制宜。未來鄉村建設有別于城市未來社區建設,不能簡單預設場景塑模子、擺樣子,村莊也不能簡單套模子、照樣子。要立足村莊的稟賦性、自生性和特色性,揚長補短,尋找符合自身發展需求和歷史傳承的建設切入點。
未來鄉村建設應避免單村獨干,要注重協同發展。未來鄉村建設不能埋頭單干,要以數字技術推動要素跨村域聯合、鼓勵鄉村集群組團式發展,共同打造公共空間、共同完善基礎設施、共同整合文旅資源,以共建共治共享提高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未來鄉村建設應避免大拆大建,要注重有機更新。未來鄉村建設既不能搞運動式的大拆大建,也不能蜻蜓點水般的刷墻翻新。未來鄉村不是讓鄉村“去陳出新”,而是要“推陳出新”,做到鄉村傳統保護與現代更新之間的有機平衡。
未來鄉村建設應避免盲目推進,要注重循序漸進。數字、低碳等技術的深度應用將使未來鄉村建設與運行維護存在較高成本。對于經濟發展可持續性較弱的村莊,雖然依靠財政和社會資金能解決前期投入問題,但后期運行維護卻易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要根據村莊類型、資源稟賦、經濟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具體實際,因地制宜和循序漸進。
三、以未來鄉村建設推進共同富裕發展
以未來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是城鄉發展差距的重要短板。為此,要以未來鄉村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好基礎設施、住房、醫療、養老、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場景。重點任務是加快農村傳統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城鄉一體與協同的醫療共同體,推動市縣級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醫療機構下沉,完善家庭醫生和云診室制度,實現普通病癥就地就診和疑難雜癥急癥在線遠程醫療服務;統籌縣域康養資源,發展普惠性和互助性養老,建立康養聯合體,推動機構社區居家養老“互融互通”;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推動教育集群化特色化發展和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以未來鄉村建設加快完善城鄉要素對流機制。城鄉發展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鄉要素市場割裂以及城鄉要素交換不對等所導致的城市向農村汲取過多。為此,要以未來鄉村建設為驅動,加快打破“二元對立”和“城市中心、鄉村邊緣”的傳統格局,完善城鄉要素自由、平等的對流機制。重點抓手是深化“兩進兩回”,聯動鄉村各類園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能級高、作用強的雙創空間、星創天地、小微創業園,以人才回流為鄉村發展引入更多的技術流和資金流。要從創業、居住、公共服務等全套政策支持體系建構出發,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扶持和激勵機制。
以未來鄉村建設加快推動鄉村集群協同發展。鄉村形成是人與自然互動演化的結果,毗鄰村莊往往存在地域相接、人緣相親、習俗相近、文化相通、產業相似的特點,但由于行政邊界的存在,阻礙了鄉村與鄉村的要素流通、產業融合和治理協同。為此,要推進鄉村集群化發展,加快運用數字技術破除地理和行政邊界效應,形成設施共建、資源共用、產業共興、文化共融、服務共享、區域共治的格局。如浙江省淳安縣建立的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開展產業共興、品牌共建、環境共保、資源共享等協作,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果;臨安區太湖源等地在村落景區化發展基礎上,積極探索村落集群化協同發展,從資源利用、市場引流、品牌打造等方面開展一體化運營模式。
以未來鄉村建設加快促進農村產業提質增效。農村產業發展是未來鄉村建設的重頭戲,也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路徑。未來鄉村建設所貫穿的數字化和低碳化技術主線,將有效促進農村三產高質量融合發展。為此,要加快順應消費結構升級,以激活市場、激活主體、激活要素的改革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園區化、特色化和科技化,引導農業產業集聚和創新發展;以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率;以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以未來鄉村建設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是未來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此,要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瞄準消費空間逆城市化趨勢,加快盤活閑置的宅基地、民房、公益性用房等資產。同時深度挖掘和利用好生態資源,做好生態資源轉化文章,加快資源資產化、資產股權化、集體與農民股東化進程。要創新鄉村經營模式,構建村級集體融資平臺,引入社會資本,建立由多元主體投資、專業團隊運營、利益機制緊密的村莊經營新模式。要鼓勵村集體打破村域界限,通過村企合作、異地開發、多村聯營等方式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如嘉善縣采取“土地+資金”“強村+弱村”等形式,引導集體經濟薄弱村將閑置或低效利用的資源集聚至“飛地”項目,實現抱團發展。未來鄉村建設還要強調包容和開放,要充分惠顧低收入農戶,鼓勵鄉村各類經濟實體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就業,以提高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為契機,盡可能多設立公益性崗位并優先安排低收入農戶,提高低收入農戶家庭的工資性收入。
(黃祖輝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胡偉斌系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學院智庫研究員;鄢貞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21年第1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