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產出放心的農產品關鍵要靠農業標準化。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完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兩會期間,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曉華圍繞“推進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相關建議。
農業標準化成效顯著,但水平仍偏低
陳曉華表示,從調研看,這些年農業標準化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我國農獸藥殘留國家標準超過1.3萬項,農業行業標準5000多項,各地創建“三園兩場”(果菜茶標準化示范園、畜禽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8萬個,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近5.9萬個。實踐證明,農業標準化有效促進了農業集約化、綠色化、品牌化協同發展,有利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標準化與老百姓的期待比,與農業高質高效的要求比,與發達國家發展狀況比,水平仍然偏低。陳曉華介紹,差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標準體系不完善,結構不夠合理。歐盟有15萬多項農藥限量標準,日本有5萬多項,美國有1.2萬項,我國農業生產標準的數量還比較少,特別是特色小宗作物、小品種動物及水產品的限量標準缺失比較嚴重。而且,標準制定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對綠色發展、品質提升、營養健康等關注得不夠。二是制標用標“兩張皮”,標準化推進困難較多。標準化生產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成本,由于農產品優質優價還沒有完全實現,影響了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政府對標準化生產的支持也存在“撒胡椒面”或“人為壘大戶”問題,標準化推進參差不齊。
加大力度,以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為此,陳曉華建議,應當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業標準化,切實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納入按標生產、依標監管的軌道,以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把農業標準化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中央層面要做好頂層設計,在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中明確農業標準化要求,抓緊編制農業標準化發展專項規劃,把標準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主攻方向進行布局。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業產業園區、大中城市郊區以及有條件的“菜籃子”大縣等率先實現標準化生產,壓實地方責任,把標準化生產納入對地方黨委政府鄉村振興、食品安全等考核體系。各類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生產項目資金安排、產品品牌認證等都應與農業標準化掛鉤,作為重要評審依據,形成推動農業標準化的倒逼機制。
二是構建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標準體系。堅持“有標貫標、無標制標、對標達標”,做好標準領域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拉出清單目錄,組織團隊研究,抓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品質、包裝分級、綠色發展、小宗品種等方面標準,加快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支持各地和各類行業組織圍繞主導品種和特色產業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并與生產指導、技術推廣相結合,針對性開展技術培訓,通過明白紙、生產掛圖等形式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使生產標準和規程落地見效。
三是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帶動機制。持續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支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及龍頭企業等創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實現標準制定、組織實施到跟蹤評估的一體化推進,以點帶面,帶動全產業鏈標準化。發展“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合作社+農戶+標準”等模式,把標準化嵌入投入品管控和作業流程,通過社會化服務、托管農業、訂單農業等,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引導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步入標準化軌道。
四是加大農業標準財政經費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中央層面按標準制定計劃,穩定安排項目保障資金,并統籌設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轉移支付項目,每年選擇部分“菜籃子”大縣,對農民按標生產、減肥減藥、綠色防控等給予補貼。各級財政增加資金支持農業農村部門開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相關原料和生產基地、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組織開展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試點。加快健全農業標準化工作機構和專業隊伍,并保障必要的工作和人員經費,建立農業標準化工作激勵機制,對工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記者楊宗輝)
(陳曉華系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觀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