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已進入城鎮化全面減速新時期
早期美國學者諾瑟姆提出的城鎮化S形曲線顯示,城鎮化率在30%-50%屬于加速時期,50%到70%屬于城鎮化減速時期。對于從加速到減速的拐點,學界持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是50%,有的認為是60%。總的來說,城鎮化率過了50%到60%時,城鎮化就會減速。
2013年筆者在《關于城市型社會的若干理論思考》中將中國的城市型社會分成4個階段,即初級城市型社會、中級城市型社會、高級城市型社會、完全城市型社會。202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是64.72%,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中級城市型社會。從美國1790年到2050年的城市化率看出,1840年到1880年間城鎮化率在30%以內,在此區間內美國的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43個百分點。1880年到1920年,美國城鎮化率在30%到50%的區間內,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58個百分點,處于加速階段。自此,城鎮化速度趨于下降,1920年到1960年,城鎮化率在50%-70%區間時,平均每年增長0.47個百分點。由此看出,美國城鎮化速度相對比較均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城鎮化率超過50%后開始減速。
從中國的城鎮化來看,19世紀的中國城鎮化率一直未超過10%。1820年的城鎮化率大概是6.47%,1893年提高到8.22%。20世紀上半葉,中國城鎮化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1901年提高到9.79%,1949年是10.64%,1936年也僅有11.25%,城鎮化基本上處于一個穩定或者停滯不前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后,城鎮化率出現了波動,尤其在大躍進時期,城鎮化率大幅提升,1960年達到了19.75%,隨后幾年又出現了下降。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鎮化開始加速。199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越過了30%,達到30.48%,2010年時接近50%,到2017年達到60%。
按城鎮化速度(百分點)可將城鎮化分為5類。低于0.2個百分點是低速,0.2到0.6個百分點屬于中速,0.6到1個百分點為中高速,1到1.4個百分點為高速,超過1.4個百分點為超高速。在城鎮化率超過30%的拐點以后,中國城鎮化進入了一個超高速推進時期。1996-2017年處于超高速增長時期,22年間年均提升1.42個百分點。但是,城鎮化的超高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建成區快速擴張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發展階段的轉變,這種超高速的城鎮化不可持續。
“十三五”時期以來,中國進入城鎮化全面減速階段。2021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比上年提高0.83個百分點,城鎮化增速已經明顯減緩。從東、中、西、東北地區四個大板塊來看,城鎮化也都在減速。這表明,長達20多年的城鎮化超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我們進入了一個城鎮化全面減速的新階段。
二、減速期中國城鎮化的轉型方向
根據我們的研究,社會形態的變遷大體經歷了從生存型、溫飽型到小康型再到富裕型的轉變。2000年以前,我國處于溫飽型社會。2000年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進入總體小康社會。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202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25萬美元,根據我們的預測,2023年左右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3萬美元,我國將會邁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中央已經明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假如把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相對富裕的一個標準的話,2035年目標實現后,我國將進入相對富裕社會。黨在19大報告中提出,到2050年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假如把基本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共同富裕社會的門檻,到2050年,我國將可能邁入共同富裕社會。
通過對城鎮化趨勢的預測,在“十四五”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仍將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但推進速度將會逐步放慢。預計一直到城鎮化率到達70%-75%左右,我國才有可能進入城鎮化相對穩定的階段。根據七普數據,我們對2035年中國城鎮化率做了預測。2035年全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4.4%,東部地區將能達到77.7%,中部達到70.6%,西部69.2%,東北地區73.1%。假如按照這個速度推算,2020年至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速度將下降到年均提升0.70百分點左右。
同時,我們也對31個省區市做了城鎮化率預測,預測的結果表明,到2035年上海、北京、天津能夠總體完成城鎮化;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20個省份將進入城鎮化的穩定期;海南、湖南、安徽等十個省份仍處于減速期。
從中國城鎮化轉型的方向來看,城鎮化將朝三個方向進行轉變。
一是從高速城鎮化轉向高質量城鎮化。高質量城鎮化要堅持以人為核心,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城鎮化戰略轉型,走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之路,這是中國城鎮化的基本方向。提高城鎮化質量包括城市要有品味,城鎮質量要高,資源環境消耗的代價要低,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關鍵在于市民化。
從下圖看出,這些年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低于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兩者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18.5個百分點,涉及2.61億人。實際上,這些人口處于半市民化的狀態。要解決半市民化問題,其治標的辦法是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最關鍵治本的辦法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該按常住人口來配置公共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是從注重異地城鎮化到重視就地就近城鎮化。過去中國更多地強調異地城鎮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擁有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產業支撐,但勞動力不足。中西部地區有大量的人口和勞動力,但缺乏產業支撐,就業崗位不足。因此,每年都有成千上億的農民工由中西部到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去打工,導致產業分布、就業崗位與人口分布不匹配。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角度來看也類似,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支撐不足,就業崗位缺乏,而大城市、超大城市承載過多功能,就業崗位比較充裕。通過中央的政策,這些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推進,產業發展速度加快,這一問題正在逐步得到緩解。
從下圖可以看出,外出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在不斷下降。2008年是62.32%,2021年下降到58.7%。外出農民工跨省比重在2009年是51.2%,2021年下降到41.5%。跨省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也在不斷下降,由2009年的32.4%下降到2021年的24.4%。這說明就地就近城鎮化越來越重要。
三是從注重地級以上城市發展到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實行市管縣體制主要是想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近年來,雖然中心城市的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很多中心城市把資源、人才、土地指標等向中心城市的中心區聚集,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近期,中辦、國辦發布文件,強調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CRRS)主要調查了十個省區,每個省區調查五個縣,每個縣調查三個鄉鎮,每個鄉鎮調查了二個村,每個村莊調查12到14戶。調查顯示,調查地區外出就業的農民工占比15.87%。外出農民工越來越趨向就地就近就業,以省內流動為主,縣(市)成為吸納農民工的重要載體。從外出農民工落戶意愿來看,愿意在打工城鎮落戶的農民工占比為12.79%,整體落戶意愿較低。家庭觀念致使女性更愿意在城鎮落戶,八零后農民工落戶意愿相對較高。縣(市)成為農戶進城落戶的首選地,其次是地級市。
以縣城作為重要支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縣城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有利于推進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二是縣城作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既是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也是縣域綜合服務中心和治理控制中心,在縣域城鄉發展中發揮著樞紐作用和統領作用。三是相比一般建制鎮,縣城具有較好的基礎。從平均規模來說,縣城超過了10萬人,平均建成區面積超過了10平方公里。從污水處理率和燃氣普及率看出,縣城與建制市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未來加強建設,縣城應該具有較好的基礎。
三、城鎮化轉型中村鎮發展的若干問題
城鎮化轉型的背景下,未來城鎮化率不斷地提高,鄉村的人口會減少。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3.89%,鄉村常住人口5.1億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4%,鄉村戶籍人口7.71億人。到2035年,城鎮化率達到74.4%,鄉村人口約為3.74億。到2050年,城鎮化率接近80%,鄉村人口估計為2.73億。隨著鄉村人口的減少,村莊的數量也將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村莊的規模也要減少。從規模經濟、未來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我國現在的村莊規模偏小,未來的村莊規模需要適當擴大。根據去年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該報告對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做了預測,每個行政村的常住人口規模希望能達到1500人左右。
(1)防止縣域出現兩極化
近年來,中國城鎮規模增長出現了兩極化趨勢。超大、特大城市規模快速膨脹,部分小城市、小城鎮出現萎縮。破解兩極化的關鍵是要加快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在鞏固發揮大中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礎上,加快中小城市、小城鎮的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要有產業支撐,二是要縮小與大中城市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
根據預測,到2035年,超大城市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到12個,城鎮人口的比重會達到14.7%。小城市和小城鎮將會成為吸納城鎮人口的核心載體,2035年預計是55%。要發揮小城市、小城鎮的作用就要推進縣域城鎮化,其核心是分類推進縣城的發展,要適度集中,促進縣城與其他建制鎮協調發展,防止出現兩極化。
(2)積極應對村鎮老齡化的影響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年輕人進城去了,鎮、鄉村的老齡人口比重遠遠高于城市。如何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影響是我們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老齡化的影響包括人才流失、養老設施短缺、養老服務和保障水平低。目前城鄉養老保障水平差距很大,不能適應發展需要。2021年,我國城鄉居保參保人數達54797萬人,比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還多6722萬人。2020年,我國城鄉居保人均養老金領取額為2088元,即每月174元,僅分別相當于城鎮和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的25.7%和35.0%,不到農民人均食品煙酒支出的50%。2020年,城鎮職工與城鄉居保人均養老金之比為19.3倍,差別很大。
(3)優化村莊和公共設施布局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鄉村人口不斷減少,村莊“空心化”問題凸顯,村莊數量將不斷減少。2020年農業農村部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顯示,常年住房空置率(10個月以上)為9.3%。農發所2019年調研140個村莊顯示10.7%的宅基地閑置率。從行政村減少的數量來看,2007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減少約6000個行政村。從自然村來看,1991年到2020年減少141萬個自然村,平均每年減少4.7萬個。3次村莊撤并潮分別在2000-2007年減少94.3萬個,2015-2017年減少25.3萬個,2020年減少15萬個。
隨著城鎮化推進和空心化加劇,在建立市場化的自愿退出機制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合村并居規劃引導是必要的。城鎮化進程中村莊布局調整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在這過程中要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以提高農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遵循鄉村發展規律。鄉村有青山綠水、田園風光,村莊是“一戶一宅”,通過提高建設質量和品質,應向別墅化新村發展。
村莊別墅化應該是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但在這過程中,幾個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需要解決。一是村莊布局的調整優化。二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優化,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資源。三是公共設施用地的再利用。四是用經濟的辦法推動聯村發展。一個村莊的資源、能力是有限的,要推動聯村發展,走共同富裕之路。五是在自愿依規前提下,采用市場化途徑解決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三權”的有償退出。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規劃中國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