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黨中央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重大而光榮的戰略任務,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主辦的“中國農村發展學學科建設與自主知識體系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20多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眾多農村發展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學學科體系與自主知識體系展開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為引導學術界加強和深化相關研究,本刊特邀部分與會權威專家基于在此次研討會上的發言撰寫文章形成一組筆談,以饗讀者。
一、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進展
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具有較早的歷史淵源,但核心領域主要集中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發展兩方面。從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來看,在筆者最近主編的《農村經濟學》教材中,中國農村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魏后凱、譚秋成,2024):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為起步階段。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知識精英開始關注鄉村建設實踐,開展農村經濟調查研究,并在全國掀起了鄉村建設運動。在這一時期,通過實證方法來研究中國農村經濟成為主流,并形成了兩種主要的不同研究路徑,即海外學者所言的“技術學派”和“分配學派”。第二,1949-1977年是依附和停滯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科研教育體制主要是移植蘇聯模式,農村經濟研究則處于依附地位,主要依附于農業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農村經濟研究處于停滯狀態。第三,1978-2002年是形成階段。中國農村經濟學的快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農村經濟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機構逐漸增多,研究隊伍日益壯大,各類研究成果大量涌現。而且,農村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在形成和興起,除了相關教材的出版,一些大學還開設了農村經濟學課程。第四,2003年以后為完善階段。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學術界開展了多視角、多層次、多領域的綜合研究,各大學相繼設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等研究機構,中國農村經濟學、農村發展學迎來了新的春天。
從學科設置來看,農村發展學的發展有兩大時機。一是1998-1999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管理學大類下設立農業經濟管理類一級學科,其下包含了“農村區域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則設立了農業推廣碩士學位,后來改為農業碩士,其下設立了“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方向。現在看來,無論是“農村區域發展”還是“農村與區域發展”,這些名稱都不太規范,因為農村本身就是一種特定的區域。在此之后,不少學校增設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了相關的課程,進行了招生。二是202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把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增加到6個,包括農業經濟與管理、林業經濟與管理、食物經濟與管理、自然資源管理、農村發展和農商管理。其中,農村發展成為一個正式的二級學科,和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是平級的。這就為中國農村發展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以及這個學科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也應該看到,中國農村發展學研究盡管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相關教材建設相對滯后。通過簡單的梳理可以發現,已有的教材主要是關于“農村發展經濟學”的,有的教材名稱為《簡明農村發展經濟學》或《中國農村發展經濟學》,還有一些是關于農村發展社會學和農村發展傳播學的著作。農村發展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雖然已有大學開設了這方面課程,一些學者出版了《農村發展概論》相關著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張曉山還主編了《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概論》,也有學者編寫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概論》等教材,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以《農村發展學》命名的教材,農村發展學教材建設、學科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一直高度重視農村發展學的學科建設。早在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就把農業經濟研究所更名為“農村發展研究所”,而且在當年1月創辦了《中國農村經濟》,其到2025年1月將迎來創刊40周年。202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民政部批準將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更名為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到目前為止,這個學會的發展勢頭相當好。并且,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的兩輪學科建設“登峰戰略”資助計劃中,2017年第一輪時就將農村發展經濟學列為優勢學科,2023年第二輪時又將農村發展學列為優勢學科,將農村經濟學列為重點學科。在新一輪學科建設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將充分發揮學會、刊物等平臺優勢,抓好《中國農村發展學年鑒》以及《中國農村發展報告》《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等系列報告。在此基礎上,著力加強教材建設和前沿研究,重點是組織編寫《農村發展學》教材和《農村發展學前沿》等。當然,推進農村發展學教材建設和前沿研究,還需要得到國內學界和各位同仁的支持。尤其是農村發展學前沿研究,涉及領域較多,需要依托中國農村發展學會,集聚全國的資源來有力推動這項工作。
二、如何理解中國自主的農村發展學知識體系
農村發展學(Science of Rural Development)是一個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與城市發展學相對應的。筆者以為,農村發展學是從綜合視角來研究農村的整體以及各個領域的發展演變及其相互關系和規律的科學。可以說,農村發展學是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地理學等多學科融合發展形成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它是發展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中國農村發展學是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學,它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既要研究世界農村發展的共性和一般規律,探究世界農村發展的普遍趨勢和基本特征,又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突出中國特色,探討中國農村發展的演變趨勢、形成機理、道路選擇、治理模式和政策體系,尤其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農村發展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理論和中國方案。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村發展學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的原因很多,在此重點強調兩點。第一,中國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由于人口規模巨大,國內對食物、糧食的需求量和消費量就相當巨大,而且種類多樣,這就需要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色列、荷蘭盡管是農業強國,但由于人口規模小,糧食需求量不大,自給率較低。而中國不能這樣,必須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來保障糧食安全。同時,在中國,農村空間占陸地國土空間的絕大部分,按城(鎮)區建成區面積計算的城鎮空間目前僅占1.3%左右,95%以上陸地國土空間都是廣大的鄉村。中國農村人口眾多。2023年全國鄉村常住人口有4.77億人,農村戶籍人口有7.3億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9億多人。所以,有些人所說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就業比重下降、農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好像農業經濟、農村經濟就不重要了”的觀點肯定是不對的。不管城鎮化怎么推進,未來中國還有那么多農村人口,國土空間絕大部分也還都是農村。對于像中國這樣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大國,農村發展學相比較而言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二,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巨大。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農村是最突出的短板,也是最重要的薄弱環節。當前,中國正在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十分龐大。相對而言,西方農村發展學現在處于穩定時期,甚至在有的國家處于停滯的階段;而中國農村發展學迎來了新的春天,正處于蓬勃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中國農村發展學的發展空間更大、發展潛力更大,未來的發展前景也更加廣闊。
當然,由于國情、農情不同,發源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西方農村發展理論并不是完全適用于中國。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擁有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文明,農業生產經營仍以小規模家庭分散經營為主體形態,在制度背景、發展階段、歷史文化、基本農情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這種制度背景和“大國小農”的國情特征決定了西方農村發展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必須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學。
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學,核心是構建其自主知識體系。一般地講,自主知識體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就是自主性、知識性、體系性。要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同樣需要具有這三大基本特征。第一,自主性。就是要強調本土化、中國化,突出中國的主體性地位,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原創性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第二,知識性。就是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經過驗證是正確的,且被人們相信和接受。如果一種新思想、新觀點提出來以后,國際上都不承認,得不到廣泛的相信和認可,那么,就難以達到知識性的要求。第三,體系性。它不是碎片化的,也不只是某一個方面的知識點,而是農村發展各領域、各方面知識點的一個系統集成或集合。
關于如何科學把握自主知識體系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下文簡稱“三大體系”)之間的關系,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自主知識體系是三大體系的基礎,三大體系是知識體系的重要構成。有學者說知識體系就是三大體系,筆者對此并不認同。事實上,知識體系和三大體系是一種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重要構成。但是,在三大體系之外,知識體系還有一部分,二者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
中國農村發展學的內容體系或知識體系是多維的,可以從不同視角展開探索。比如,從要素的角度來看,要研究農村的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農村勞動力流動、農村土地利用等都是農村發展學的重要內容。西方農村發展學在早期就十分重視農村土地利用問題。從發展的過程來看,要研究農村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及農村的建設、治理和政策,體現的是發展的全過程。從領域來看,需要研究農村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政治發展、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它是一個全領域、全方位的“五位一體”格局。當然,研究中國農村發展可能還有更多維度。從時間的維度來看,不僅需要研究古代、近代、現代中國的農村發展,還要研究中國農村發展的思想史。從空間的維度來看,可以從不同類型的區域來研究農村發展的特征、變化趨勢和形成機理。比如,針對四大區域、省域、縣域、村域、主體功能區等,分別研究其農村發展。總之,中國農村發展學應該是一個多維的內容體系和知識體系。
三、如何構建中國自主的農村發展學知識體系
在新形勢下,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發力來構建中國自主的農村發展學知識體系。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很明顯,分析農村發展問題,是以人民為中心,還是站在少數的利益集團立場,其結論自然是不一樣的。二是強化批判性借鑒。要借鑒和吸收西方農村發展學中合理的成分,對于西方的一些概念、研究范式和理論學說,要進行批判性借鑒,要走出照搬模仿,擺脫學徒思維,不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三是要用中國的理論回答中國的問題,解釋中國的現象,提煉中國的經驗。中國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既催生了諸多新問題、新現象、新模式,也有利于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要立足中國問題、中國現象、中國實踐,加強理論提煉和原創創新,形成中國自主的農村發展學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化,形成一個知識化的體系。四是推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當前,盡管不少大學招收了農村發展方向的研究生,但開設農村發展學或農村發展概論課程的不多,課程體系不健全,教材也嚴重滯后,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是當務之急。五是要重視歷史。要加強中國農村發展思想史、中國農村發展史的研究,尤其是加強中國共產黨農村發展思想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發展史的研究,通過思想史和發展史的深入研究,為構建中國自主的農村發展學知識體系奠定堅實基礎。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能憑空產生,一定要和歷史、文化傳承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所構建的自主知識體系才會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農林經濟管理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課程主講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主編。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4年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