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魏后凱: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

[ 作者:魏后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12-13 錄入:朱燁 ]

摘要: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區域經濟學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有別于西方區域經濟學,中國區域經濟學是立足中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區域經濟現象和實踐經驗進行理論闡釋,探究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及區際經濟關系協調的經濟科學。它是針對發展中大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包括區域經濟發展、區際經濟關系、區域政策與治理,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和交融,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結構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必須面向高質量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共同富裕,針對區域經濟中一些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刻揭示區域經濟現象、形成機理和演變趨勢,建立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研究邏輯范式和理論體系,推動形成適應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的區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使中國區域經濟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關鍵詞:中國特色;中國經濟學;新區域經濟學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人口眾多、國土遼闊,人均資源有限,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中國區域經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必須面對中國問題,突出中國特色,創建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現象和中國奇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區域經濟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它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本文將結合編寫《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經歷,圍繞新形勢下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這一主題,就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定位和特色、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和發展方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定位和特色

經濟學是從時間、空間和部門三維的角度,探討人類經濟活動一般規律的科學。從空間維度探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經濟科學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域。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區域經濟學在西方大體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中國區域經濟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區域經濟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則是改革開放之后才迅速發展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區域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開展,中國的區域經濟學獲得了快速發展,研究隊伍日益壯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學術界出版了一系列區域經濟學教材和專著,有力推動了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堅實的基礎。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形成和快速發展,無疑將推動和引領世界區域經濟學的發展。首先,在區域經濟實踐探索中,已經形成了一批中國原創的區域經濟概念,如經濟特區、主體功能區、鄉鎮企業、市民化、同城化、精準扶貧、對口支援等,由此豐富和拓展了世界區域經濟學的概念體系;其次,在實踐中探索形成并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道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為世界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最后,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國目前已經形成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區域經濟理論,如區域開發理論、區域協調發展理論、主體功能區理論、精準扶貧理論、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論等,為創新發展世界區域經濟學理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盡管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學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其理論創新、學科和教材建設嚴重滯后,遠不能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實踐蓬勃發展的需要。目前國內區域經濟學研究存在“三重三輕”現象。一是重西輕中,即重西方理論復制,輕中國實踐理論提煉和創新,大量實證論文采用西方理論和中國數據進行實證檢驗;二是重城輕鄉,即重城市經濟,輕鄉村發展;三是重陸輕海,即重陸域經濟,輕海洋經濟。

中國區域經濟建設實踐的蓬勃展開,急需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理論給予指導,需要加快發展符合自身國情的中國區域經濟學。由于制度背景和國情不同,西方的區域經濟理論并非完全適用中國。中國的制度和國情特征是中國區域經濟學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不同于西方區域經濟學,中國區域經濟學是立足于中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區域經濟建設實踐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提煉的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是一部針對發展中大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新區域經濟學。“新”主要體現在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中國特色方面,與西方區域經濟學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背景不同。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區域經濟學發展和教材編寫應體現以下三個特色。

第一,要遵循客觀規律。無論是區域經濟發展變化,還是區際經濟關系演變,都有其自身的一般規律性。這種一般規律性是經濟社會發展、技術變遷和市場力量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區域經濟建設實踐必須遵循區域經濟規律,包括城市和鄉村發展規律。揭示和闡釋區域經濟發展和區際經濟關系演變的客觀規律是中國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首要任務。對于符合區域經濟、城鄉發展一般規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國區域經濟學需要充分吸收國外區域經濟學,尤其是西方區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科學成分,它是對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合理揚棄,而不是全盤否定。

第二,要體現中國特色。中國的制度和國情特征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區際經濟關系協調必須突出中國特色,堅持中國道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區域經濟實踐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滯后于區域經濟建設實踐,以致在某些領域形成了“理論真空”,導致一些并非適合中國的西方理論充斥國內學術界。中國區域經濟學需要將中國特色作為一條主線,立足于發展中大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本國情,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中國區域經濟的豐富實踐和發展經驗,概括提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理論及其獨創性貢獻,講好“中國區域經濟故事”。

第三,要樹立全域理念。區域概念具有二重性,從實體概念看,它是地球表面存在的特定范圍的空間,也是一個國家國土空間劃分的地域單元。國土空間包括陸地和海洋,也包括城市和鄉村。從陸地看,2022年中國城鎮建成區面積為12.9萬平方千米(含城市、縣城和建制鎮),僅占全部陸地國土面積的1.3%左右。這說明,絕大部分的陸地國土空間都是鄉村。早在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五個統籌”,并把統籌城鄉發展放在首位。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又強調要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然而,在區域經濟研究和學科建設中,長期存在著“重城輕鄉”“重陸輕海”的傾向。現有區域經濟的研究很少涉及海洋經濟和鄉村發展問題。在新發展理念下,必須站在全面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改變“重城輕鄉”“重陸輕海”的傾向,樹立全域理念,堅持城鄉統籌、區域統籌和陸海統籌,從全域國土空間的視角來概括提煉中國區域經濟經驗和建立相應的理論。

二、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門學科能夠相對獨立存在,首先要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否則便會失去存在的依據。區域經濟學是在區位理論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區域經濟學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區域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內涵,應當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能夠反映本學科研究的最本質的問題。一般認為,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和應用性三個最基本的特征。

區域經濟學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由于國情特征的不同,各國學者提出的區域經濟理論大都隱含著特定的假定前提和制度背景,以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為參照的西方區域經濟理論并非完全適用于中國。不同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區域經濟有著根植于自身國情的典型特征,如強調黨的全面領導,注重發揮各級政府的主體作用,高度重視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承認區域經濟利益的相對獨立性等。這些特征決定了中國區域經濟既有符合世界區域經濟一般規律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覃成林,2021)。這種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區域經濟學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基礎,決定了中國區域經濟學有別于西方區域經濟學,它是對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合理揚棄。

中國區域經濟學是在遵循區域經濟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符合中國國情、凸顯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既要全面認識和把握區域經濟的一般規律,充分吸收世界區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科學成分,又要突出中國特色,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對區域經濟建設實踐和未來趨勢的理論總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理論體系。這種中國特色是中國制度和國情特征的綜合體現。

首先是中國的制度背景。經濟理論是對經濟現象的理論解釋,但是這種經濟現象及其理論解釋本身就隱含著制度背景因素。不同的社會制度,會形成不同的經濟運行模式,其所依據的理論和治理手段自然不同。西方區域經濟理論大都形成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其前提條件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將對區域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并形成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不完全相同的區域經濟現象、問題、形成機理和政策工具。同時,中國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這種體制轉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至今還沒有這方面的先例,不可能指望用西方的理論來解決中國體制轉軌中的問題。中國區域經濟建設實踐,需要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的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理論作為指導,而不能照搬制度背景截然不同的西方區域經濟理論。

其次是中國的國情特征。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區域差異較大,區域經濟類型多樣。這種國情特征在世界上具有獨特性。中國的領土面積與美國大體相當,但美國的人口不到中國的1/4,2016年耕地面積卻比中國高28%。除俄羅斯外,歐洲各國的領土面積和人口大多只相當于中國一個省份或者城市的規模,其區域經濟與中國幾乎不具有可比性。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空間尺度十分豐富,區域經濟具有多層次性,各級政府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國,無論是中央區域經濟政策,還是地方經濟政策,都是歐美市場經濟國家無法相比的。因此,從中國獨特的國情出發,也需要符合自身實際的區域經濟理論和中國區域經濟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區域經濟學研究經歷了從全盤“蘇化”到逐漸“西化”的曲折歷程。目前,在國內學術研究中,仍存在照搬西方區域經濟理論來解釋中國區域經濟現象的傾向。很明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背景的西方區域經濟理論難以較好解釋中國區域經濟現象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豐富多彩的區域經濟建設實踐中,已經涌現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現象、新模式,形成了許多有益的做法和經驗,急須從理論上進行系統闡述、提煉和概括,形成一般的理論、原理和方法,用來指導未來的中國區域經濟實踐。因此,當前亟須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理論,加快發展中國區域經濟學。

綜上所述,作為世界區域經濟學學科體系中的重要一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是對中國區域經濟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提煉,是從中國實踐中總結出來并指導實踐的思想和理論體系,充分體現了世界區域經濟學理論創新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區域經濟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它是立足中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區域經濟現象和實踐經驗進行理論闡釋,探究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及區際經濟關系協調的經濟科學。

三、中國區域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中國區域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特有的或者排他性的研究領域。根據前述研究對象以及中國區域經濟建設實踐的需要,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區域經濟發展、區際經濟關系、區域政策與治理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和交融,構成了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和內容體系,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結構體系。區域經濟發展與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分不開,區際經濟關系是作為發展中大國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這兩個方面成為中國區域經濟學的核心研究內容;而區域政策與治理則是統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及區際經濟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區域經濟學應用性的重要體現。

區域經濟發展體現為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及其結構變遷,它是中國區域經濟學最核心的研究領域。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發展依然是當今中國的第一要務。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有賴于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而大規模快速城鎮化和農村反貧困的成效世界有目共睹。近年來,在新發展理念下,區域綠色發展和陸海統籌又受到高度關注。產業布局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結構形成的重要基礎,重視產業布局是中國區域經濟學的一大特色。基于這些考慮,中國區域經濟學第一篇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著重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的六個重要方面,即產業布局與產業集聚、區域經濟增長、城市發展與城鎮化、農村發展與反貧困、區域綠色發展、陸海統籌與海洋經濟。區域產業結構尤其是主導產業選擇問題將在區域產業結構與分工中討論。

區際經濟關系是中國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核心領域。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是由一些層次不同、特色各異的地區經濟有機耦合而成的整體,各地區經濟只是國民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對單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進行剖析之后,還必須把區域經濟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宏觀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各地區之間形成的各種經濟關系,并揭示其內在的一般規律性。區際經濟關系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除了區際要素流動、區際貿易和區際產業分工外,區域經濟競爭、開放與合作也愈益重要。在承認區域經濟利益的前提下,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區際利益協調與調控難度更大。區域經濟開放與合作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各種類型的特殊經濟區已經成為引領經濟開放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對口援助則是中國特色區域合作機制|的有益探索。中國區域經濟學第二篇將從區域產業結構與分工、區際經濟聯系、區域經濟競爭、區域經濟開放與合作四個方面,重點探討區際經濟關系及其協調問題。

區域政策與治理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其關系協調的重要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區位的選擇同樣遵循效率原則,即把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在那些最適合其發展的地方,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動也往往具有趨利性的特點。這樣,在經濟發展的初中期階段,單純的市場力量通常會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府需要運用戰略規劃和政策手段,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調控。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更加重視區域發展戰略和規劃,實施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則是中國的特色和創新。中國的區域政策也日趨完善,其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區域經濟學第三篇將從國土空間治理、區域發展戰略、區域經濟政策三個方面重點探討區域政策與治理問題(見圖1)。

111111.png

四、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作為一個城鄉區域差異較大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厚的土壤和堅實的基礎。從具體國情出發,培育發展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既是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迫切需要,也是區域經濟學界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充分彰顯中國特色,形成適應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的區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是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的關鍵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僅實現了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依靠自身力量解決了14多億人的吃飯問題,實現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減貧,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與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1979—2020年,中國人均GDP年均增長8.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分別年均增長8.2%和7.5%。這期間,中國有7.7億農村人口擺脫了貧困,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了70%。中國的經濟奇跡是與獨特的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道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區域經濟建設實踐是中國故事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繁榮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張可云,2021)。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用中國理論與中國方法解釋中國奇跡,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區域經濟學,這是新發展階段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要求。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區域經濟學繁榮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也是中國區域經濟學亟待發掘的理論“富礦”。當前,中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應面向高質量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共同富裕,針對區域經濟中一些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加快自主創新和原創性創新,深刻揭示區域經濟現象、形成機理和演變趨勢,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研究邏輯范式和理論體系。

一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王曉暉,2017),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區域經濟建設實踐經驗和模式進行系統總結,提煉形成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理論體系,進一步指導區域經濟建設實踐,為促進區域經濟學的繁榮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區域經濟理論創新。“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區域經濟學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性,必須以區域問題作為研究和創新的起點,并把解決好區域問題作為最終的落腳點。因為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才能真正提出學術研究的科學命題,切實把握好理論創新的方向,所提出的政策建議才會更加符合客觀實際。為此,要針對中國區域經濟中一些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加快自主創新和原創性創新,深刻揭示中國區域經濟現象、形成機理和演變趨勢,形成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研究邏輯范式和理論體系,構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區域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使中國區域經濟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三是深入研究和揭示區域經濟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具有自身的演變規律,無論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還是推進城鎮化建設,都應遵循其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城鎮化、城市和鄉村發展時,都特別強調要遵循規律。他還提出了城鄉關系演變的兩大規律,即“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和“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都是客觀規律。深刻揭示并科學把握這種規律性,既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任務,也是區域經濟建設實踐的基本遵循。

四是全面研究闡述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國道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平衡發展到不平衡發展,再到非均衡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轉變。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形勢下,有必要將高質量發展理念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之路。中國區域經濟學研究,不僅要對中國特色區域發展道路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歸納,而且要面向未來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區域協調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五是對中國區域經濟現象和模式進行理論解釋。對現實的經濟現象和模式進行理論解釋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和新特征,如大規模快速城鎮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崛起、區域經濟利益沖突與協調、農民工的“兩棲性”等,并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經驗和實踐探索。對這些新現象進行理論解釋,深刻揭示其形成機理和影響因素,分析所發生現象的來龍去脈,對中國經驗和模式進行理論提煉和總結,預測其發展趨勢并盡可能提出對策建議,是中國區域經濟學的核心研究任務之一。

六是探討新技術、新趨勢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席卷全球,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特別是,通信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縮短了地區之間的“空間距離”,區域經濟賴以存在的三個基石之一的轉移成本受到很大沖擊,這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深入探討新技術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揭示新形勢下區域經濟的新特征、新趨勢及其規律性,也是中國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博士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區域經濟評論》2024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乱码字幕综合 | 日本午夜免a费看大片中文4 | 在线精品亚洲观看不卡欧 |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 在线播放美女口爆吞精 |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