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2》,報告包括1個主報告和4大類18個分報告。主報告發布了對2035年和2050年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情況預測,提出了衡量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3大方面8個類別的12個相關指標,對促進中國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和推進路徑進行分析和探討。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黃承偉現場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授權中國社會科學網發布。
一、“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主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重要文章中的重要論斷和要求,我理解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意義在于,把“農民”和“農村”在共同富裕的框架下分開,對于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創新意義。因為,總目標并沒有把農民現代化凸顯出來,但是,現代化最關鍵的是“人”的現代化,因此,沒有農民的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就無法實現,換言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應該是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因此,我認為,今年農村發展報告以“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為主題,其現實意義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有助于引導全社會的共識。鄉村振興不僅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最關鍵的還是要實現農民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更多關注的是“物”的現代化,而“農民現代化”就是注重精神層面的現代化。
二是有助于引導對發展底線的聚焦。無論是實現現代化,還是實現共同富裕,底線都必定是農村,而農村的底線就是脫貧地區,特別是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涉及近千萬人口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盡管這些問題看起來是具體的、局部的,但是這些“底線”任務的完成,卻會影響全局。比如,如果出現規模性返貧,那么這些地方就根本談不上共同富裕。這些底線問題,需要引導全社會各個層面都關注并給予更大的發展支持。
三是有助于引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具體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在實踐中如何具體化?到2050年是一個戰略階段,到2035年也是一個戰略階段,兩個階段如何銜接?目標如何確定?如何具體落實到不同的縣、鄉、村?等等,都需要引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具體實踐,目前報告中已經試圖回答好這個問題。
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特別需要從三個方面“著力”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根本在于發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面臨諸多挑戰,有許多需要解決好的問題。在現有條件下,特別是在已有相關政策支持下,如何更好地發展縣域經濟,更有力有效帶動鄉村振興,特別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第一,著力轉變傳統觀念。主要是在四個方面樹立新的觀念。
一是要樹立系統觀念。縣域經濟體系現代化是縣域現代化的核心和基礎,但是目前許多縣的經濟體系不完善、不完整,在世紀疫情沖擊下發展難度更大,需要系統診斷、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目前,不少脫貧縣緊盯著脫貧攻堅成果,但是如果不用發展思維、通過加快發展實現脫貧成果的鞏固,脫貧成果很有可能鞏固不住或者鞏固成本很高。一二三產業的整合、城鄉的整合、縣鄉村的聯動、小城鎮的布局與建設,等等,都需要用系統觀念去解決。
二是強化“三新一高”戰略意識。就是縣域處于新發展階段什么階段,如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如何融入新發展格局,怎樣發揮自身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等等,也需要轉變舊觀念。
三是堅持精準思維。在一個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大問題。比如,我最近到過的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全市580個行政村,縣里估計未來5-10年至少1/3的行政村會消失。那么,如果沒有精準思維,分類規劃、分類施策、分類指導,那么就很有可能依然投入鄉村建設,這些村莊消失必然造成寶貴資源的浪費。不同類型的村,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均需要用精準思維,實施精準施策。這就是觀念轉變。
四是弘揚“釘釘子”精神。鄉村振興是一個戰略過程,要避免急功近利思維,要樹立久久為功、滴水石穿的理念。
第二,著力發展鄉村產業。主要從四個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加大縣域鄉村產業定位的研判力度。如何準確定位本縣鄉村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需要基于發展現狀、內部優勢、外部環境、發展趨勢等方面的研判。準確的定位,將決定產業發展的方向。
二是加大鄉村產業發展科學布局的力度。每個縣都在發展產業,關鍵是要發展強縣富民的產業,如果產業對鄉村的帶動作用弱,那么農民就談不上從中分享發展成果。
三是加大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力度。要強化創新意識、善用改革思維,延長產業鏈,發揮地方優勢,推動科技革命,全方位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形成集聚效益。
四是實施加大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的力度。如果僅僅是為了GDP增長而發展,沒有建立聯農帶農機制,農民無法共享發展成果,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就成為一句空話。
第三,著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給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剛脫貧地區帶來新的機遇。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一是培育發展新型鄉鎮企業。不同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現在培育、支持、發展的鄉鎮企業,是新型的鄉鎮企業,這些企業將把村和縣連接起來,在促進縣域經濟體系現代化中發揮節點作用,這些企業具有綠色環保、聯農帶農的特征。
二是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從全國看,特別在脫貧地區,村級集體經濟是發展中的薄弱環節。而實踐證明,沒有一定的集體經濟,就難以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難以實現集聚發展,難以盡快讓全體村民享受現代化生活,促進共同富裕也就沒有扎實的基礎。
三是培育發展新型庭院經濟。不少地方已經成功實踐,讓庭院變菜園、變果園、變特色飼養園等取得較好成效,表明這是一條很有價值、很有潛力的鄉村振興路子。
四是培育發展數字鄉村。這方面潛力巨大,中央已經作出相關部署,不少地方實踐積累了經驗,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開展試點示范,逐步推廣。
三、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的幾點建議
中國農村發展年度報告不是基礎性的理論研究成果,但具有學理性,更側重于對策研究。因此,從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出發,服務完善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政策完善,新的年度報告研究需要關注和加強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類型研究。中國最大的特點是發展差異性很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發展類型,無論是農業還是農村,不同類型發展需求不同,相同干預,最終的結果肯定也不一樣。因此,需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類型進行深入研究,以為相似類型的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及啟示。
二是加強案例的運用。目前的報告里有案例,都是專題性的小案例。實際上以點帶面的推動工作方式,更需要東、中、西部地區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類型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更有啟示性,關注度會更高。
三是加強戰略研究和策略研究更好結合。目前更側重基礎性問題和總體性研究,從務實管用目的出發,更需要報告體現戰略研究和策略研究的結合,才有助于引起有關決策部門的關注。
(作者系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