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肖詩堅:鄉村為什么需要屬于自己的教育?

[ 作者:肖詩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3-25 錄入:王惠敏 ]

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此政策出臺,掀起巨浪。號稱中國教育體系中的第三大教育體系“校外培訓”受到毀滅性打擊,教育股票暴跌,培訓機構紛紛裁員倒閉。此雙減政策或將載入中國教育史冊。

然而,此重大政策在鄉村教育界卻沒掀起任何漣漪。有沒有新東方、好未來,對于鄉村孩子都一樣,放學之后該干農活干農活,該在地里撒歡兒撒歡兒。

不僅本次,教育部接二連三出臺的各種政策幾乎都和鄉村教育無直接關系,因為我們的教育是城市本位,一切從城市出發。

但就學生數量而言,中國鄉村孩子卻是義務教育的主體。推進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是承認鄉村教育的差異性,在政策、機制,甚至教學內容上走差異化道路,不一刀切。鄉村教育要生存要激活要發展,不能簡單地從內容到形式復制城市教育,更不能跟在城市教育后面追,而是要根據鄉村教育特點及需求探尋出屬于鄉村自己的教育模式。

鄉村教育的宗旨不應是培養跳龍門的鯉魚,而是要培養熱愛鄉土、熱愛生活,敬愛自然、走向未來的新一代鄉村子弟。

一、中國義務教育的主體是鄉村學生

盡管城市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但中國土地上依舊并將永遠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祖輩以土地及農業為生,數量龐大,他們是中國的農民。《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5.5%,屆時,依舊有將近5億農村人口。5億人是什么概念?世界第三大人口國美國人口不過3.2億,中國農民總數到2025年依然比美國總人口多了將近2個億。

圖片2.png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這些勤勞而貧苦的農民后代大多在其所屬村莊或鎮上讀書上學。發生在鄉鎮學校的教育被統稱為“農村教育”。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在校生1.45億人,其中在鄉鎮接受義務教育達9000萬人,占全國接受義務教育總數的65%,這個比例到2019年依然相差無幾。

圖片3.png

數據來源:教育部官網

鄉鎮9000萬孩子在接受義務教育,這個總數甩出城市學生整整四千萬,比加拿大一個國家的人口還多。如此龐大的群體,理應成為我國義務教育的主體,理應享有和都市孩子一樣的有質量的教育,但并不然,我們農村教育是整個國家教育的薄弱地帶,盡管農村孩子也將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

二、中國教育正在失去鄉村

我國鄉村學校在國家統一課綱指導下從課程設置到教材內容都與城市學校保持一致。鄉村學校基本都使用部編版教材,同時學校也努力按要求 “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課程,盡管后一點因為師資的缺少導致很多鄉村學校難于實現。從教育質量評估而言,全國城鄉都采用考試制度,大浪淘沙通過高考的鄉村孩子,通常被稱為是“鯉魚跳龍門”,屬于少數幸運者,寓意其命運將就此改變。

一方面是統一的目標、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另一方面是落后的教育及教育資源,再加上社會變遷中復雜的文化心理變化,使得中國的教育正在失去鄉村,鄉村也在失去教育。早在十年前,學者饒靜等就大聲疾呼以城市為導向的教育政策讓我們正在失去農村,我們的農村正在失去教育。很不幸,這一呼聲在都市化、城鄉一體化的浪潮中被淹沒。

鄉村學生及學校的總數量在銳減,每年鄉村學生總數以百萬級數量斷崖式下降。大量農村學生涌向縣城,導致鄉村學校進一步萎縮,且師資流失,教學質量下降,并惡性循環。 

圖片4.png

數據來源:教育部官網

圖片5.png

數據來源:教育部官網

在談農民子女時,有個詞叫“農二代”。農二代指80或90后的農民子女,其父母或在農村務農或在城市打工。農二代基本分為兩大類:順利跳過龍門的鯉魚們和沒有通過高考的小魚小蝦們。

近年中國農村90后高考升學率最高可達40%,這是一個很可喜的進步。但參考高中升學率我們可以計算出鄉村孩子能上大學的總數約為鄉村孩子總數的12%。也就是說,90后們有幸成為鯉魚的概率大約是1成左右,沒跳過龍門的小魚小蝦大約為9成。2016年,中國在外打工的人有1.6個億,其中有1億是小魚小蝦農二代。

圖片6.png

數據來源:教育部官網

但無論是鯉魚還是小魚小蝦,農二代都有一個共性:就是不回農村也不認同農村。農二代一般是6歲上學,他們或初中或高中畢業后就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他們對農業、農村、土地、家鄉都沒有太多認同,也不熟悉,“離鄉”“離農”“離土”是他們必然的選擇。這造成看似鄉村孩子高考升學率在升高,實則農村在留人口的受教育比例很低。隨著更多鄉村小學的消失,農村將成為文化與教育的荒涼之地。這就是說,中國教育在失去鄉村。

從另一方面看,鄉村學校只教授課本知識,且以幫助學生考試為目標。平日,學校日常教學與村莊無關聯,學生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及村莊無關聯,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學校教育無關聯,鄉村學校成為村莊中的孤島,鄉村教育成為城市教育的木偶,缺少靈魂。就這一點而言,鄉村在失去教育。

事實上,中國的鄉村沒有屬于自己的教育,沒有所謂的“鄉村教育”。鄉村教育只是簡單地傳遞、傳播以都市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和文化文明。更為可悲的是,鄉村教育對大多數農民后代而言更似在浪費生命,無法幫助他們走入社會擁有美好甚至正常的人生。教育在失去鄉村的同時,中國也在失去自己的后代。

三、失去鄉村教育的農民后代

我們有如此龐大的鄉村兒童群體,卻沒有屬于他們的教育,這對鄉村孩子意味著什么?

長期以來,我們認為,都市代表先進和富足,鄉村代表落后和貧窮。這種鄉村二元對立思想在教育中有較強市場,并成為推動城鄉教育公平的動力,先進帶落后,富足帶貧窮,或落后及貧困的鄉村要向先進及富足的城市看齊。這種以都市教育為中心的思想,會不自覺地對鄉村及鄉村文化的存在漠視,有時甚至是一種居高臨下俯視的態度。鄉村兒童在接受這種都市中心的教育時,不僅有距離感,也缺少生命連接。這種居高臨下的無生命連接的教育,讓他們產生極強的自卑,再加之鄉村教育資源匱乏,造成鄉村孩子在接受教育時經歷教育的“三無學習”:學著無趣,學著無聊,學著無用;到了打工時代他們又經歷“三無人生”:回鄉無心,進城無路,找工無技。

大部分農二代的生活狀態是悲哀的,他們是漂浮的一代,他們沒有根,帶著子女漂浮在城鄉之間。

大部分農二代小魚小蝦們回不了家鄉,因為從小他們被教育要“走出大山”,“遠離鄉村”,回鄉是沒出息沒本事的表現;就算有勇氣回去,他們也不會種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長不讓學,學校沒有教。所以,他們不回鄉。

小魚小蝦們也留不了都市,一是他們沒有一技之長,上學期間他們沒有學會任何可以賴以生存的技能及手藝;二是沒有能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嶄新的生活最起碼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的能力,這些他們都不具備。

小魚小蝦們的一生是漂浮和流動的一生,他們一般哪里有老鄉就結伴去哪里,租住都市邊緣舊房,或干脆生活在工地,成為城市建設、工廠流水線、城市環保的主力。

如果我們把00-05出生的鄉村子弟叫農三代的話,那么農三代情況也不樂觀,他們正在繼續演繹父輩的悲哀,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農三代人口為5千多萬。

鄉村兒童為沒有屬于自己的教育付出了生活及生命的代價,而這代價最終的買單者還是整個社會。

四、鄉村需要屬于自己的教育

中國已經邁入鄉村振興時代,中國的農三代不應該再經歷他們父輩的悲哀。要解決農三代的教育問題,國家不僅應該加大投入,而且從資源配置,政策傾斜到教育教學內容及方式都要考慮鄉村的特殊性,走城鄉教育差異化道路。世上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鄉村教育,要“因”鄉村兒童的“才”“施”適合鄉村兒童的“教”育。

首先,鄉村教育要轉變為城市培養人才的思維,堅持鄉村教育先為農民為農村服務的觀念,從鄉村兒童需求出發,要打破學習=讀書,讀書=考試的觀念。農村子弟需要學習,要打好讀寫算的基礎,但未必需要讀死書,未必一定要考大學。特別在目前高考中考資源緊張、鄉村教育資源匱乏形勢下,鄉村教育更不能以考學為目標,不能做“保一殺千”教育,而應該做“保一救千“的教育設計:讓少數有能力的孩子可以上大學,同時要為大多數上不了大學的孩子“托底”,讓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除了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還要具備一定走入社會的能力和技能,讓其未來能自信從容地面對生活和人生。鄉村教育不能為了幾個可以跳龍門的鯉魚,而無情地殺死千千萬萬個小魚小蝦。鄉村教育要為農民服務,做農村娃喜歡的教育,做有利于農村發展及振興的教育。

其次,我們需要承認并悅納城鄉的差別,并充分利用鄉村特有的資源,走城鄉教育差異化的道路。城鄉不僅有文化的差異也有人的差異。有些差異需要被縮小,比如教育質量,有些差異需要被接納,比如文化差異,甚至是人的差異。鄉下孩子具備很多城里孩子不具備的天賦及能力。他們出生后更多看到的是青山綠水日月星空,不是標語廣告,甚少見到書籍。因而,大多數鄉村孩子對自然對生活的感受力較高,對文字及邏輯理解相對較弱;他們從小生活在田野,活動多勞動多,所以一些孩子的運動天賦好,動作協調能力強;又因為村里有大小事相互幫忙的傳統,所以從長輩那里鄉村孩子們習得了良好的合作能力。鄉村獨有的自然鄉土文化可以成為豐富的教育資源,鄉村孩子獨有的天賦加以挖掘很可能培養出國家需要的特殊人才。

最后,教育要建立多元觀念,不能一刀切。讓鄉村教育為鄉村的繁榮及振興而服務,讓多數鄉村兒童可以快樂幸福地在家鄉接受好教育,讓他們為生活而學,為生存而學,為自己及鄉村的福祉而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學習。這四個學會對于鄉村兒童尤其重要,有了四個學會,鄉村孩子才能:“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

五、鄉村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辦農民需要的、從鄉村兒童需求及特點出發的鄉村教育要從觀念、課程、綜合評價等多方面全面展開。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在過去近五年的實踐中根據鄉村兒童特點探索出鄉土人本教育鄉村教育新模式,有課程有實踐,并還在探索中。

1、“生活即教育”應該成為鄉村教育的核心理念

學會生活,既有在學習中生活,也有在生活中學習,這是陶行知先生近百年前提出的教育主張,今天在鄉村教育中依然適用。所謂生活教育,我理解有三點:一是學校最大化地模擬社會,并盡可能將教育情景生活化;二是同時將教育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連,更進一步,走進村莊,走進老鄉生活;三是由于鄉村大部分為留守兒童,很多兒童缺少家庭教育,一二年級學生不會洗臉刷牙者大有人,所以鄉村學校開生活課是非常必要的。

貴州人將外出勞動打工叫“討生活”,勞動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學習亦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鄉村兒童普遍在年少時就要分擔家務協助家人勞動,他們小小年紀開始學習為生活操心,如果學校的教育、學習的內容與其生活完全割裂,那么他們很難在當下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和樂趣。在學校學習講究衛生,回到家可以幫助家里打掃衛生;趕場不會算帳,回到學校老師教會算帳,這種跟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習才有意義。

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有一門課,叫“共同生活課”,這門課除了教孩子勞作、經營以外,還教孩子如何相互幫助,學會共同商議,學會討論并解決問題。生活是人生必修的功課,孩子從小上好這門課,未來人生的任何“考試”都會好運相伴。

2、做有“根”的教育才能讓鄉村教育走出危機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是很多鄉村家長、老師給孩子的勵志和奮斗目標,但它看似勵志實則對鄉村兒童自信自尊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因為它在否定孩子出身和家鄉。一個背負著自我否定家鄉否定包袱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步履艱辛。 

東北師范大學的鄔志輝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說,他們對農村大學生——也就是跳過龍門的鯉魚們做過調查,他們研究發現,那些對鄉土沒有認同的人,往往也難以適應都市的生活。一個沒有根的人,無論是鯉魚還是小魚小蝦,漂到哪里都扎不下來,而一個有根的人,總會帶著自信闖蕩天涯。

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這幾年來一直在努力培養有根的孩子。學校設有“鄉土課”和“農耕課”,進行鄉土教育,感恩教育,并充分做好與村莊的連接。“鄉土課”一個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家鄉認知。通過學習,孩子可以回答“我是誰”的問題:我是正安興隆人,我是農民的孩子,我為此感到驕傲。這些課程都設有行動與分享環節,讓孩子從小就參與改變家鄉的行動并大聲說出自己的行動。幾年下來,孩子們不僅與家鄉建立緊密的連接還會真摯地熱愛自己的家鄉,甚至有些孩子會萌生長大要回到家鄉參加家鄉建設的思想。

北京大學財政科學教育研究所宋映泉教授及團隊在2020年通過“鄉土村小”項目對田字格興隆小學及周邊鄉村學校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田字格小學學生的幸福感要高于其他7所普通村小。我想這和學校開展鄉土教育,感恩教育等是密不可分的。 

圖片7.png

3、自然教育應為鄉村教育的“支柱產品”

大多數鄉村學校置身在美麗奇妙的大自然中,大自然是上天賜予農村學校獨有的教育資源,一定要善加利用。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都市人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兒童沒有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以至于很多都市人患有“大自然缺失癥”,導致一些兒童感到孤獨,感知力差,抑郁等等。

自然教育應該成為鄉村教育的特色,讓兒童在大自然中親近土地,植物,動物,學習如何與環境相處,成為健康快樂的人。

鄉村學校要因地制宜開發屬于自己的自然教育課程,國家有關部門或教育機構應該協助鄉村開發此類課程。自然教育課程將受到很多都市人的追捧,鄉村學校或許因此可以吸引部分返流兒童。

4、“混齡教育”及“自主學習”是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困境的鑰匙

我國鄉村大約存在10萬所人數不足百人的小規模學校。21世紀教育學院和楊東平教授一直呼吁重視農村小規模教育的現狀,積極幫助并推動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

鄉村小規模學校將會存在相當長時間,解決小規模學校面臨的結構性教師資源短缺,提升教學質量,保持鄉村教師的教育熱情,是解決鄉村教育凋敝重要途徑。一個有六個年級15人的村小,按照國家開足開齊課程的要求,至少需要配置6-8位老師。這個配置按照師生比而言確實太高,對鄉村及國家都屬于高負擔。所以,很多村小配置教師不夠,若鄉村教師嚴格按照國家課時標準上課,教師辛苦,教學質量也無保障。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自主學習機制、開展混齡教育可以有效解決小規模學校結構性師資短缺問題。西方很多國家的鄉村學校也都屬于小規模學校,他們通常會采用1-2位教師包班形式管理20名左右年齡不等年級不等的學生,教師通常就采用自主學習及混齡教育方法。當然,這些教師都需經過專業訓練,才能自如管理一個小型混齡學校。

混齡教學就是讓2-3個不同年級、甚至全校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學空間展開教學。教師根據學生及課程需要決定采用通講、小組學習還是個別輔導等不同教學形式。混齡學習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充分發揮大帶小的優勢,讓高年級學生輔導低年級學生。

為了在發展中國家推動混齡教育,聯合國曾經就此出過專門的輔導手冊:《偏鄉混齡創新教育》。

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在混齡及自主學習都做了很多探索,也有相當的突破。但近年隨著對統一教材使用規定的加強,我們不得不放棄專科教學的混齡探索,僅集中特色課的混齡教學。

5、鄉村教育要走向未來

田字格鄉土人本教育的理念叫“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鄉村孩子不僅要有鄉土觀,自然觀,還要有未來觀,因為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

走向未來的鄉村孩子不僅要學好基礎課,學會合作,學會生活,還要掌握走向未來技能。如果可能,鄉村學校一定要利用網絡資源,開設計算機課及編程課。對于新科技的學習及掌握,城鄉孩子并無明顯差異,而這些能力及課程的掌握很有可能增加鄉村孩子彎道超車的機會。目前所有貴州的村小都配有計算機室,硬件設備夠,只要有一位老師略懂計算機,會上網,就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編程。

總之,中國農村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村學生占基礎教育比重大,但是鄉村教育不僅落后甚至走向凋敝。鄉村教育要想突破,必須走差異化道路,在差異中求生存在差異中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優勢。絕大多數鄉村學校缺少音體美教師,小規模學校又缺少老師,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在要求上好語數等國家要求開的基礎課的前提下,允許學校因地制宜展開富有特色的鄉土課、農耕課、生活課和自然課。田字格的實踐證明,鄉村等特色課不僅孩子喜歡學,教師也喜歡上,且對基礎學習有輔助提升作用,是農村兒童需要的課。

中國鄉村已經邁上振興的大道,中國鄉村教育亦需同行大步跟上。

 

(作者系田字格公益發起人,貴州省興隆實驗小學校長;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亚洲综合楼国产 | 久久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 在线a免费v网站 | 亚洲视频在线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