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振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創新

[ 作者:劉振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10-29 錄入:朱燁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的創新,激活農村生產要素,釋放農村農業經濟的活力,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大家進一步關注,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的幾個重點。

一、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體制機制

保障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安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要緊緊抓住不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從3億多噸增長到6.6億多噸,增長了121%,高于同期54%的人口增長,但是由于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的剛性增長,飼料和工業用糧大幅度增加,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供給缺口仍然不小。從長期趨勢看,耕地、水資源的約束難以緩解,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用地的結構性矛盾此消彼漲,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現在口糧是絕對安全的,我國的儲備比較充裕,但綜合考慮,口糧占消費量大概是40%,按照國家糧油中心的統計數據,飼料占37%左右,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占23%,種子用糧很少,一年就一百來億斤。

糧食安全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隱患不小,在糧食安全保障立法、完善政策體系以及工作措施方面有幾個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明確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

明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方針轉化為法律規范,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從長遠考慮,糧食進口要有底線,我國糧食的谷物進口量應該低于5%,自給率應該達到95%以上。1996年我國發表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2019年發表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第一個糧食白皮書就提出,糧食的自給率不低于95%。當然我國糧食的口徑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口徑是有差別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是把大豆作為油料計算,我國把大豆放在糧食里面。如果按照實物量來計算,我國的食物進口量應當低于15%,自給率高于85%,現在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計算,食物進口量是74%。我國要防止調劑余缺演變成嚴重的依賴,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絕不能走大開大合、大進大出的路子。

(二)完善落實耕地保護和種業振興兩大政策的體制機制

確保18億畝糧食的耕地紅線,15.46億畝的永久性基本農田,17.5億畝的糧食種植面積不能減少。按照中央的要求,要把全部的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到2025年,按照規劃建成高標準農田10.75億畝,改造提升1.05億畝,如果平均畝產按照500公斤計算,我國就可以形成5億噸以上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時要把這些耕地保護好。另外,還要認真貫徹新修訂的《種子法》,鼓勵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實施種業振興計劃,加大種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規范有序發展生物育種產業化。現在糧食的三大作物里,種子的同質化是比較嚴重的,2015年同質化率是20%左右,2015年我國修改了《種子法》,2022年再次修改。在2022年修改的時候,三大谷物的種子同質化率已經達到了50%左右,為什么種子產業化率不高呢?為什么品種的產量提升不快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同質化率,這些種子都是“兄弟姐妹”,你拿我的,我拿你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一輛汽車一樣,他換了兩個燈就變成自己的自主品牌了。所以2022年這一次《種子法》的修改重點就放在種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上。

(三)明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障條件

集成多年來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支持保護措施,建立健全糧食安全制度保障體系,包括完善公共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建立健全糧食生產風險基金制度,建立省級間糧食的產銷銜接利益調節補償機制等等。同時,要實施好第三個新增千億斤的糧食規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規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從1996年開始),我國實施了第一個千億斤糧食的增產規劃,在十六大、十七大期間,實施了第二個增產千億斤糧食的規劃。現在中央國務院又提出繼續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實施第三個新增千億斤的糧食規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規劃,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的產量水平。

(四)明確糧食的安全保障責任

劃分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安全保障責任,主產區糧食供給和主銷區消費的補償責任,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同時,要落實黨政同責,壓實責任,切實糾正一些地方不重視糧食生產,縣級黨委政府是糧食安全的天線指揮部,應當把糧食生產作為重中之重,首要職責。

糧食安全還有一個重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從生產端入手,另一方面還要從消費端入手,控制食用油不合理的消費,引導飼料原糧的替代。我國現在大量進口的糧食是大豆,一億噸左右,如果能夠把這部分減少,那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就可以大大降低。現在我國每年人均食用油的消費量是26公斤,總計大概就是3600~4000萬噸。1990年,我國人均食用油的消費才7.7公斤,現在的26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3公斤。食用油的自給率只有30%,一方面糧油征地的壓力很大,一方面自給率低,供應鏈安全風險也很大。

我國每年的消費量大概是4000萬噸左右,如果減量10%,消費量就可以控制在3600萬噸以內,3600萬噸就可以節約出8000萬畝的播種面積,對外依存度可以下降10%,減少食用油的消費是有空間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居民日攝入標準是20~25克,我國的膳食營養推薦標準是25~30克/天,現在實際消費是70克/天左右,按照4000萬噸的消費量來算,當然有一部分還是用到其他方面去了,但是按人頭平均還是70克左右,所以有減少的空間。我國要減少草本油脂,大力發展木本油脂,現在木本油脂一年產量才200萬噸左右,如果能達到500或者1000萬噸,可以大大地節約耕地面積。

在糧食方面,我國要把飼料糧的替代問題提上日程,現在每年飼料糧的消費是2.5億噸。在玉米、豆粕的替代方面,依靠科技進步還是有很大空間的,還是能夠節本增收的,有文章可做的,像動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淀粉類原料、富含油脂性原料的替代,都有文章可做,所以在科技方面要加大力度。在糧食安全保障的體制機制方面,既要把已有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落實,又要有體制機制方面的進一步創新。

二、關于完善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體制機制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從1956年合作社算起,現在六十七八年了,還沒有一部法,急需一部法律來規范。現在這個法在社會上公開征求意見以后,分歧還是比較多的,無論是在管理部門、專家學者,還是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們,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問題認識不同的方面很多,八九個都有,主要講兩個問題:

(一)在立法過程中要明確市場主體地位

我國現在全國的鄉、村、組三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99萬,像廣東,組一級也是一個集體經濟組織,因為廣東原來搞了一個小區制,把過去的生產大隊變成了小區,把原來的生產隊搞成了村委會。這些年的發展,小隊的那個村委會集體經濟有一定的實力,有一些資產,所以在這次登記的時候,他就把生產隊一級的村委會也登記為集體經濟組織,但是他從行政體制上已經改過來了,又恢復了大隊是村委會,小組是村民小組,但是村民小組也登記了,所以廣東就登記了將近40萬,其他地方還不太多。299萬個集體經濟組織,有9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民法典》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特別法人,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類型是一樣的,既然是一個法人,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樣都是合作經濟組織,就是說他要從事營利性的生產經營活動,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沒有明確。

這個是需要明確的,為其更好的融入和對接市場經濟,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奠定一個制度基礎。考慮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地域性和職能的特殊性,集體經濟組織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時,可以適用《破產法》規定的重整和解程序。但是,不能適用破產清算程序,因為我國的集體經濟組織還有社會保障的功能,解散了,人、地去哪,所以不能搞破產清算。和解重整是可以的,現在幾個村并在一起,富村帶窮村,實際上也是一個重整的程序。

(二)保障經營自治權

在《憲法》中是有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在遵守有關法律的前提下,有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主權,所以在堅持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拓展非農產業發展路徑,廣泛參與市場經濟活動。這一塊如果改得好,可能是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的一個新增長點,當然有人說,很多鄉村集體經濟已經不起作用了,看不見了。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還有不少的集體經濟組織是充滿活力的,如果能先把1/3的搞好,1/3也是100萬個組織、3億農民,所以這個問題還是要繼續認真對待的。

三、關于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

(一)完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要求,增強金融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和約束力,建立長效機制,給金融機構履行支農責任以長期穩定的政策預期。現在,我國在這一方面基本上都是指導性的意見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的部門規章,有點碎片化,金融機構包括農民就沒有一個長期的政策預期,所以這個還是要在制度化方面進一步推動。

(二)明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

我國的金融既有經濟屬性,還有社會屬性,不能單純用營利水平來衡量機構。在農村地區,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銀行或股份制的商業銀行,都應當承擔相應的貸款投放義務和社會責任,建立支農信貸的責任制度,明確和考核可激勵的約束性指標,以此推動金融機構將吸收資金的一定比例用于鄉村振興。

對于達到涉農貸款比例,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強的金融機構,優先享受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服務的力度越大,享受的政策就越多;對達不到涉農貸款比例的金融機構,可以采取暫緩批準新業務等措施加以約束。美國通過制定社區銀行法,專門服務于農場主和中小企業,形成一個彈性的約束,達到多少,就進行激勵,貸款比例達不到,就進行約束。約束的一個條款就是金融機構要增加新業務的時候,報上來就先不批或者緩批,引導機構按照法律要求的方向把資金投出去。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類似規定,如果面向農村的貸款比例達不到要求,就要把資金調度到農村的金融機構里去,也能起到一些約束的作用。所以我國也應該要求,凡是向農村地區投得多的就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投得少就約束,一手拿個棒子,一手拿個胡蘿卜。

(三)完善鄉村振興金融統計制度

我國這方面的統計一直是有些問題的。202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的各項貸款余額是213萬億,涉農貸款的余額是49萬億,占了23%,農民GDP占國家GDP也就是7%左右,現在可能都不到7%,農業的涉農貸款就有23%,這是不可能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指標方面的問題。現在在統計上把縣域的貸款,除了房地產以外,全部計算在涉農貸款里面,真正的“三農”到底用了多少?在這個占比23%,49萬億里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建議調整優化涉農貸款的指標口徑。將金融機構用于農林牧漁生產加工、農業社會化服務、鄉村建設的貸款作為核心指標加以考核,以科學客觀地反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水平。原來這個口徑為了歷史對比依然保留,在這個指標里面再搞幾個核心指標,將來就用這個來考量金融機構。

四、關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傳統農業的發展可能主要靠內部力量,那么建設農業強國,在充分挖掘內部力量、內生動力的同時,可能更多地要依靠外部的力量,不走城鄉融合的路子,農業農村很難有大的起色,一是要從戰略頂層設計,二是現在農村有啥呢?資金流到城里了,青壯年勞動力2.9億到城里務工了,有些都居住下來了,現在農村有什么呢?農村有資源,用資源換市場融合,盤活農村閑置的土地資源,這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重要的驅動力。在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的前提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現在農村擁有的建設用地是3.5億畝,其中村莊的占地是3.2億畝,村莊占地中的75%是宅基地,要認真研究閑置宅基地的改革問題。

2021年我國修改了《土地管理法》,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直接入市,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但是,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地理位置偏遠、地塊零星分散、人文環境差,以及配套政策滯后等方面的原因,在土地價值評估、產權轉讓、融資租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障礙,改革成果遠遠不達預期。要繼續研究出臺和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配套政策,真正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體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資產屬性。農村宅基地經過批準,也是可以變成經營性建設用地的,但是要經過批準,用途要變更。促進城鄉共同資源的合理配置,教育、醫療、養老、文化要城鄉統一考慮,江蘇張家港市做到了,全域城鄉融合,當然這是有一個過程的,但是現在要朝著這個方向走。

五、關于完善農村人才振興的體制機制

現在農村年富力強的人口大量進城務工,跳出龍門的優秀大學生回歸農村基層的很少。雖然科技、教育、衛生三下鄉,專家服務團,村官制度,志愿者服務制度,都拓寬了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通道,但是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建議重視農村的職業教育,從招生制度、課程設置、教學體制、教師隊伍、就業激勵等方面對接鄉村振興和發展集體經濟的人才需求,把涉農的職業教育作為培養農村常春藤人才的重要來源。計劃經濟時期,當然不是說要回到那個時候去,計劃經濟時期,農業中專是蠻吃香的,不少優秀的高中、初中畢業生是愿意去農業中專讀書的,一是計劃分配,就業沒有問題;二是年紀輕輕就拿到工資了,減輕家庭負擔。現在早早就分流了,好像中專都是學習成績不怎么好的,就業不是計劃分配了,都應該認真考慮。

六、關于完善應對農村老齡化的體制機制

從去年開始,我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未老先“負”已經全面呈現。2021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全國平均是14.2%,按照國際上的標準,7%是低度,14%是中度,21%以上是高度,全國平均14.2%已經到了中度的老齡社會了。農村高于全國平均6.6%,農村老齡化已經到了17.7%,城市是11.1%,城市老年人口、兒童撫養比分別都低于農村。這對戶籍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源的使用改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深化都提出了挑戰,需要進一步未雨綢繆。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該重點把這六個方面提上日程,這里面也響應了總書記提出的“五個振興”。總之,鄉村振興是一個鴻篇巨制,需要數十年的不懈奮斗,需要在關鍵領域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對此,農經戰線的同仁肩負著重任,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作者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本文系作者在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2023)暨中國農村發展學會2023年年會上的主題演講;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4年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自在线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网站 | 久久综合网色天天 | 中文字幕与邻居少妇性刺激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1 | 亚洲中文不卡电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