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邁進的關鍵歷史階段,“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全局性議題,是強國復興偉業中不可或缺的穩固根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高瞻遠矚的系統性思維和精準務實的前瞻性布局,從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等六個方面提出三十條意見,為鄉村全面振興事業擘畫嶄新藍圖,明確實踐路徑。經過學習、結合個人多年對“三農”問題的思考,我認為《意見》聚焦宅基地政策、科技賦能、縣域主戰場、高額彩禮治理、取消參保戶籍限制等五大核心領域有重大政策創新,這些政策既深刻延續了改革的歷史邏輯脈絡,又敏銳回應了新時代的實踐發展需求,充分彰顯了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堅定不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定力,成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新標。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必須在全面領會和精準把握文件精神實質基礎上,突出政策創新升級重點,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更強擔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讓鄉村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家園,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實支撐。
一、宅基地政策升級,筑牢土地制度“安全閥”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堪稱鄉村振興的“壓艙石”,其重要性關乎農村社會的穩定根基與農民切身利益的牢固保障。此次《意見》明確強調“兩個不允許”——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農房和宅基地,禁止退休干部占地建房。這一政策并非首次提出,而是對既有制度的進一步強化與細化完善?;厮輾v史,自1999年起,宅基地流轉限制便逐步收緊,但近年來城市資本下鄉、土地資源錯配等問題仍時有發生。一些不法分子借機炒作農村宅基地,導致土地價格虛高,農民利益遭受嚴重損害;一些退休干部試圖利用職權違規占地建房,破壞農村土地資源的公平分配原則。此次政策升級,既是對土地公有制底線的堅定堅守,也是對農民權益的長遠有力保障,為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現實層面來看,宅基地政策的收緊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市資本對農村土地的覬覦日益加劇。一些開發商打著“鄉村旅游”“養老養生”的旗號,試圖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農村宅基地,進行房地產開發等商業活動,可能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和農村的生態環境。同時,農村宅基地閑置現象也較為突出,一些農民進城務工后,宅基地長期閑置,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禁止這些行為,是對土地公有制原則的堅定維護,也是對農民權益的有力保障,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然而,宅基地政策的收緊并不意味著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僵化管理。相反,文件強調“剛柔并濟”,在保障農民基本權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例如,浙江義烏試點宅基地使用權跨村流轉,既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又為鄉村產業騰挪了寶貴的發展空間。這種改革模式既有效遏制了投機行為,又充分激活了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筑牢了堅實的制度根基。未來,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宅基地政策,既要確保土地資源的公平分配,又要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土地保障,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點燃農業現代化“新引擎”
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第一動力,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因素?!兑庖姟诽岢觥耙钥萍紕撔买寗愚r業全鏈條升級”,并將數字技術、綠色技術、生物技術列為三大突破口。從實踐來看,科技賦能農業的成效顯著。黑龍江無人農場通過物聯網和AI算法優化施肥,玉米畝產大幅提升,人力成本大為降低;江蘇張家港常陰沙園區構建“水稻種植—米酒加工—農旅體驗”全產業鏈,衍生品收入占比大幅提高。這些鮮活案例充分證明了科技對農業生產效率與產業價值的雙重提升作用,展現了科技賦能農業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科技賦能農業的本質是新質生產力的精心培育。通過引入先進的數字技術、綠色技術和生物技術,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例如,利用無人機進行農田監測和植保作業,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和精準度,還降低勞動強度和成本;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保護了生態環境;運用生物技術培育優良品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增強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兑庖姟窂娬{“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安徽宿州依托“北斗+智能農機”實現全程機械化,蕭縣成為“中國辣椒制種第一縣”;貴州推廣“茶—菌—藥”立體種養。技術突破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耦合,不僅重塑農業生產方式,更開辟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嶄新路徑,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方面,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企業,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加強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應用能力,讓科技真正惠及廣大農民,推動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三、明確縣域主戰場,構建城鄉融合“樞紐帶”
縣域是城鄉要素交匯的“戰略節點”,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意見》將縣域定位為鄉村振興“主戰場”,體現了空間治理思維的重大升級。據2023年數據統計,我國縣域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0%左右,縣域戶籍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52.5%,縣域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38.3%。這表明縣域既是資源統籌的廣闊平臺,也是政策落地的有力抓手??h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通過加強縣域建設,可以充分發揮縣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例如,福建通過率先“縣域放權賦能改革”,推動資源下沉、產業集聚,形成“一縣一業”格局。各地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縣域產業,如安溪的茶葉產業、德化的陶瓷產業等,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升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河南汝陽依托數字化運營平臺,實現鄉村資源與城市消費精準對接,讓鄉村的特色農產品能夠更好地走向城市市場,拓寬了農民的銷售渠道,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縣域振興的關鍵在于“融合”與“均衡”。一方面,要承接大中城市產業梯度轉移,如湖南引導服裝加工、農產品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縣域布局,促進縣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縣城公共服務功能,增強對人才、資金的吸引力。加強縣城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縣城的生活品質,讓人才和資金愿意留在縣城,為縣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政策設計中,“以城帶鄉”不再是單向輸血,而是通過要素雙向流動,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實現城鄉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為了實現縣域振興的目標,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縣域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大對縣域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縣域的交通條件和能源供應狀況,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次《意見》明確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引導農民發展適合家庭經營的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實施數字鄉村強農惠農富農專項行動。這些政策具有極大含金量,有利盤活農村資源,發展農村新型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對縣域產業的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縣域特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讓縣域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四、治理高額彩禮,重塑鄉村文明“新風尚”
高額彩禮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高額彩禮的危害,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和價值觀。通過制作專題節目、公益廣告、短視頻等形式,以生動鮮活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農民普及婚姻的本質和意義,倡導文明節儉的婚俗新風。例如,可以拍攝一些因高額彩禮導致家庭矛盾、債務糾紛甚至婚姻破裂的真實故事,讓農民深刻認識到高額彩禮的危害,從而自覺抵制高額彩禮。同時,要充分發揮基層干部、黨員、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帶頭踐行文明婚俗,形成良好的社會導向。
另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村規民約,加大對高額彩禮等不良風氣的整治力度。村規民約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將禁止高額彩禮、倡導文明婚俗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明確彩禮的合理范圍和處罰措施。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村規民約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反村規民約的行為及時進行糾正和處理。此外,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婚介市場的監管,規范婚介服務行為,嚴厲打擊婚托、婚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維護婚介市場的正常秩序。
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對農民的經濟扶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因婚致貧等問題。要加大對農村產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農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例如,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特色種植養殖等產業,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創業,增加收入。此外,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保障水平,減輕農民的后顧之憂,降低農民對高額彩禮的依賴。
五、取消參保戶籍限制,打通人力資源“雙循環”
全面取消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是社會保障改革的“里程碑”,體現了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深刻內涵?!兑庖姟反伺e旨在打破勞動力流動壁壘,促進城鄉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據報載,2024年在2億多農民工中,僅35%有職工社保,65%只有新農合,靈活就業者社保全自費,社保水平不高。由于戶籍限制,農民工在就業地無法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的就業積極性和穩定性,也制約了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新政策下,勞動者可以“隨就業地參?!?,社保轉移接續效率提升,后顧之憂消解,為勞動力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創造了更加有利條件。
政策紅利不僅惠及個體,更助推宏觀經濟。據測算,戶籍限制取消后,勞動力跨區流動意愿將提高15%,有助于緩解制造業“招工難”、服務業“用工貴”等問題。例如,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長期面臨招工難的問題,極大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經營。取消參保戶籍限制后,農民工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就業地點,企業可以更容易地招聘到合適的員工,從而緩解招工難的問題。同時,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可以促進區域間的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為了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還需要加強配套措施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社保信息化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信息平臺,實現社保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方便勞動者辦理社保轉移接續手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社?;鸬谋O管,確保社?;鸬陌踩头€定運行。同時,要加強對勞動者的宣傳教育,提高勞動者對社保政策的認知度和參保意識,讓更多的勞動者享受到社保政策帶來的實惠。
此外,取消參保戶籍限制也為城鄉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城鄉之間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的交流將更加頻繁,城鄉之間的差距將逐步縮小。例如,一些農民工在城市學到了先進的技能和管理經驗后,返回農村創業,就能帶動農村產業新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同時,城市的人才和資金也可以流向農村,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資金保障。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鄉村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我們要深刻領會文件精神,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在宅基地政策、科技賦能、縣域主戰場、高額彩禮治理、取消參保戶籍限制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