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道路與地方實踐(筆談)
編者按:鄉村治理水平不但決定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推進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質量,而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性變量,迫切需要把握全面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治理與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利益結構、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互動關系,從鄉村公共職能、鄉村公共決策、鄉村公共服務三個層面,審視鄉村社會公共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最迫切需要的供不應求與不是最迫切需要的供大于求,有效破解基層群眾對公共資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表達困難和缺乏影響力的難點堵點,確保公共服務滿足農民最迫切的需要,公共決策實現農民最廣泛的參與,公共權力滿足農民最根本的愿望。為回應時代命題,本刊組織了7位學者圍繞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道路與地方實踐進行了探討,助力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要素市場化治理是指以市場化手段推進要素配置。研究這一主題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方面,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已經進入了窗口期和深化階段,在這個階段城鄉關系改革的瓶頸和矛盾集中于要素,關鍵在于城鄉要素有效治理和合理流動的問題,以要素為主線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緊迫性。另一方面,選擇對成都和重慶的城鄉融合發展和要素市場化治理的做法和經驗進行研究,并總結提出“成渝實踐”,主要是基于成都和重慶在2007年被國家批準為城鄉統籌改革綜合配套試驗區,12年后的2019年成都西部片區和重慶西部片區又同時被國家批準為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成渝地區城鄉關系的重塑創造了很多鮮活經驗,可以為全國甚至全世界城鄉關系發展提供有益經驗借鑒。
一、城鄉要素市場化治理的重要價值
首先,城鄉要素市場化治理是促進居民共同富裕的堅實保障。實現農民鄉村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讓鄉村的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資源要素都能以市場均衡價格獲得回報,而資源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均是農民獲取合理收入的堅實保障。
其次,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手段。讓勞動力、資本、企業家才能等資源要素以市場化進行配置,以此實現資源要素在城鄉空間之間配置最優化,從而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型。
最后,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必由之路。只有當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時,各經濟主體才能以要素回報率的高低進行資源配置,從而讓來自農業部門和非農部門的要素邊際收益趨同、從業人員的人均收入趨同。
二、城鄉要素市場化治理的“成渝實踐”
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城鄉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比如,成都在2008年建立了全國首個綜合性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不僅在成都市范圍內運行,還在全省其他城市也設立了分所,把產權交易的輻射效應放大到了全省。重慶也在2008年成立農村土地交易所,開展土地實物交易和指標交易試驗(地票交易),地票改革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之間建立了市場調劑機制,激勵農村閑置、廢棄建設用地復墾,建立城市反哺農村的渠道。
二是逐步取消城鄉戶籍制度,推動城鄉勞動力市場化配置。成都在全國率先推行城鄉統一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出臺人才新政12條,確立了條件入戶和積分入戶雙軌并行的戶籍政策體系,深入實施“蓉漂計劃”,注重引入以農業轉移人口為主體的技能人才,實現農村人口城鎮租房落戶“零門檻”。重慶出臺了《重慶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將全市城鄉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逐步取消了與戶口性質掛鉤的政策標準設置,建立起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三是加快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推動城鄉資本市場化配置。成都一個比較重要的經驗就是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農貸通金融服務平臺,這個平臺把農業農村發展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給集中在一個平臺上,通過線上線下的交易所的方式,提高了金融供需配置的效率。重慶引導銀行、擔保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共同形成金融分擔風險模式,并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兩權”反擔保融資、“兩權”與其他產權“混合”融資、“農房抵押+保證保險”等多種金融產品。
三、“成渝實踐”的主要經驗
一是堅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協同推進的市場化思路。城鄉二元結構改革是相互聯系的體系,比如在開展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還要考慮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如果在農村的權益沒有得到保障,農業轉移人口是不愿意主動市民化,真正融入城市。成都和重慶的經驗是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形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協同推進的市場化的思路。
二是堅持“資源資產化-資產股權化-股權金融化”的市場化策略。成渝兩地都將成渝兩地將盤活鄉村資源要素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積極推動鄉村土地集中整治、鄉村居民集中居住、基礎設施全面通達、人居環境整體改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等基礎性工作,盤活山林水田、土地房屋等閑置資產,使之在流動中實現價值。
三是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集體作角-農民入戲”的市場化機制。成渝兩地政府需要在產權界定、產權配置、交易平臺搭建、交易規則制定、信用擔保、財政支持等方面大膽創新,引導社會資本與農村集體經濟彼此合作,同時確保農民作為主體參與其中,分享城鄉資源配置優化的紅利。
四、推進城鄉要素市場化治理的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建設用地市場,把建設用地資源用活,創新靈活的產業用地方式,盤活低效低質的存量用地。二是暢通城鄉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動機制,包括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農業轉型人口市民化機制,建立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等。三是建立城鄉一體的金融服務體系,包括要打造農村金融平臺和服務產品,完善農村金融防范處置機制。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鄉村發現轉自:《鄉村治理評論》2024年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