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深刻闡釋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從“三個大局”看“三農”,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目標任務、問題挑戰與實現路徑等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也既有各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國國情農情的中國特色。“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習近平,2022:277)。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觀點、新論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從農業、農村、農民、鄉村治理四個方面的現代化出發,彰顯農業產業、農村地域、農民群體、鄉村治理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和基本要求。
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立足農業產業特征。農業生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需要培育發展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以增強農業競爭力。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需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強化市場機制的靈活性與調控政策的精準性,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我國農業家庭經營占主導地位,小農戶在采納新技術、新品種方面面臨許多制約因素,需要加快發展規模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將科技、信息等現代生產要素導入小農戶,促進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和生產效率整體提升。我國農業是近兩億人就業的產業,但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仍處于低端水平,需要打造全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推進農村現代化,要立足農村地域特征。村莊是一個集生產活動和生活居住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社區,要堅持協調發展理念,統籌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多方面要求,科學合理規劃農村空間布局與設施建設,確保生產和生活功能有機統一。每個村莊都具有獨特風貌,要避免盲目模仿城市模式,保留地域特征、鄉土特色、民族特點,讓村莊成為展現多元文化的亮麗名片。村莊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要深入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在促進自然資源合理開發與價值提升的基礎上,重視農耕文明的傳承與弘揚,通過創新性方式融合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文明成果,實現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推進農民現代化,要立足農民群體特征。我國農村人口規模較大,是近五億農民常住的家園。提高農村居民現代化水平,是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較大,提升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國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文化程度不高,農村科學知識普及程度和農民科學素養相對較低,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突出,全面提升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素質,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要立足鄉村治理結構特征。目前,我國有3萬多個鄉鎮、50多萬個村民委員會,加強農村基層工作,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基。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一些農村還存在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級組織工作機制不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薄弱、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不足、社會服務組織發展不成熟、村干部隊伍青黃不接、少數基層干部作風不實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與國家全面現代化建設同步發展。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農業強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從農業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來看,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拓展現代農業的多元化發展路徑,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推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協同協作。推進生態低碳農業發展,要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升綠色發展支撐能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從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來看,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提升鄉村建設水平。要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管理,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改善提升村容村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從農民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來看,要促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增強農民主體地位,提高農民物質生活水平。要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社會文明素養。要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質,實現農民全面發展。要傳承弘揚農耕文明與美好品德,繁榮發展農村社會主義文化,使廣大農民自信自強、精神力量充盈。
從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來看,要堅持黨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堅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建設鄉村治理共同體,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要完善黨全面領導的鄉村治理制度,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深化鄉鎮政府機構和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黨建引領的社會廣泛參與制度。要加強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村民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增強村組織動員能力,推進平安鄉村建設。要推進基層法治和德治建設,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要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健全基層智慧治理標準體系,提高鄉村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必須充分認識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三農”工作。
與深入發展的新型工業化相比,農業現代化基礎仍然薄弱。長期以來,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嚴重不足,同時由于實行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資源過度利用,耕地質量退化,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出現了資源和環境超載的現象,防汛抗旱等防災減災體系不完善,抗風險能力較弱。從現狀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從趨勢看,我國人口規模還將增大,根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總規模將達到14. 5億左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均需占用土地,農地資源減少的趨勢難以避免;在水資源比較短缺的情況下,我國水資源與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嚴重錯配,長江以南地區占有83%的水資源,但是我國農業主產區主要集中在北方,這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的局面。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我國技術集成化能力和產業化能力較弱,農業科技產學研融合程度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農業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不暢。
與快速推進的新型城鎮化相比,農村現代化仍存在短板弱項。由于城市工業發展的污染物排放和農用工業品的回收問題未能得到較好處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任重道遠,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障礙,直接關乎農村生活和生產條件的改善。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廣人稀,在交通、能源等基礎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城鄉公共服務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不少弱項。雖然這些年國家增加了農村的資金投入和項目供給,但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欠賬還很多,制約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障礙依然存在。在現有的金融體系下,農村部門的儲蓄比例較低,隨著城市部門吸收農村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金融資源流入城市的規模較大,能夠留下來投資農村的資源較少。農村儲蓄和投資不足、金融缺口較大,影響農村建設的主體性功能的充分發揮。農業農村財政資金投入不足,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
與城鎮居民現代化的進程相比,農民現代化是重點難點。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民自身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積累了較多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許多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新品種、新技術的了解和掌握有限,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創新發展。二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能力不足,缺乏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民服務組織,使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三是農民的現代公民意識比較淡薄。人情禮法至上的觀念普遍存在,現代民主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尚未在農村地區廣泛形成。四是農村老齡化問題較為嚴峻。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導致農村生產經營中的“老齡化”現象非常明顯。從發展趨勢看,農村青壯年進城落戶的數量將繼續增加,農村地區的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
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鄉村治理現代化是根基。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國農村基層工作仍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一是有些地方村“兩委”班子力量配備不強,不同程度地存在綜合素質不高、履職能力不強、聯系服務群眾不夠緊密等問題,難以充分發揮自治作用。二是一些村民對國家法治的認知度不高,傳統的講人情、講關系思想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基層的法治化建設,法治權威性未得到充分彰顯。三是現代德治的范疇、體系、運行方式等尚未同鄉村其他治理方式充分融合。部分鄉村沒有將德治納入整體治理范圍,德治的推進多是口號式的宣傳,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
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路徑與措施
新時代新征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走中國特色鄉村善治道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為根本要求,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任務,以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重要舉措,突出強弱項、補短板、抓重點、固根基,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1.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提升耕地質量水平。二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樹立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向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要食物。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改造提升老舊設施,建設植物工廠、海洋牧場等現代化農業設施。
2. 推進鄉村產業發展
一是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降低耕地利用強度,健全節約高效的農業用水制度。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以及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建立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
二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行動,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動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創新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體系建設。培育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生產性服務組織,推進鄉村新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3.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持續穩定優化農業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創新經費支出結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加強農機裝備薄弱環節研發,不斷提高農機裝備研發應用能力。落實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加快遴選孵化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集成推廣更多有災防災、無災增產新技術新模式。通過建立差別化的評價制度、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等方式,強化農業農村科技保障措施。
(二)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
1. 建立健全村莊規劃體制機制
要科學分類編制村莊規劃,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要加強村莊規劃實施評估監管,提高村莊規劃實施的實效性、可操作性和執行約束力。要健全村莊規劃建設和管理,強化鄉村空間設計和風貌管控。
2. 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要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和農村電力保障水平,強化農村“四好公路”建設和農村交通網絡建設,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健全農村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要推進數字信息技術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深度融合,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和水平。
3. 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優化農村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建設,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快將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持續提升鄉村醫療保障水平。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完善養老設施,擴大助殘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使其逐步與城鎮居民保障標準統一。
4. 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健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投入機制,因地制宜推進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農村改廁。加強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廁所建設,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大力推進村莊整治和庭院整治,改善村莊公共環境。健全完善農民參與和長效管護機制,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
(三)加快推進農民現代化
1. 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家庭經營性收入穩定增長。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促進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就業,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促進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
2. 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營造崇尚科學、學習科技的良好氛圍,帶動農民科技素質整體提升。深入實施現代農民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行動,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和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鄉村教育和醫療衛生、健康養生和文化旅游、規劃建設和公共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強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支撐。
3. 加強農村道德與文化建設
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改進創新文明培育、實踐和創建工作機制。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教育引導農村居民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
(四)加快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1. 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制度
深入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通過優化黨政機構設置、明確職能分配、高效配置人力資源,建立綜合性強、運行高效的內部組織架構。
2. 加強農村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
優化鄉鎮政務服務流程,深化一站式服務機制,拓展異地辦理功能。實施村黨支部建設“堡壘”工程,培育一批省級、市級、縣級示范黨支部。推行鄉鎮行政執法公示制度,提高行政執法透明度和公正性。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建立社會公眾列席鄉鎮有關會議制度。強化鄉鎮屬地責任和相應職權,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3. 健全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堅持黨組織領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制度,完善村民委員會成員履職承諾和述職制度。嚴格規范村民委員會的選舉換屆程序,完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健全村“兩委”班子成員聯系群眾機制。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提升鄉鎮綜合治理中心的規范化、標準化程度,完善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4. 推進農村基層法治與德治建設
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提升鄉村干部和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與法治素養。充分利用網絡和數字技術,構建鄉村法律服務信息化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和文化活動室等線下陣地,加強宣傳引導。以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等為依托,提升村規民約的激勵約束作用。
5. 加強農村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
開發鄉村智慧治理平臺,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實現對鄉村治理、鄉村產業、鄉村生態、鄉村服務與黨建動態等應用場景的精細化管理。構建鄉村治理大數據平臺,完善鄉鎮與部門政務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機制。加快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推行適老化和無障礙信息服務。
(五)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1.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允許農戶盤活利用合法擁有的住房。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兼顧多元主體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機制。明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范圍,優化用地審批和規劃許可流程,強化用地監管。
2.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落實農業貸款擔保、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拓展服務領域和模式,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行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農業生產托管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3.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農村集體公益性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機構,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探索多樣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激勵機制,運用多種方式激發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
4.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財政支農政策,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區域合作與利益調節機制。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機制,提高農業信貸擔保規模。
(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1. 健全城鄉要素資源合理配置體制機制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拓展至常住人口。建立健全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才加入機制。完善財政激勵、金融支持、社會保障等扶持措施,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新創業。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
2. 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體制機制
建立城鄉一體、整體推進、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鼓勵縣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縣域醫共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流動。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提高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3. 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布局和建設。實行城鄉路網一體規劃設計,加強城鄉干線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連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天然氣管網“縣縣通”工程,深入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
4. 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
健全城市規劃體系,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積極有序推動縣城建設,分類推動縣城發展,擴大縣城就業崗位,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與遷入地戶籍人口享有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 、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