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優先發展鄉村
——訪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陸福興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中國鄉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同時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近日,記者就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問題對湖南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陸福興進行了專訪。
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點在鄉村
“中國式現代化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新道路,是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模式。黨的二十大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陸福興開門見山地說,這五大特征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有難題。而這五大特征中有四大特征的難點在鄉村。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規模巨大的人口在鄉村。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而當前中國人口現代化程度較低、現代化需求最迫切的人口是農民。《中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總人口140967萬人,城鎮常住人口盡管達到了93267萬人,但是,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658萬人。也就是說,這是被統計為城鎮常住人口的農民,加上留在鄉村的常住人口,我國農民至少還有65358萬人(其實戶籍農民比這個數字還要多)。我國脫胎于傳統農業大國,農民的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如此龐大的農民人口要實現現代化,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最大的挑戰。
其次,共同富裕最難的群體是農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是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全面現代化的追求。然而,我國城鄉居民的物質差距較大。據2023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2994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175元,說明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差較大。從收入看,我國城鄉收入比2013年為2.8倍,到2021年降為2.5倍。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降為2.39。盡管比例降低了,但收入差距的絕對值還在增大。在差距較大和人口眾多的現實情況下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最大的壓力在鄉村農民群眾。
再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在鄉村。鄉村是我國生態保護的屏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要依靠鄉村的生態涵養。當前,鄉村生態保護面臨巨大壓力。一方面,我國人口資源的矛盾不斷凸顯,自然資源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多元供給的壓力日益加大,生產生活造成的環境污染日益增加,資源環境的高強度開發造成了環境保護的更大壓力。另一方面,農民承擔了生態保護的責任,但是還沒有真正享受到生態保護的公平補償,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能讓農民一直承擔發展的責任和為發展做出犧牲。所以,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又要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必須加快處理好農業農村資源開發利用與農業農村公平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也是考驗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難題。
最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難題在鄉村。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高于西方式現代化的特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主動加壓的社會自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難點在鄉村,這要求農民既要物質水平達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精神生活也要基本相當。當前農民物質文明的困惑是就業難,隨著農民城鎮化的加快,大量農民會脫離農業產業而進入非農就業,我國能否創造這么多就業崗位,讓農民能夠安居樂業,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農民精神文明的起點較低,當前面臨發展與保護的困惑。如何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鄉村文化創新發展,提高農民群眾精神文化水平,構建農民的現代精神文明還顯得任重道遠。
鄉村具有巨大的潛在資源和無窮動力
陸福興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百年征程的歷史夙愿,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路。盡管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但是鄉村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大后方和基礎屏障,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具有巨大的潛在資源和蘊含著現代化的無窮動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四點。
首先,鄉村提供了14億人口生存發展資源。鄉村是為14億人口提供糧食和農產品的重要場所,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不能沒有鄉村的支撐。中國鄉村養活了城鄉龐大的人口,鄉村是全國人民生存發展的大后方,鄉村對現代化的資源支撐和動力挖掘,會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不斷強化。所以,鄉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資源依托,一切現代化都要有鄉村提供物質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城市化不僅要推進2億多農民工融入城鎮,還要加快推進5億農民的不斷城鎮化,鄉村不僅可以為城鎮化提供物質基礎保障,而且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工業化提供勞動力保障,農民也將成為城鎮市民的新源泉,農民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的主體力量。
其次,鄉村提供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未來空間。鄉村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要鄉村不斷提供空間支撐。鄉村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我國鄉村范圍廣闊,占國土面積的大多數,是全面現代化的主要戰場,全面現代化發展需要拓展的場所與空間必須依靠鄉村提供。農村人才、資金、土地等大量生產要素,都是我國現代化的寶貴資源,一旦城鄉形成有效循環,鄉村的空間得到拓展和有效利用,鄉村將為我國現代化提供強大的資源與人才支撐。因此,鄉村的土地資源永遠是城市發展的保障,鄉村人口是全面現代化人力資源的主要來源。
再次,鄉村提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障。生態問題是我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問題,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敗。鄉村是整個國家生態涵養的生態資源保障,加快鄉村生態宜居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去鄉村尋找答案。當前,我國鄉村生態還存在諸多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有待進一步強化,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機制也有待繼續創新。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強化鄉村的生態涵養,加大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依托鄉村生態環境不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最后,鄉村為中華民族現代化提供文化源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大的中國精神支撐,中國是農耕文明國家,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國式現代需要鄉村傳統文化鑄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現代化的精神,弘揚保護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發展要求,也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所在,可以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優秀的文化涵養。因此,鄉村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充分挖掘的金礦,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色,可以從鄉村傳統文化找淵源。
要走好優先發展鄉村之路
陸福興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在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的基礎上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在鄉村。化解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的難題,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必須走好鄉村優先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全面鄉村振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走好鄉村優先發展之路,破解鄉村發展短板,要在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中推進鄉村優先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并聯式推進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只有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讓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速度快于其他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才能加快趕上其他現代化的步伐并齊頭并進。因此,要切實貫徹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各項政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發展戰略實施,確保國家發展整體戰略向農業農村傾斜,支持農業農村加速全面高質量發展,為其他現代化提供物質支撐和力量保障,補齊鄉村現代化的短板。
二是加快提高農民的現代化素質和能力。農民不僅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也是整個現代化的重要資源,把農民數量多的劣勢打造成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第一資源優勢,是化解農民現代化難題的戰略舉措。為此,要著力提高農民現代化的素質和能力,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支撐。要整合各種農民培訓資源,注重培訓實效,加大農民素質和能力的培訓,快速提高農民的現代化素質和素養,增強農民的現代化發展能力。以培育一批農民現代化帶頭人為重點,加大現有農民的現代化素質和科學技術培訓,充分激發農民現代化的人力資源優勢。
三是強化鄉村土地改革激發現代化發展新活力。改革是我國辦成大事難事的法寶。黨的二十大三中全會為全面改革擘畫了藍圖,為我國城鄉改革的突破孕育了新的活力。縱觀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是從農村土地突破的。要以鄉村土地改革為抓手,強化產權與要素賦能,增加農民的有效資產,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同時,要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村沉睡的資產變成生財的資本,為農民創業增收和城鎮化提供物質支撐。
四是堅持農民為中心強化現代化主體支撐。農民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現代化奮斗的追隨者、奉獻者,作為我國廣大人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是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主體。以農民為中心的關鍵是要充分激發農民的主體積極性,讓農民衷心擁護黨的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積極參與并為現代化貢獻力量。當前,有些地方在鄉村振興中還沒有把農民完全發動起來,農民還存在“靠著墻壁曬太陽,等著干部送小康”的“等、靠、要”意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人口是農民,最大難題在鄉村,只有把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把農民的人口難題變成鄉村振興的主體優勢,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有蓬勃的主體力量支撐。
五是完善鄉村優先發展的體制機制。當前,鄉村優先發展盡管形成了全國共識,但是相關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善。要進一步完善鄉村優先發展體制機制,去除不公平的鄉村發展制度,讓鄉村得到公平發展機會。建立完善鄉村優先發展評價體系,強化責任制度,引導各級部門把鄉村工作放在首位,在鄉村優先發展上加大工作力度,國家要建立相應的檢查監督機制,確保鄉村優先發展成為硬制度。廣大農民要樹立鄉村優先發展意識,主動爭取發展機遇,承擔發展主體責任,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本期人物:陸福興,農學博士,現任湖南師大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中國農村發展學會鄉村治理專委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政策與法治、鄉村治理、農業安全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和省部級課題15余項,主持或參與完成各類應用研究課題30多項。在《政治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各類論文70余篇。出版專著3部、編著3部。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獎項7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領導批示或進入省委政府決策的20余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食品界》2025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