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賀忠義:對發展現代農業的幾點思考

[ 作者:賀忠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22 錄入:12 ]

摘要:現代農業作為一種新興農業,與傳統農業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征,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從目前看,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為此,本文在分析了現代農業及我國農業的基本情況后,探討性地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發展;現代農業;思考

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其諾貝爾獎獲獎著作《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賴于農業的迅速穩定增長,而傳統農業并不具備這種潛力,因而需要將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實現了現代農業。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對此,黨中央高度重視,從2004年起連續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從2013年起連續三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現代農業”。

一、現代農業的基本概述

(一)基本概念

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科技、現代管理、現代農民等先進生產要素武裝,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

(二)主要特征

1、經營市場化

所謂的市場化,就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生產目的,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來配置農業資源,包括耕地、勞動力以及投入農業領域的資金。

2、生產技術化

生產技術化是指將先進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從而達到增加產量、提升品質、降低成本、保證安全的效果。包括生物技術、材料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

3、人力資本化

現代農業的技術復雜性與交叉性要求勞動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具有接受和應用現代農業技術的素質和技能,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管理才能,能熟練地使用農業先進機械和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僅如此,現代農民還必須具備相關的法律知識和道德修養等。

4、發展持續化

農業的不可持續發展會造成水土流失、肥力衰竭、資源稀缺、能源利用率低下和環境污染等各種負面影響。《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化。一方面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續,另一方面要確保我國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三)重要意義

1、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綜合來看,我們對“四化”關系的判斷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工業化是超前的,城鎮化是加快的,信息化是融合的,農業現代化是滯后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目前仍是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所以,要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能否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戰略。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2、有利于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在出現許多積極變化的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201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在主要新興經濟體中最低。能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糧食豐收和農業穩定功不可沒。這使我們避免了一些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速下來了,而食品漲價過快導致通脹水平上升,不得不在保增長和穩物價之間進行艱難平衡的被動局面。只要農業能穩住,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內波動,也不會出大的問題。但農業要長期穩定,必須加快推進現代農業。

3、有利于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一是有效緩沖“兩板”擠壓。由于現代農業是規模農業和科技農業,生產成本更低,商品價值更高,可有效緩沖“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

二是可有效破解“兩咒”約束。由于現代農業大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因此,可大幅減少資源的消耗和農業面源污染,有效破解“資源緊箍咒”和“環境緊箍咒”的雙重約束。

二、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成績可喜

我國農業發展成績斐然,為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起到了“定海神針”和“壓艙石”的作用。

1、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

糧食產量連續保持十年以上的持續增長,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萬億斤,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增長0.9%。連續4年超過1.1萬億斤,連續兩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

2、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

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892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9.2%,增幅繼續高于城鎮居民。農民收入連續十一年保持較快增長,平均每年增加收入650元以上,且農民收入的增幅連續5年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3以內。

3、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穩步提高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主要作物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61%,水利對糧食生產貢獻率達到40%以上,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農業經營體系創新邁出新步伐。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有家庭農場87.7萬家,農民合作社126.7萬家,龍頭企業11.8萬家。農業信息化步伐加快。2014年在10個省市、22個縣、2549個村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實施了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建設了一批“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二)問題不少

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農業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

1、綜合生產能力受限

2012年中科院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稱,2008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8和第三產業的1/4左右,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受到限制。

一是耕地質量總體偏低。2014年12月17日農業部首次發布了《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公報》顯示,評價為一至三等的高產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只占耕地總面積的27.3%。而評價為四至十等的中低產耕地面積為13.28億畝,卻占到耕地總面積的72.7%。

二是水利設施建設滯后。工程老化、功能弱化、效益退化現象嚴重。水利部數據顯示,全國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有40%的大型灌區骨干工程、50%-60%的中小型灌區,50%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大型灌排泵站設備完好率不足60%。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仍很突出,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積為8.48億畝,僅占總面積的46.4%。

三是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低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到2014年底,農村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2%,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6.87%。

2、資源環境約束強化

一是耕地持續減少。1978年之前總體上是增加的。從1978年開始,由于人口增加、工業化、城鎮化、耕地退化、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原因造成3億多畝耕地沒了。人均耕地面積由80年代初的2.0畝縮減到10多年前的1.58畝再減少到目前的1.35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二是淡水嚴重短缺。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淡水只占到世界淡水總量的6%,人均淡水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4,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在世界上排名121位,被聯合國排在世界上最貧水的13個國家行列。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首先,農藥化肥農膜污染。“增產靠化肥、治病靠農藥”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讓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消費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總量卻占世界的1/3,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每年農藥用量約為180萬噸,居世界第二,利用率卻不到30%;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約為240萬噸,但能回收的不到140萬噸,許多農膜廢棄在耕地里,形成“白色污染”。其次,糞便秸稈垃圾污染。近年來,我國每年還產生8億噸秸稈、30億噸畜禽糞便、2億噸農村垃圾、90億噸農村生活廢水,對環境影響非常突出。

3、農業結構調整緩慢

一是產品結構調整緩慢。近年來,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傳統農產品大量過剩;另一方面名、優、特、新農產品供不應求。我國的農產品多屬傳統型、低檔貨,質劣價低,農業比較效益不高。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目前我國農業仍以初級產品為主,沒有延長產業鏈,沒有從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向農產品加工、流通及休閑服務業等領域交融發展,沒有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三是區域結構調整緩慢。現階段的農業區域結構,是在長期計劃經濟和農產品短缺情況下形成的自求平衡格局。受這種結構布局的影響,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比較突出,降低了資源的配置效益,制約著各地區農業區域結構的調整和特色優勢的發揮。一些地方在調整中甚至不尊重自然規律,忽視比較效益,盯住市場空缺一哄而上,更加劇了結構的趨同。這不僅不能實現結構優化和各地的資源合理配置,還會使農產品出現周期性的“賣難”。

4、農業科技水平不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早已被歷史實踐證明的真理。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員數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推廣力度不夠,我國農業處于粗放式生產狀況,屬于數量成長型而不是技術成長型,制約著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據統計,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56%,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30%,分別比發達國家低約30和40個百分點。

(三)機遇正好

1、三化的助力

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201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2.6%,工業化已經進入中后期階段。工業化的推進可以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技術、資金與物質支持,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業專業化分工,優化農業結構,從而提升整個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的載體。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4.7%,如果按非農戶籍來算,城鎮化率只有35%左右,遠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國家正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這必將為進一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拉動農產品有效需求,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預言,中國的城鎮化將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之一。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和關鍵。目前我國的農村信息化已經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系統為主,其他涉農部門和社會力量為補充、上下左右貫通、開放的全國農業信息體系基本框架。“12316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通過短信、彩信、語音、視頻等多種方式,對求、供行為實行及時、準確、低交易成本對接,從而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幫助各種服務商發現用戶與拓展市場。

2、開放的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大環境和大市場給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活力,主要表現在貿易、生產、技術三個方面。

一是有利于農產品的出口。2001年農產品貿易總額為27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60.7億美元,進口額為113.8億美元。201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1945.0億美元,其中,出口719.6億美元;進口1225.4億美元。

二是有利于大農業的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走出去”獲得長足進展,農業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形式和內容日益豐富。我國已有300多家企業在全世界五大洲的46個國家或地區開展農業合作,從業人員達6萬余人,領域涵蓋農、林、牧、副、漁。

三是有利于高技術的引進。由于“948計劃”的實施,我國很多農業科研項目研發時間縮短10年至15年,節約研發經費30%至50%,使中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已由10年前的15年縮小為7年左右。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有力促進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對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改革的動力

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為農村改革提供法制保障。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全面部署2015年和今后一段時期的農村改革工作。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必將有力地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選擇

無論是確保新常態下的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還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把“糧袋子”變成“錢袋子”;無論是應對國際市場挑戰、增強農業競爭力,還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等,都迫切需要發展現代農業。

(一)增強糧食生產能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絕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絕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根本在耕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習近平特別珍視耕地這一稀缺資源,他指出:“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首先,要加強耕地數量保護。針對有些人對18億畝耕地紅線的非議,習近平觀點鮮明地說:“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一是健全耕地保護責任考核機制。二是建立耕地占補監管制度。實現對耕地占補平衡補、備、核、用、考的全程監管。”其次,要加強耕地質量保護。一是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尤其是保護好水田、高產良田;二是改造中低產田。我國有13.28億畝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72.7%,抓緊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三是加快推進耕地質量修復。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免耕、綠肥種植、秸桿覆蓋等耕地培肥和保護性耕作技術,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2、命脈在水利

2011年3月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針對目前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等問題,必須抓好重大水利樞紐和水利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抗御自然災害和水資源調配能力。今后幾年,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關系全局、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重大水利工程,特別是要在中西部地區建設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大型水庫和節水灌溉骨干渠網;同時要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做到既重視大型水利工程的“大動脈”,也重視田間地頭的“毛細血管”,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不斷提升水利建設水平。

3、主體在農民

農民是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的最終主體。因此,沒有農民自身素質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一是專業化農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業高等教育、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及農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投入,為現代農業培育專業人才。二是普及性農業教育體系建設。由農廣校、電大、函授和各高等農業院校組成的成人教育培訓體系,對農業企業主、農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學生村官、種養大戶等有一定潛質的對象進行先導培訓,然后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三是推廣式農業教育體系建設。由各地科委和農業推廣部門和社會團體等直接面向農民開辦的技術培訓、咨詢活動。如“農家大院”、“科技110”等科普活動。

通過以上體系建設,著力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

(二)優化調整農業結構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市場為需求,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條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1、優化農業產品結構。根據國際國內市場農產品的新變化,立足現有基礎,發展“優質、特色、高效、安全”的精品農業,改劣質產品為優質產品,改普通產品為名特優新產品,改過剩產品為短缺產品,以特色產品,優質產品、品牌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打開國際、國內市場。

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今年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圍繞“農”字做文章,核心要延長產業鏈,擴充價值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著力打造“六次產業”。農業如果從種、養等單個環節來看效益是不高的,但是如果形成產業鏈,效益就上去了。

3、優化農業區域結構。資源稟賦是“定位器”。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特點,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農業區域結構。產區形成之后品種培育、農技科研等都可以實現專業化,所有的投入產出都圍繞產區品種來做文章。而我們很多地方今年種這個,明年種那個,導致土壤無法固定,很多研究無法跟上。

(三)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充分發揮科技的創造力。2014年,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盡管提高到了56%,但與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要繼續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在發展現代農業更加突出的位置。

1、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種業是農業的基礎產業,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種業現代化。要加大種業育繁力度,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大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等支持力度,爭取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率先選育出突破性優良品種。繼續實施種子工程,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種子基地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建設。

2、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在糧食和大宗農產品主產區,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分作物、分區域搞好生產示范,重點推進水稻機插、玉米機收等薄弱環節,加快水稻、玉米、小麥三大谷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薄弱環節技術研發,突破油菜機播機收、甘蔗機收、棉花機采、機械化植保、智能烘干等瓶頸。

3、突出發展信息網絡。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加快信息網絡的建設,上通國內外市場,下接每個鄉村,向農民廣泛提供及時可靠的市場信息、科技信息、物資信息、管理信息、銷售信息和服務信息,使信息網絡成為農民調整結構、發家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加大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力度

生態可持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要按照克強總理在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六字經”來推進。

1、減。就是要把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盡快減下來。大力推廣節肥、節藥、節水和清潔生產技術,逐漸減少化肥、農藥和農業用水總量。

2、退。就是要把超過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切實退下來。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的要繼續退還,該限牧限漁的要嚴格限制。

3、轉。就是要把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和財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農業廢棄物,處理不好是污染源,利用好了就是資源。

4、改。就是要把土壤改良好,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推廣深松整地、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

5、治。就是要把受到損害的生態環境逐步修復和治理好,支持開展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支持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發展替代產業、綠色經濟。

6、保。就是要把耕地、水資源等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堅決保住。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保護補償等制度。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的農業歷經千年,在過往的世代中煥發出了璀璨的文明之光,在進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農業仍是承載著中國人最基本人文精神的土壤。在新時期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中國農業的升級和蛻變,必須牢牢把握“轉變發展方式”這個基本要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農之路。

參考文獻:

[1]黃佩民.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歷程和發展創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3).

[2]白文周,吳義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及實現途徑[J].經濟問題探索,2008,(5).

[3]李燕凌,湯慶熹.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其戰略對策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11).

[4]蔣和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思路與建議[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4,(3).

[5]陳文勝.論大國農業轉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6]劉奇.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J].前沿理論,2015,(1).

[7]朱啟臻.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與條件[J].理論研究,2015,(2).

[8]陳懷遠,林文哲.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J].山東工程學院學報,2015,(2).

[9]李國祥.盡快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J].中國國情國力,2015,(3).

[10]韓長賦.新常態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J].三農動態,2015,(4).

作者簡介:賀忠義,中共衡南縣委黨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村經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 | 亚洲色在线费影院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亚州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