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推進“鐮刀彎”地區結構調整引領農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農業農村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總體看,當前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放緩、替代產品進口沖擊等因素影響,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亟需優化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業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一輪的種植業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玉米,區域是“鐮刀彎”地區。這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這個區域是玉米的非優勢產區,生態環境脆弱,產量低而不穩。優化“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結構,既是適應性的主動作為,更是戰略性的積極調整。當然,適當調減“鐮刀彎”非優勢區,對優勢核心產區不僅不調,還要加強產能建設,保障谷物基本自給。各地要準確把握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調優、調特、調高、調深玉米結構布局,促進玉米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鐮刀彎”地區結構調整,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強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創新,加強信息引導,尊重農民意愿,加快構建“鐮刀彎”地區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
“鐮刀彎”地區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是構建“四個結構”:一是構建時空匹配的布局結構。立足各地的氣候條件、生產水平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從時間和空間上合理布局,科學引導不同類型區域農業結構調整。二是構建用養結合的種植結構。優化種植結構,推行糧豆輪作等生態友好型耕作制度,建立用地養地結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促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構建農牧結合的種養結構。充分挖掘飼草料生產潛力,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促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四是構建產加銷結合的產業結構。建設鮮食、飼用及其他專用玉米原料基地,著力發展加工、物流和服務業,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生產效益。
“鐮刀彎”地區結構調整的技術路徑是推進“六個調整”。一是適宜性調整。重點是調減高緯度、干旱區的玉米,改種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二是種養結合型調整。重點是糧飼兼顧,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青貯玉米和苜蓿,以養定種,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三是生態保護型調整。重點是調減石漠化地區的玉米種植,改種有生態涵養功能的果桑茶藥等經濟林、飼草、飼油兼用的油莎豆等,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種地養地結合型調整。重點是東北地區恢復大豆玉米輪作,因地制宜發展苜蓿玉米輪作,華北地區實行冬小麥夏花生(豆類)種植,發揮豆科作物固氮養地的作用。五是有保有壓調整。重點是穩定玉米核心產區,調減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西南石漠化區等非優勢區的玉米,特別是調減黑龍江和內蒙古第五積溫帶及部分第四積溫帶的玉米。六是圍繞市場調整。重點是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實行訂單種養、產加銷融合。
今年,“鐮刀彎”地區力爭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面積。這是一項硬任務,需要采取硬措施。一要層層分解任務,有關省份要按照部里對接的任務,將調減的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縣、落實到鄉。二要落實替代作物,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三要加強指導服務,保障種子供應,搞好市場對接,配套栽培技術。加強技術培訓,改變農民種植習慣,讓結構調整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作者系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