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會議
隨著全球氣溫逐漸變暖,人類自然資源與能源日趨緊張,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同時農業又是弱質產業,與自然環境關系最為密切,農業生產受降水、光照、氣溫、土壤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發展適應氣候變化、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國農業人口多,農業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農業資源輸出會更加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狀況會進一步惡化,農業的有限資源將加速耗竭,農業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是我國的基本產業,只有保證農業的持續發展,才能保證我國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長久以來,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對于環境、資源、人口等多方面都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粗曠的農業經濟發展使得我國面臨了嚴峻的農業發展形式。以往傳統的農業經濟體系由于自身的特點,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生態高值農業是新時期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并且對以往傳統農業造成的問題可以進行良好的解決,緩解農業生產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真正的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生態高值農業是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是在確保生態環境友好的前提下,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內涵和農業管理水平,實現農業產業的高值化,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競爭力和比較效益。生態高值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既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區域特色經濟。
生態高值農業是包括生態高值農業及環境與農產品高產、高質、高效及科技、市場、產業經濟價值相結合的總概念,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生態高值農業是充分應用現代及未來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以及新信息技術、新生物技術等武裝起來的農業高新技術體系與生產模式,其宗旨是在確保生態環境友好的前提下,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內涵和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實現農業產業的高值化,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競爭力和比較效益。而且,生態高值農業以健康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特性;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集中體現。
生態高值農業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持久農業、生物生態高值農業等,其指導思想是要用生態學原理指導農業生產,使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提出把生態高值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并進行了廣泛的實踐。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發展,對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區域特色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而區域特色經濟則是具有不同的地理環境區域特點而形成的經濟。它的特點是地理位置區位性強,產品獨有獨特;以當地的資源為依托;市場前景廣闊、市場競爭力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利于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
我國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是伴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溫飽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優質化后發展起來的。農業既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又要滿足工業化對農產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擔生態保護、觀光休閑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功能,又要為農民就業和增收提供必要保障。面臨來自人口增長、資源有限、生態環境惡化等多種挑戰,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會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為正確處理經濟與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能。
二、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內涵
在確保生態環境友好的前提下,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內涵和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實現農業產業的生態高值化,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競爭力和比較效益,實現打造區域特色經濟的目的。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是應對未來農業巨大挑戰、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一項最重要的創新舉措,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遏制當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經濟綜合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持續、協調、穩定農業發展戰略的最好體現,是現代化新農村的發展方向,也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潮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道路。
首先,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必須以生態高值農業為基礎。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必須通過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增加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和比較效益,來應對未來我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發展生態高值農業是應對未來農業巨大挑戰、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一項最重要的創新舉措,其宗旨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農業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競爭力和比較效益。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對于區域特色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基礎。
其次,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必須與生態高值農業發展相結合。生態高值農業是對于我國傳統農業的改進,并且結合外國先進的生產經驗,基于生態學和先進科學技術的農業體系,具有高度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大力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可以更好的利用農業資源,并且實現高效率的開發,降低農業生產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可以有效的避免傳統農業中對于生態資源濫用以及破壞的現象,實現農業資源的可再生化,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使得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得到有效的實現,為區域特色經濟及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另外,生態高值農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中勞動效率、土地生產率、土地利用率等,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高值農業有效的實現物質循環,保護自然資源,為社會創造更優質、更多的農產品,滿足社會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因此,生態高值農業是區域特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高值生態農業要與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同步。
再次,發展區域特色經濟要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方向是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農業是區域經濟的基礎,單靠傳統的辦法不行,沿用一般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也不行。必須跨越農業發展階段,構建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形成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景觀優美、功能多樣、城鄉一體的新型農業,走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路。21世紀的農業是高效高值的生態高值農業。隨著世界生態高值農業產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將會成為21世紀世界農業的主流和發展方向。發展生態高值農業也是中國應對未來農業巨大挑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次最重要的創新舉措,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然后,發展生態高值農業是打造區域特色經濟的趨勢。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現代農業生產對于生態資源的破壞,保護生態資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農村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農業生態資源與農業生產的矛盾不斷突出,部分地區農業污染較為嚴重,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難以實現持續發展的目的。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就必須要對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改進,大力的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建立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率為目的的農業生產體系。與此同時,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農民收入,優化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生態高值農業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可以適應市場對農業產品的多樣化需求。與此同時,生態高值農業可以與當地特色產業進行結合,并且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更好的培育龍頭企業,達到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目標。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從經濟角度來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經濟體系,建立良好的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局面。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既可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同時又可以實現農業經濟持續發展,達到農業發展戰略性調整的目的。
最后,發展生態高值農業是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長期目標。生態高值農業的宗旨是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并且重視對農業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保證農業的持續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很好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與現代農業先進技術進行結合,并且以生態環境發展規律為基礎,形成一個經濟效益高、生態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將農業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進行了良好的結合,達到了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長期追求目標。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傳統和基礎產業。隨著我國農業的基礎條件、支撐體系、投入水平、科技水平等的不斷改善和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使農民各方面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然而,我國在農業發展中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問題與挑戰。因此,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區域特色經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我國在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理論研究、工程模式、試驗示范、生產管理以及建立植物基因庫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建設仍存在不少問題,制約著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進一步發展。
1、理論落后于實踐,缺乏優化、配套的技術體系。我國有豐富的傳統農業精華,不同地區都創建了各式各樣的生態高值農業技術模式。而生態高值農業模式本身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它必須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相適應,只有在理論成熟的情況下,才能推動和指導生態高值農業向縱深方向發展。但許多生態高值農業技術模式仍處在經驗水平,尚未進行很好的總結。我國還缺乏生態高值農業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在全國范圍內仍未形成用現代農業科技裝備、支撐的生態高值農業格局,成果數量少且轉化率低。在技術推廣方面,因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引入區域特色經濟的速度緩慢。
2、生態意識較差,對發展生態高值農業的認識不足。中國農民素質較低既是一個歷史問題,又是一個現實問題,是一個制約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由于農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生態意識較差,只考慮開發現存資源的具有見效快、產值高的項目,很少考慮到農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只重視經濟利益和眼前利益,對于提倡和實施生態高值農業很難接受。致使那些保護資源、培肥地力、減少環境污染等技術不易在農業生產中推廣和運用。
3、農業政策亟待完善。農業是弱質產業,如果沒有農業政策的綜合性保護,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靠掠奪資源來維持擴大再生產,更不可能使生態高值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但目前的生態高值農業政策,還有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對全國生態高值農業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發展措施和保障機制等缺乏綱領性文件,這直接影響了生態高值農業建設的成效。
生態高值農業是現代農業的最高層次。在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并存條件下,構建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是農業發展階段的跨越和發展模式的創新,是一種超常規的行為。這就使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增產與增效、眼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矛盾更加集中和突出。解決這些矛盾和難題,依靠傳統的觀念、機制、手段難以奏效。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才能夠善用機遇、有所收獲、有所創造、有所作為。
四、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思考與對策
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快關于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立法速度,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法規。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是一個相對較為長期的過程,要想真正的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就必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相關措施的規范性。針對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發展,需要以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為基礎,并且通過建立良好的保障體系。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惠民政策,為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發展建立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與企業要肩負起對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建設的引導責任,對于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構建良好的農業經濟體系。在對于農村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定上,要注重對發展機制長久性的制定,實現對農業資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效果,真正的建設和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
其次,加強對農業建設人才的培養?,F階段,我國農業建設人才相對缺乏,一線生產的農業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不足,阻礙了我國農業科技研發的腳步,不利于實現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目標。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需要圍繞廢棄資源的利用、凈化技術、農田養護等科學技術,從而有效的實現農業發展。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的應用對于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新材料技術、生物能源技術等等。只有建立一個具有高度技術水平的研究隊伍,才能達到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需求。加強對生態高值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力爭在短期內滿足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為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再次,加強投資力度,完善投資管理體系,為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基礎。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的經濟效益的實現,需要有足夠的前期資金投入作為基礎。相關部門需要對生態高值農業發展的投資進行合理的預算,并且適當的進行傾斜,成立生態高值農業投資的專管部門,對于投資的使用進行監督與管理。與此同時,對于農民的貸款上,要進行合理的補助,通過合理的經濟條件,對于農民自主研究進行引導。各地區的有關部門要通過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導外來資金的投入,將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進行結合,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經濟體系,積極的對生態高值農業發展的新模式進行探索。生態高值農業體系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參與,從而使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得到真正的推廣與應用。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將豐富我國農業的轉型戰略,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產業化客觀性和必然性的體現。發展生態高值農業與區域特色經濟是應對未來農業巨大挑戰、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一項最重要的創新舉措。只有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依托特色資源優勢,通過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科技創新,培養新型農民,才能發展節水農業、生態高值農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實現農業的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益,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只有發展生態高值農業,才能充分挖掘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潛力,實現生態、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的最大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作者系湖南省生態高值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教授,長沙師范客座教授,縣域經濟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