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周銳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舉措與思考

[ 作者:周銳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15 錄入:實習編輯 ]

村集體經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因素,對提升黨對“三農”工作領導水平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意義。實踐證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脫貧奔康的必然要求;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服務型功能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農民產業化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助農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收入結構單一。普遍存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量少、空殼化、增長緩慢等現象,主要靠轉移交付。發包集體資產資源收入占比較大,經營性收入占比較小,結構嚴重失衡。增收方式上存在開源嚴重不足,局限于現有資產資源,缺乏綜合開發的意識,忽視了公益性和服務性活動對集體經濟增收的作用。

(二)發展空間狹小。絕大多數農村貧困山區集體土地、山林和河流等資產資源價值低,開發難度較大,難以帶來直接效益。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村級組織,優質資源更是難以得到開發利用,經濟效益轉化成本過高。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個別貧困村起步較晚,基礎優勢不足,缺乏基礎資金,導致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發展空間逐漸萎縮。

(三)發展觀念落后。部分村級組織黨員干部對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缺乏思路和辦法,對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認識不到位,缺乏對新事物的探究和掌握。個別村級組織對農村產業帶頭人的帶動作用發揮不強,對如何有效運用國家項目資金、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的方式方法不多,在需求資金項目上希望政府給予扶助,“等、靠、要”思想嚴重,個別黨員干部集體觀念和公益事業觀念嚴重不強。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層面的缺失和不完善,導致集體資產流失現象嚴重。管理主體責任不明確、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監督。個別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作用不明顯,導致群眾對集體經濟發展關心程度不夠,集體經濟收入的多少和自身關系不大,甚至對集體經濟發展失去了信心。

(五)產業化發展緩慢。在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強、特色產業發展不優、農村改革不夠深入、現代農業發展滯后等諸多問題,特別是推動產業化發展主力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數量不夠,水平不高,空殼化現象嚴重,過度依賴政府補貼。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在農村的覆蓋不足,傳統粗放的種養殖業發展普遍,缺乏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思考。低層次的產業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計難施、有勁難使的困難局面難以得到有效改變。

二、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

(一)明確村集體資產產權。摸清現有集體資產資源現狀,堅持動態管理。重點明確閑置、權屬不清的土地、林地、房屋等集體資產產權,保證集體組織對集體資產的支配權和使用權。要把聚攏的集體資產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載體,通過自主開發、業主投入等方式,充分發揮集體資產經濟效益,注重提高貧困戶在村集體經濟中的參與度和分配比例。

(二)盤活固定資產資源。加強村集體閑置房屋、土地、林地、山坪塘等資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依法采取流轉、租賃、承包、入股分紅、聯合開發等多種形式,實現企業化管理和商業化運作;把房屋(土地)等固定資產以及政府扶持資金、企業幫扶資金作為股份入股經營主體,實行按股分紅;深入挖掘自然、人文、歷史等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農家樂、文化娛樂、土特產銷售等服務項目;從參與集體林地、河灘、山石等自然資源承包項目經營分成中,獲得長期、穩定的收入;對低價、不按程序、非法等方式發包資產資源的項目,要依法進行廢止,按照程序合法、保證群眾利益的原則,重新發包、流轉;盤活村集體閑置辦公用房、學校、倉庫等不動產,開展租賃經營。

(三)加快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外出農戶無力經營的承包地、林地的綜合利用,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和群眾自愿的基礎上,村集體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進行農業開發經營;符合規劃、依法取得的學校用地、礦山等非農建用地,以使用權入股、租賃等形式參與企業經營,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條件成熟的村級組織,要以興辦標準廠房、倉儲、市場等二、三產業載體,開展物業租賃經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四)多途徑拓寬增收渠道。

1.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引領。積極創辦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為農民提供產供銷服務,以有償服務的方式增加集體收入。走“龍頭企業+專合社+農戶”模式,發揮好村辦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完善好利益聯結機制。條件成熟的村辦專業合作社,要積極探索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旅游、森林、土特產資源比較豐富的村,應大力創辦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藏等集體經濟實體,開發觀光農業、都市體驗農業、農家樂等項目。

2.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新型業態。通過興辦農村電子商務、農村物流企業出售農戶特色產品,建設日間照料、兒童托管、農技培訓等功能中心,提供相應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條件成熟的村級組織,要積極興辦農家樂、鄉村客棧、酒店、游樂中心,通過經營自然、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發展集體經濟。

3.探索設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積極探索基金使用運轉方式,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成立“互聯網+”相關公司,建立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為農戶種養殖產品提供網上認租和認養服務,實行有償服務。

(五)創新發展新模式。

1.激活各類財政獎補資金。將一定比例的農業獎補資金作為村級組織在被獎補涉農企業、專合組織、種養大戶等主體的經營股本,參與經營主體的生產、管理、銷售環節,進行利潤分紅。將財政獎補、扶貧開發、農建等項目中財政投入資金量化為村集體經濟,經營主體在承包、流轉、租賃資產資源時,村集體要將集體經濟成分作為股本入股經營主體,或直接將集體經濟成分轉化為承包、流轉價格。

2.提升服務性經濟效益。從參與企業、專合社等經營主體公共服務中獲得集體經濟收入,著重軟環境培育、勞務外包、后勤保障、廣告宣傳等方面,為經營主體提供單獨的服務性活動,建立科學的有償機制。通過承辦文藝匯演、知識講座、大型宣傳等活動獲得集體經濟收入。組織成立銷售團隊到城市、社區、農貿市場銷售農特產品,獲得適當收益。

3.盤活公共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好現有公共基礎設施資源,將道路、山坪塘、飲水工程等公共設施折合成資產,以打捆的方式入股到企業、專合社等經營主體,進行利潤分紅。在保障農民的利益前提下收取保證金,當經營主體虧空、破產等情況,實行利益兜底。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保障性措施

(一)加大項目資金扶持力度。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的預算和設立,根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予以獎補。在稅收、金融、信貸、工商、項目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農業公益性技術成果轉化、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產品研發等活動,根據投入、效益、成果情況適當進行獎補;鼓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培育、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等活動。

(二)強化組織保障體系。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跟蹤督查、政策指導、考核評價等工作。科學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和實施細則,指導村級集體經濟規范良性發展。行業主管部門根據職能職責做好本行業領域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監督和管理工作,確保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三)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村級組織制度,從規范管理、健全制度、強化監督入手,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加強對村級財務的民主監督和審計監督,規范和完善村級財務公開的制度和做法。充分發揮好村級監督組織的作用,建立健全村民理財制度。

(四)強化人才保障。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產業帶頭人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指導和引導,因地制宜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培訓工作。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實地參觀考察、政策理論學習等方式,開拓農村干部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的視野,提升發展能力,創新工作思路,真正為農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達州市通川區人民政府農村工作委員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一区网站 | 色婷婷三级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亚洲一线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成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