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傳承的是生生之德。習近平總書記對《詩經·大雅·蕩》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進行了創造性的詮釋,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樣態。中華民族在鄉村建設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產生了極具中華魅力的鄉賢文化。
鄉賢文化的領軍人物是鄉賢,主力軍是本鄉本土的民眾。二者遵循共同的倫理觀念,享有共同的生存環境,寄希望于共同的美好生活。鄉賢是一種文化符號,它維系著士人的精神家園,將地理標識與歷史名人的人生境界、生命氣象貫通起來,激勵世人朝著“仁民愛物”的理想境地前進。歷史表明,鄉賢心系百姓日用常行,營造美好家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名副其實的建設性力量。
世易時移,我們的改革事業進入了深水區。客觀形勢催人奮進。在破解鄉村治理現代化難題時,我們必須從“真知”走向“真行”,必須從博采眾長走向內化創新,心系于民,造福于民,固守根本,充分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我們必須注重新農村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既要科學試驗、穩健突破,又要總結經驗,推陳出新。
毋庸諱言,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涌現出了這樣一批鄉村精英,他們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在經濟資源、政治地位、社會關系、辦事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他們又熱愛家鄉,具有社會公益心。對此,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讓他們在村民自治體制中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的作用,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實的踐行者,使其在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村民自治之間促成良性互動,確保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這是鄉村精英向“新鄉賢”轉變的必由之路。“新鄉賢”能夠在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與傳統社會中的鄉賢一樣,“新鄉賢”恪守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憑借人格魅力、自身實力和眾人協力,創造社會財富,追求道德理想,真正做到“既富且仁”,在今天的鄉村治理中,成為一支充滿正能量的重要的社會力量。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確立文化自信。《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華兒女的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是“舊邦”。今天,我們重視和扶持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這是“其命維新”。創新社會治理,“新鄉賢”理應成為文化自信的有效載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鎮論壇》2016年6月上旬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