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內容體系中政治、經濟、文化和心理等多種元素聚集和交織,農村社會治理缺少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需要理清思路,把握重點,明確目標,從基層權力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選擇、文化轉型融合和社會心理塑造等方面精準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提升治理成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之后,實現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新時期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需要從基層權力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選擇、文化轉型融合和社會心理塑造等方面精準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提升治理成效。
政治:以社會共治調整基層權力結構
實現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當其沖的是要以實現社會共治為出發點,調整基層權力結構,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社會治理調度中心作用。一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社會治理理解力。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反映了兩種權力觀的轉換,這種轉換要求習慣了上傳下達和發號施令的農村基層組織應迅速轉變成為農村社會組織結構中的平等一員,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二是調整農村基層組織權力結構。社會管理模式下,村支部在實踐中接管和支配了村委會的大部分職能;社會治理要求村支部通過加強黨的領導,支持和強化村委會村民自治職能發揮,村支部自身也要轉變管理者角色,變身服務者,鼓勵和吸收農村社會組織和農村居民參與基層組織權力運行過程,保障基層組織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三是培育農村居民社會治理參與能力。農村基層組織應當通過村民大會議事、村民代表決策、社會組織參與等形式,增強農村居民權利義務意識,提高農村居民管理村級事務的履職能力,參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使農村社會治理變成農民自己的事情。
經濟:以增強活力發展多種經濟形式
經濟發展模式與路徑選擇是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農村經濟發展究竟適合規模經濟還是家庭經濟,要不要消滅手工生產,不能一概而論,要依據當地經濟發展傳統和農業生產條件采取適合本地人力資源儲備的發展方式,不能照抄照搬別地經濟發展經驗。要以增強農村經濟活力為重點,不拘一格地發展規模與家庭、工業與生態、純農業與信息化等能有效融合不同層次發展要素的多種經濟形式,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開發利用農村人力、物力資源,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最優化。中央確立精準扶貧戰略后,農村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當地社會治理的重頭戲。要防止以扶貧為名,不切實際地移植外地脫貧解困經驗,倉促上馬未經充分可行性論證的扶貧項目,造成新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要擺脫單純依靠物耗來促進財富增值的傳統思路,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新型發展理念,確立生態也是財富的新型財富觀。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和對健康生態環境日益重視的今天,農村社會治理要著力宣傳推廣并勇于實踐新型發展理念和新型財富觀,使之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新的路徑取向,為農村精準扶貧提供新的模式借鑒。
文化:以轉型融合建構新型文化形態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文化發展呈現農耕文化與工業文化、信息文化等現代文化此消彼長的局面。農耕文化以守望相助為主要特點,工業文化和信息文化以公平效率為主要特點。隨著農耕文化整體的削弱,傳統農村社會中睦鄰敦信、互助友愛的傳統逐漸受到權利義務、付出回報等思想意識的擠壓,農村社會中的人際關系、鄰里關系利益色彩逐漸濃厚,農耕文化的內斂性特征消解,向重視效率、注重平等、追求權利的現代文化靠近。農村社會治理必須正視農村文化形態的新變化,堅持以包容和創新的姿態,充分挖掘農耕文化中的互助合作內核,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友善”等要求相契合;挖掘工業文化、信息文化中的公平效率內核,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公正”等要求相呼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農村文化類型融合,推動農村文化轉型,建構形式多樣的既重公平效率,也重互助合作的新型農村文化形態,更好地引領和指導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
心理:以資源重置塑造現代新型農民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拉大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農村居民的社會心理。農村空心化趨勢的蔓延、農村精英人口的流出使農村居民的社會心理變得日益保守、封閉和自卑;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所展現的巨大成就進一步加深了農村居民應對社會變遷的無助感;農村部分群體表現出的“先富效應”深深打擊了長期以來的平均主義心理。在效率意識和公平思想催化下,當前農村居民的社會心理正處于從傳統保守型向現代開放型邁進的轉型期,部分農民對農村一邊眷戀,一邊逃離。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呼喚更多具有現代心理素質背景的新型農民的參與。只有心理更加積極、開放、自信,農村居民才能更加明晰地規劃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更加科學地看待城鄉發展差距,更加從容地應對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挑戰。為此,要確立以加快農村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改變農村居民社會心理的社會治理思路,通過社會資源分配與使用的重置,不斷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提高農村居民物質資源可支配水平,增強農村居民經濟自由信心;不斷改進和完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提高農村居民參與村級事務決策水平,增強農村居民政治權利行使意愿;不斷健全和優化農村文化發展機制,提高農村居民文化服務資源占有水平,增強農村居民文化體驗能力。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的充分占有與使用,將極大提升農村居民的社會心理,增強其應對農村社會變遷的心理支撐,推動其轉型為具有現代心理素質的新型農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