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鄉村治理作為一門綜合性的研究,得到了學界、政界以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本研究從鄉村治理研究中的學術著作出發,使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0-2014)統計數據,根據引文分析法,選出了其中最有學術影響的前100種鄉村治理學術著作,并利用消費經濟學理論探究了學術著作與國家政策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學術著作的總體性特征進行分析,同時借此反思了當前鄉村治理的研究方法。最后,就如何在經驗研究中擁有全球視野進行了重點闡述。
自1998年,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的學者們最早提出“鄉村治理”的概念以來,理論界對于中國農村社會問題的關注與研究長期處于升溫的態勢。“鄉村治理”作為一個公認的學術話語、公眾話語與合法話語,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從目前我國鄉村治理領域的研究來看,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學術著作、期刊論文與學術會議,并形成了多種分析范式與解釋框架。學術著作是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是科研成果、思想的系統化總結和升華,對于傳播學術思想、保存重大研究成果、指導科研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馬俊、王靜,2013)。學術著作相較于期刊論文和學術會議,具有更強的系統性、邏輯性、綜合性、問題導向明顯等特點,無論是整體上的謀篇布局,還是局部上的分條論述,對于鄉村社會各類問題的探討都十分深入與細膩。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其中的學術著作(包括學術專著、學術編著、學術編寫作品、學術論文集)之于中國鄉村治理研究的反思,試圖明確學術著作在鄉村治理研究中的價值和地位。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于對當前中國鄉村治理研究學術著作的概況、鄉村治理學術著作與國家政策的關系、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總體性特征以及鄉村治理如何在經驗研究中擁有全球性視野等問題進行嘗試性回答。
一、“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的選擇:基于CSSCI的檢索
從學術的角度出發,考量和查看鄉村治理學術著作在研究中的學術地位與學術影響,最佳的體現是該學術著作在學者們的研究中得到了參考引用,引文分析毫無疑問是明確當前鄉村治理學術著作在整個鄉村社會問題研究中的最有說服力的一種便捷、有效的方法。圖書被引次數的多少,顯示其研究內容被學界所關注的程度,同時也說明該圖書對本學科領域的影響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推斷,圖書被引次數越多,說明它的學術影響越大(蘇新寧,2009)。由此,我們借助“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對其中2000-2014年的學術論文引用的鄉村治理領域的學術著作進行了統計,選出了其中被引用次數前100種的學術著作。在這中間,需要明確的是,由于學術著作被引用的次數與其出版的時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另外被引用的學術著作次數是一個積累的數值,近期出版的學術著作可能引用的數量會相對比較少,早期出版的學術著作被引用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為了使我們選出的學術著作較少的受到出版時間的影響,本文所關注的是CSSCI中學術論文引用15次及以上的鄉村治理圖書,或者從學術著作出版年算起,年均被引用五次以上的學術著作。另外,盡管鄉村治理概念是在1998年被正式提出,但是關于鄉村問題的研究卻在這之前就已經盛行,因此,在著作的選擇上,我們也將1998年之前的圖書納入研究的范圍之內。我們將檢索到的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結果進行合并、去重,最終得到學術論文中引用最多的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統計情況(見表1)。
表1 學術論文中引用最多的鄉村治理學術著作
分析表1中的學術著作,海外學者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的著作共九本,其余91本均是國內學者對于中國鄉村治理的研究成果,盡管如此,我們發現,國外學者對于鄉村治理研究的著作被引用總量遠超于國內學者的學術著作,其中國外學者黃宗智比較突出,其《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一書不僅位居鄉村治理被引著作榜首,而且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規范認識危機及出路》也位列前50名。除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早期中國的政治學與社會學學者的許多鄉村治理學術著作對于鄉村社會研究的開創與積累起了重要的引路作用,比如,王滬寧的《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毛澤東同志的《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張厚安的《中國農村村級治理:22個村的調查與比較》以及徐勇的《中國農村村民自治》等。
對表1中學術著作所涉及的討論主題分析,我們發現基本上覆蓋了鄉村政治、鄉村經濟、鄉村文化以及鄉村社會管理等領域,這和鄉村治理作為一門綜合性的研究來說是相符合的。另外,從我們對海外的鄉村治理著作的分析來看,外國學者的思想大多是以譯著的形式產生影響,在我們所列出的九部海外鄉村治理名著中都是譯著,這說明我國學者較少直接借鑒外國學者的原著觀點,絕大部分都是參考已經翻譯成中文的鄉村治理國外作品。入選的100種學術著作的學科背景大都是政治學和社會學,其次是經濟學、歷史學以及法學等,這和當前我國鄉村治理的研究力量是相吻合的。
二、消費經濟學視角下“鄉村治理”學術著作與國家政策的互動
消費經濟學作為傳統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發端于20世紀30年代,并在50年代以后逐步走向成熟。美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研究為消費經濟學的地位奠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后,米爾頓·弗里德曼、佛朗哥·莫迪利亞尼以及加里·貝克爾等多位經濟學家都對消費經濟學“添磚加瓦”,使其學科理論更加健全、知識體系更加完善。消費經濟學是一門實用的科學。消費經濟學家主要關注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幫助消費者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其研究結果對消費者的生活應有直接幫助。在美國,許多學者的研究課題都很實際,像如何幫助消費者養成儲蓄的習慣、如何準備養老費用、如何幫助消費者解脫債務,等等(徐印州、肖經建,2006)。另外,消費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人們的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應作用,揭示消費的機制、方式及其活動的規律。在內容上,消費經濟學既包括了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即消費關系,也包括合理組織社會消費力的問題(宏海,1982)。
在鄉村治理的學術著作研究中,任何學術產品都是時代的產物,它也是時代需要的精神產品與政策產品,我們如果從消費經濟學視角出發,那么學者是學術產品的提供者,社會與政府是學術產品的消費者。這里面的歷史合理性體現在:首先,它是鄉村發展與改革面臨的問題,其次,社會與政府需要此類現象解釋與問題處理的學術產品與政策產品;最后,學者提供這樣的學術產品,以滿足社會與政府的需要。鄉村治理的研究是伴隨著政府對于“三農”問題(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政治重視而逐漸在學界興起的新興研究領域。通過考察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的出版時間、研究主題和國家在農村中的宏觀政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政策方針引領著整個鄉村治理研究的進展與嬗變,體現出較強的歷史邏輯性和現實啟示價值。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長期的內憂外患拖垮了我國的工業經濟發展,政府為了更好地發展工業,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在農村社會中開展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運動,意圖通過城市向農村汲取資源的方式,來助推城市的經濟發展。然而,人民公社模式下的鄉村治理,扭曲了農民的政治參與,激化了鄉村社會矛盾,阻礙了鄉村社會的正常分化,破壞了農業生產,影響了鄉村文明的發展(馮石崗、楊賽,2013)。因此,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明確規定了全國開始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重建鄉鎮政府,實現政社分開。在該文件影響下,截止到1985年,全國大概5.6萬多個人民公社全部進行了改建,在此基礎上成立了9.2萬多個鄉(包括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約束了當時政府全面干預農村的行為,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實現自主治理,有利于鄉村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不過,這一甚為重要的基層治道變革,因其處于“鄉村底層”而在當時并未能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該法案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針對農村問題出臺的第一個正式法案,標志著農村村民自治制度開始起步。緊接著,1990年9月,民政部頒發了《關于在全國農村開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動的通知》,進一步推動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前行和發展。在這些政策推動下,一些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的學者出于學術自覺,開始將村民自治及其相關研究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最早將目光從對國家政治的研究轉向對鄉村社會的關注是一群懷有遠見的政治學者和社會學者。1980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的張厚安先生率先提出“三個面向,理論務農”,即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理論立足于農村改革實踐,服務于農村改革實踐。在此之后,華中村治研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徐勇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也提出村治研究要“三實”,即“實際、實證、實驗”的研究風格。在這些起引領作用并對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的努力下,理論界許多學術著作開始陸續出版,1992年,出版了徐勇的《非均衡的中國政治:城市與鄉村比較》;1993年,陳吉元的《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1949-1989)》出版;1995年,張厚安的《中國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出版,隨后王琢的《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論》、陳吉元的《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以及鄭杭生的《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研究》也相繼出版。這些成果的出版是學者對國家層面關于農村政治改革的積極回應,也暗示了理論界的學術重心開始從對國家上層政治的研究下沉到基層鄉村治理的考察上。
改革開放之后,政府為了繼續提升經濟發展速度,制定了城市偏向政策和確立了城鄉二元體制,通過價格剪刀差、農業稅收、農村金融流出等各種手段從農業中汲取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使得城鄉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農村人口流動加劇,這些嚴重影響到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此背景下,為了扭轉這種惡劣的現象,2000年,國家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轉發〈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關于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幾個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的意見〉的通知》,以及同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市縣鄉人員編制精簡的意見》,這些文件中都提出了撤并鄉鎮,建設農村的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更加系統地提出包含“統籌城鄉發展”在內的五個統籌。針對城鄉二元結構分化、工業和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差距持續擴大,以及農民天然的弱勢地位和收入緩慢的情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出臺《中國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同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出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200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國家層面的這些政策的出臺,直接影響了理論界對于鄉村治理的研究路徑。2000-2005年,是學術界對于鄉村治理研究走向成熟的階段,被引用的學術著作的總量也達到了“高峰”,分別為:2000年13本,2001年14本,2002年12本,2003年8本,2004年7本,2005年6本。在這期間,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的研究主題開始呈現豐富化、多元化特征,例如,對于“三農”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具體有:2000年出版的《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溫鐵軍的《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程同順的《當代中國農村政治發展研究》;2001年出版的于建嶸的《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許經勇的《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研究》;2002年出版的陸學藝的《“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2003年出版的徐勇的《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賀雪峰的《新鄉土中國:轉型期鄉村社會調查筆記》等。關于新農村建設、農村城鎮化發展等主題的研究,主要包括:2000年出版的辜勝阻的《人口流動與農村城鎮化戰略管理》、秦潤新的《農村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踐》;2001年出版的柯蘭君的《都市里的村民:中國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鮮祖德的《小城鎮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2002年出版的樊勝根的《經濟增長、地區差距與貧困:中國農村公共投資研究》;2004年出版的李培林的《村落的終結:羊城村故事》、劉懷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論》;2005年出版的農業部課題組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問題研究》等。對于農村公共服務的研究,代表性的有:2002年出版的徐小青的《中國農村公共服務》;2003年出版的林萬龍的《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宋宏謀的《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2005年出版的陳錫文的《中國農村公共財政制度:理論、政策與實證研究》、成思危的《改革與發展:推進中國的農村金融》、何廣文的《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制度變遷》等。此外,還有對于農村土地問題、鄉村人口流動、村民自治問題等研究主題的關注與探討。
上述兩個階段的鄉村治理學術著作和國家政策互動,直接引起了接下來政府對于鄉村治理的高度重視,特別是2005年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國家針對“三農”問題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2008年9月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提出,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促進以城帶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強農村基層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城鄉一體化制度。另外,2004-2015年,政府每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于“三農”問題,其中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共涉及五大方面,從我們對內容的解讀上來看,發現至少有三大方面都與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建設,規范政府行為有關。
反觀理論界,政治層面的關注使得在2005年之后,鄉村治理研究還是處于升溫的狀態,但是從選擇出的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看,其被引用圖書數量明顯不及前一階段,這中間的原因有許多方面,例如,學術期刊引用的鄉村治理著作受到時間的影響,學者們傾向于發表期刊論文,等等。從我們的統計結果顯示,2006年4本、2007年1本、2008年3本、2009年3本、2010年1本。在研究主題的關注上,除了沿襲前面的主流鄉村治理話題外,學者們開始更加關注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層面,其中代表性的有:2006年張靜的《現代公共規則與鄉村社會》、葉敬忠的《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2007年韓俊的《中國農村金融調查》;2008年賀雪峰的《什么農村,什么問題》、盛來運的《流動還是遷移: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2009年賀雪峰的《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和《村治的邏輯:農民行動單位的視角》、徐勇的《現代國家鄉村社會與制度建構》,以及2010年賀雪峰的《地權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等。
綜上所述,學術研究與國家政策、理論界與政治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兩者表現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體現為相互遞推、共同發展的態勢。從現階段我國學界對于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學術著作成果來看,筆者可以提出一個假設,即最切合社會歷史問題的著作,它的影響力越大,它的理論價值也越大。例如,在2000年以前,鄉村治理研究主要關注規范政府在農村中的權限、推進村民自治、城鄉發展不平衡引發人口流動等問題,這就導致了在理論界,王滬寧的《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被引73次)、徐勇的《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被引98次)和《非均衡的中國政治:城市與鄉村比較》(被引32次)、杜鷹的《走出鄉村: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實證研究》(被引61次)等學術著作的被引用較多。2000-2005年,國家的政治關注從村民自治轉向農村建設、“三農問題”、鄉村發展等層面,因此,張靜的《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被引106次)、張杰的《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被引110次)、于建嶸的《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被引77次)、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被引77次)、溫鐵軍的《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被引60次)等學術著作被引用較多。2005年之后,國家針對城鄉二元結構、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問題出臺相關政策,因此,陳錫文的《中國農村公共財政制度:理論、政策與實證研究》(被引33次)、賀雪峰的《什么農村,什么問題》(被引27次)、農業部課題組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問題研究》(被引26次)等學術著作影響力較大。
總體而言,現階段我國學界關于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的研究成果確實可以說是碩果累累,這些理論研究為構建鄉村治理理論與實踐,豐富鄉村治理學科體系,提供了大量的學術資源與獨特的研究路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法、田野調查法以及數理統計法等)、多維性的學科視角展開(政治學、社會學以及經濟學等)、多角度的核心概念(鄉村治理、村級治理以及新農村建設等)解讀以及多樣化的研究路徑(個案敘述、理論鋪成以及量化分析等)都聚焦于一個問題:鄉村治理,這種學術研究的深度和理論思考的廣度持久地推動著我國鄉村治理理論研究的拓展與深化(沈費偉、劉祖云,2015)。
三、“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的總體性特征及對方法論的反思
縱觀選出的100種鄉村治理學術著作的總體性特征,我們發現,鄉村治理個案研究的影響越來越大、田野調研的研究越來越真實,總體來說,經驗研究開始在中國發端,并逐漸與規范性研究共同成為當前我國鄉村治理學術研究的兩種主要研究類型。
(一)個案研究的影響越來越大
個案研究(case study),又稱案例研究或個案研究法,羅伯特·斯特克認為個案是一個“有界限的系統”(bounded system),他進一步將個案研究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內在的個案研究(intrinsic case study)、工具性個案研究(instrumental case study)和多個案研究(multiple case study or collective case study)(盧暉臨、李雪,2007)。李普哈特認為,個案研究由于專注于單個個案,即使在研究者可利用的資料受到相對限制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精細的考察。他將個案研究分為六大理想類型:非理性的個案研究、闡釋性個案研究、假設構成個案研究、理論增值個案研究、理論減值個案研究、異例個案研究。前兩者是對個案本身的興趣使然,后四者是因為對理論建構的興致(王敬堯、周鳳華,2003)。一般而言,個案研究必須回答下述問題:究竟發生了什么?是如何發生的?是否某些特性尚不能用現有理論加以解釋?能否總結概括出新的理論?個案研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求解答上述問題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四個步驟:一是從客觀世界中搜尋和確定有意義的個案;二是收集個案素材,真實、客觀地描述其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三是充分地分析個案中的各個變量要素,并從中歸納出一個或數個經驗性的結論(彭興業,1998)。
個案研究的最大優勢是,集中于單個案例可以使案例得到深入考察,即使在研究者可支配的研究資源相當有限的條件下也能做到這一點,其最顯著特征是“描述客觀世界的真實故事”(周忠麗,2011)。正因為如此,個案研究在鄉村治理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村治學者通過深入農村,扎根基層,往往能夠獲得相當豐富的資料與素材,從而形成對整個村莊的直觀性、全局性認識,這是當前鄉村治理領域的學者所習慣使用的研究套路。許多鄉村治理研究者的成果與著作都是在對村莊個案進行深度剖析與研究的基礎上寫就的,例如,于建嶸的《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李培林的《村落的終結:羊城村故事》、王銘銘的《溪村家族:社區史、儀式與地方政治》、《村落視野中的文化和權力:閩臺三村五論》以及《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董磊明的《宋村的調解——巨變時代的秩序與權威》、折曉葉的《村莊的再造:一個超級村莊的社會變遷》、項飚的《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等。由此可見,個案研究作為村治研究的一種主流分析方法,贏得了許多學者的認可與推崇,其在鄉村治理研究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個案研究在產生大量鄉村治理研究成果的同時,學界也對個案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等問題提出了質疑,在這個問題上,眾多名家學者給出了很好的答案,華中鄉土派代表學者吳毅(2007)認為,個案研究的價值與理由是不依賴于科學——實證化研究而獨立成立的,用量化的標準,以代表性、普遍性去拷問個案研究,只會給以質性研究為目的的農村研究帶來傷害。王寧(2002)認為,個案不是統計樣本,所以它并不一定需要具有代表性。個案研究實質上是通過對某個(或幾個)案例的研究來達到對某一類現象的認識,而不是達到對一個總體的認識。王富偉(2012)指出,像統計調查研究一樣,個案研究最終呈現的結果是一項知識,這一知識是否有意義在于它能否增加新的認識,即能否促進知識的增長。知識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相應地,知識增長也包括兩個方面:擴充對經驗事實的認知與提出新的理論見解。在這里,我們也非常贊同上述學者的論點,對于村莊個案的現實考量能夠清晰、完整地呈現鄉村社會的全局圖景,有利于形成從局部到整體、個別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學術轉換,對于研究鄉村治理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個案研究的影響力日趨增加,鄉村治理領域的學術成果也愈發具有說服力和生命力。
(二)田野調查的研究越來越真
田野調查,又稱“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類學者親自進入某一社區,通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住居體驗等方式與被研究者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了解,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過程(范正勇,2007)。田野調查作為社會人類學最主要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從最早的B·斯潘塞、F·吉林、A·C·哈登,再到博厄斯、里弗斯,以及后來的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都是著名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先驅,其中馬林諾夫斯基為真正學科意義上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樹立了實踐典范。他主張研究者做深入的、長時間的田野調查,是為了能夠貼近調查對象,達到從當事人的觀點看當地文化的境界。這種由馬林諾夫斯基所開創的“移情”式(empathize)主位研究似乎成了人類學田野調查的不言而喻的最高原則(劉海濤,2008)。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類學界基本上達成了對田野調查的幾個認同:時間上要求一年以上的周期;空間上限制在一個小范圍內,很多時候是一個村莊;技巧上要求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語言上要求對當地語言的掌握;方法上強調整體論;理論上要求完成某種新理論的證明(宋文生,2014)。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和實地調研也是近年來中國鄉村治理學者在研究農村問題過程中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這種扎根于鄉間田野,通過研究者在村莊中的所見所聞,直接獲取第一手資料的研究路徑,不僅可以很好地把握,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也有利于真實地反映村莊的整體面貌,了解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
學者們應用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產生了許多鄉村治理方面的優秀成果,例如,曹錦清在調查了河南鄉村后,寫成了《黃河邊的中國》;吳毅在走訪了川東雙村后,寫就了《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20世紀川東雙村的表達》;楊懋春在考察了山東臺頭后,完成了《一個中國村莊:山東臺頭》;董磊明在觀察了宋村后,創作了《宋村的調解——巨變時代的秩序與權威》。此外,張厚安的《中國農村村級治理:22個村的調查與比較》、侯建新的《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并與英國鄉村比較》、劉林平的《關系、社會資本和社會轉型——深圳“平江村”研究》、賀雪峰的《新鄉土中國:轉型期鄉村社會調查筆記》和《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陳小君的《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調查解讀》等,也都是來自于田野調查的學術成果。
在我國,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和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田野調研比較典型與知名,前者以“百村十年”調查為主要平臺,每年動員數以百計的本科生、研究生到農村調研,后者則自2007年以來,每年都組織大規模的“集體調研”,僅每年暑假集體調研規模即超過百人,一般同時在多省數十個村開展駐村調查(賀雪峰,2014)。長期的田野調研實踐不僅拓展與深化了鄉村治理的研究深度和廣度,而且也產生了大量優秀的鄉村治理學術成果。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來自“田野的靈感”直接推動了中國鄉村治理研究的發展。
作者簡介:沈費偉,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劉祖云,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