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利用情況調研報告
1、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運行基本情況
鄉鎮文化站是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和提供公共服務的綜合平臺,近年來甘肅省始終堅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為民”原則,強力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不斷更新文化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新模式,創新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有效激發了農村文化發展的動力活力。
(一)基層文化服務格局建設趨于網格化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甘肅省先后制定了《甘肅省“鄉村舞臺”建設方案》《關于精準扶貧貧困鄉村文化場所建設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等實施意見,全力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自2007年國家建設規劃啟動實施以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成為全省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受益群眾最多的文化惠民工程。2011年起,按照文化部的部署和要求,甘肅省所有文化站全面實施免費開放,零門檻接納群眾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特別是自2013年11月《甘肅省“鄉村舞臺”建設方案》實施以來,全省突出“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的文化建設工作重心,積極整合農村現有資源,積極開展理論政策學習宣傳、思想道德教育引導、節慶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閑、實用技術培訓等活動,構建起了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規范、保障有力、群眾滿意度較高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體系。截至目前,全省122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1203個館舍設施達標,約占總數的98%。
(二)項目資金投入使用趨于效能化
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為黨和政府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主陣地,為其提供必要的活動運行經費是推動鄉鎮綜合文化建設的基本保障。目前,全省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都屬于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它們的服務保障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付。
自2010年開始,上級財政為每個鄉鎮文化站投入10萬元的活動設施經費。2013年,文化館(站)和圖書館免費開放工作,上級財政為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補貼5萬元的免費開放經費。同年,全省實施鄉村舞臺建設項目工程,為每個行政村補助了5000元的文化器材購置經費。通過整合這些經費,甘肅省各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配備或更新了辦公桌椅、觀眾座位、圖書閱覽架、室外音響設施、電腦設備、衛星接收器等開展文化活動必備設施,添置圖書和電子文獻、訂閱報紙雜志、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日常運行維護和管理等方面所需費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截至2015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免費開放配套資金落實情況為1035.5萬元,投入館舍建設的項目資金3958.22萬元。
(三)文化活動內容形式趨于多樣化
鄉鎮文化站作為基層文化建設主陣地,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其“有意味的形式”和“有品位的內容”是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各鄉鎮文化站本著“種文化”的服務理念,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形式,有效激活了鄉村傳統文化因子,使得鄉鎮文化活動內容異彩紛呈。
充分利用農閑時節、節假日和集市時間,組織開展了“文化下鄉”和群眾自發性文化活動,豐富活躍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如結合“千臺大戲送農村”和“三下鄉”活動,引導鄉鎮村社開展廣場舞比賽、農民運動會、手工藝品競賽等群眾文化活動,努力滿足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鶎余l鎮“春節期間鑼鼓聲,節假日中比賽聲,農閑季節歌舞聲,一年四季歡樂聲”的良好文化氛圍日漸濃厚。
注重普惠性和個性化需求。為基層群眾適時提供了時政法治科普宣傳教育、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文化藝術輔導培訓、基層文藝骨干隊伍培訓等普惠性文化活動,特別關注了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務工作,實現了均等普惠基礎上的個性化需求服務。
(四)文化隊伍建設趨于合理化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近年來,甘肅省鄉鎮文化綜合服務中心著眼于隊伍建設,立足于鄉鎮工作實際,注重帶隊伍促建設,著力推進了鄉鎮文化管理隊伍、鄉鎮文化骨干隊伍、鄉鎮文化業余隊伍和鄉鎮文化志愿者隊伍等四支隊伍建設,逐漸推進了基層文化人才四支隊伍建設的均衡化發展。
加強了鄉鎮文化站管理和服務者隊伍建設,發揮了鄉鎮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2009年以來,全省嚴格落實《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按照相關要求,配齊配強基層文化站專職專干隊伍,為各鄉鎮、村文化活動場所及農家書屋配置了專兼職文化管理人員,壯大了基層文化隊伍,有效發揮了鄉鎮文化站隊伍在服務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和核心帶動作用。
加大鄉鎮文藝骨干隊伍、文化業余隊伍和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確保了鄉鎮文化蓬勃發展的人才保障。近年來,我省各鄉鎮通過興辦讀書社、書畫社、鄉村文藝俱樂部等文體活動形式,組建了數千個群眾文化藝術社團,培養了一批群眾文藝骨干。全省現已成立了戲劇、舞蹈、曲藝、社火、秧歌、健身等群眾自辦文化社團3680個。
2、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制約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利用的因素還有很多,主要包括工作隊伍整體實力不強、運行和建設體制僵化等。在整體硬件資源建設投入不斷增加的基礎上,軟件方面急需補齊短板。不斷提高和增強在基層講好文化故事、做好文化浸潤的能力和方法。
(一)鄉鎮文化站工作隊伍老化、虛化、弱化,文化建設發展整體動力不強
1.鄉鎮文化站隊伍老化,文化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文化工作是一項需要創新和熱情的事業,而有的鄉鎮文化站長通常是不到退休不換人,相當一部分文化站長在該崗位上工作超過了20年,導致他們在文化建設中熱情不高,創造力匱乏,使得鄉鎮文化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一方面鄉鎮文化人才后期培訓和流動不充分不合理,有的文化工作者因年齡學歷知識結構等因素影響,不能勝任工作;另一方面,農村大量文化骨干和文藝愛好者因受體制限制,不能順暢地進入文化工作隊伍,造成人才資源浪費。
2.鄉鎮文化站隊伍虛化,文化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文化建設不同于經濟建設,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發展,而且很多成效無法量化考核,短期內也很難見成效。由于部分基層領導認為經濟發展是“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重視基礎設施等硬件設施建設,不注重文化人才資源配備培養等現象。加上基層工作頭緒多,任務雜,鄉鎮文化專干不專、身兼數職的情況較普遍,基層文化站的管理與工作開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3.鄉鎮文化站隊伍弱化,重使用、輕培養,文化服務能力亟待加強。從業人員專業不對口或學歷偏低現象普遍,半路出家多,科班出身少,專業基礎知識欠缺,面向社區、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開展文化普及、宣傳、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能力,帶動文化建設能力不強。鄉鎮文化人才隊伍待遇發展不被重視,真正因為文化工作突出被提拔任用的很少,而且,受人員編制限制,鄉鎮文化站大多數工作人員難以獨自承擔文體活動的組織工作和文體活動的輔導工作。
(二)鄉鎮文化站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固化、僵化,文化建設發展活力不足
1.鄉鎮文化站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固化,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創新性不強,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不高。目前,全省大多數鄉鎮文化站經費不足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僅能滿足于完成上級交辦的活動任務,文化活動主導意識弱,大多數文化活動還處于“參與的人常參與,不參與的人總不參與”的狀態,普遍缺乏因地、因人、因時設置的豐富多彩文化娛樂活動,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態勢發展的文化需求。
2.鄉鎮文化站建設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僵化,文化資源利用率普遍不高。部分已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不高,效益發揮差。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部分鄉鎮村社的農家書屋、閱覽室。一方面是免費開放資金總量偏低,更新補充購置不足。2003年至2005年“國家送書下鄉工程”贈送的許多圖書已很陳舊,文化站現有的圖書大多為鄉鎮自籌或者部門個人捐贈,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創新發展的節奏太慢,不適應文化發展的新潮流。以電子閱覽室為例,截至目前有的鄉鎮才逐步完善電子閱覽室,可目前人們閱讀習慣和趨勢已有更新的變化,手機閱讀等新媒體已經比較普及。
3.鄉鎮文化站管理運行機制不協調。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為基層公益性文化機構,工作業務由上級文化部門負責,人員由鄉鎮政府管理。這個管理模式看似分工明確,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造成事實上的管理職能不順,形成了目前鄉鎮文化工作“雙管難管”的尷尬局面。目前,部分地區鄉鎮文化工作雖然納入了鄉鎮政府的考核范疇,但其所占分值過低、考核指標不合理,只有活動數量、團隊人數等幾項單一的指標,而對于更主要的活動創意、效果等則缺少考評,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基層文化創新和順應群眾需求成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結構性局限。
3、進一步良性發展的主要途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物質上脫貧,也要精神上富足。文化建設是實現精神富足的主要途徑。要深刻把握當前的時代背景、消費趨勢、審美需求、群體特征,積極創新和用好各類藝術平臺載體,充分調動沉睡于鄉野的文化資源,引導農民群眾過好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
(一)上下求共識,培育鄉鎮文化發展新理念,把文化建設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著力轉變領導干部對文化建設“言行不一”的思維模式。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民生進步與否的分界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讓文化惠民為幸福加碼,用幸福指數考量“文化民生”,這是當前民之所需、政之所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強化責任擔當,以靜態考核與動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第三方評估,進一步注重對鄉鎮領導工作尤其是主要領導文化建設政績的考評,改變基層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瓶頸思維,實屬首要之舉。
要更加廣泛地利用新技術手段和傳播渠道創新生產,充分發揮農村群眾文化創造的主體作用,激發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挖掘提升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傳統文化、網絡文化、都市文化等文藝生態,形成文化創造的原動力,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引導農民群眾從滿足于腰包鼓起來的物質層面的需求,轉變到重視思想富起來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讓文化成為群眾的共同追求、時代風尚和精神家園。
(二)治標先治本,統籌推進文化與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讓鄉鎮成為文化人氣聚集地
正確看待和處理文化建設與城鎮化發展、新農村建設的辯證關系。以文化元素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讓鄉鎮成為人口匯聚地和人氣聚集地。《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做大中心城市,做強以縣城為主的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鎮,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積極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計劃,實施好千村美麗萬村整潔工程,發展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等特色產業,探索‘生態+’發展新模式。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循序推進的要求,在開展試點基礎上,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睂Υ?,在實施好規劃要求的同時,積極推進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讓農村遠離荒蕪和留守,成為繁榮的農村和美麗可親的家園,讓鄉鎮能夠留得住人,聚得了人氣。
(三)專兼相結合,加強農村各類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鄉鎮文化生力軍基礎
以鄉鎮文化站為中心,建立“兩結合”的人才構成體系,搞好專職與業余的結合。一方面要確保專人專用,避免出現文化干部身兼多職的現象,搞好對專職文化干部的培訓,盡快提高鄉鎮文化干部綜合業務素質。另一方面要打破鄉鎮文化站人才選配機制,改革文化站準入機制,聘用一批有文化、有知識、有文體特長、熱心農村文化建設、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專職管理人員,吸引協會、社區、企業、當地文娛積極分子進文化站,成為文化站的編外人員,發揮他們的專長和帶動作用,重視鄉鎮文化干部的成長進步,有效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是扶持組建農村藝術隊。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民間藝人、鄉土藝術家,充分發揮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讓農民自辦文化,使鄉土藝術家在民間“紅”起來。
二是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對文化能人進行扶持,組織開展民間文藝工作評選表彰活動,總結經驗,表彰先進,鼓勵農村民間藝人、文化能人開展文化活動。同時,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創作和活動經費,讓他們深入基層,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群眾生活、充滿鄉土風情的文藝作品。
三是充分發揮文化傳播功能。建立農村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將農村文化人才按照縣區、鄉鎮、村社分級,針對各自特點,開展不同內容的培訓。在培訓方式上,除知識講座、工作交流外,要注重觀摩培訓、網絡交流、外出參觀等培訓方式,努力實現每人掌握一項文化技能的基層文化人才培養目標。
四是定期組織文藝教學專家隊伍到鄉鎮村社開展農村文化人才的培訓。到農村指導諸如秧歌隊、鼓樂隊、舞蹈隊等農村文藝隊伍的活動開展,提升農村文化活動水平。
(四)優化體制機制,激活鄉鎮文化創造力
理順鄉鎮文化站管理體制。要充分發揮綜合文化站的輻射帶動功能,對于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的配備、調任,文化主管部門應具有重要的建議權,確保文化干部專職專用。探索制定相應的文化創新獎勵措施,鼓勵文化站工作人員創新工作方式、活動形式和藝術載體,讓農民群眾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規范工作經費投入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從經費上保障農村文化工作陣地硬起來、特色亮起來、人氣旺起來、機制活起來、宣傳響起來。同時要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鎮文化建設,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優化考核評估體系。制定鄉鎮文化站的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從領導重視、文化站陣地建設、組織制度建設、任務落實、文化活動開展、參與文化市場監管、特色工作等方面確定考核標準,不斷提高鄉鎮文化建設考核分值和比重。
建立城市文化反哺農村文化機制。要實施全省城市文藝團體與鄉鎮文化站結對幫扶工作,有效整合城市和鄉村文化資源,不斷提升文藝作品內涵,培養壯大鄉村文藝骨干隊伍,輻射帶動全省鄉鎮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完善社會組織參與鄉鎮文化建設機制。不拘泥于文化站單一的力量,鼓勵支持建立社會文化團體,讓他們成為居民和文化站的聯系紐帶。社會文化團體通過開展活動,傳達了文化站的工作精神,也使人民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中提高了思想文化覺悟,從而推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五)堅持“三貼近”原則,創新鄉鎮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
長期以來,鄉鎮文化建設中形成了一個誤區:每一項文體活動,唱主角的總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或學校的師生,活動也總是集中在鄉鎮集鎮中心,廣大的農民群眾只能當觀眾。鄉鎮文化建設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農民群眾。要使群眾文化活動得到蓬勃發展,唯一的途徑就是把活動辦到農村去,努力創新活動方式。
作者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6年11月2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