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有機結合交織是農業的本質特性。在農業生產供給中,任何其他自然力或物質的利用方式、程度,都要受到有構造的生命自然力的支配、構造與約束。農業特性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管理具有重大影響,從而具有供給含義,主要表現為:
農業生產具有極強生命性,供給過程周期長回收慢。首先,農業生產供給自然過程作用強度大、時間長。農業生產供給主要依靠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要遵循生物生長、發育、成熟、繁衍的生命規律,人力作用發揮要受有構造的生命自然力的支配,具有較長的自然生產過程;其次,農業生產“長”的自然過程決定著供給側“慢”的經濟過程。突出表現為農業生產投資管理要依據生命進程不間斷進行,但回報只有在農產品成熟、交易時一次實現,與其他產業比周期長、見效慢、效率低。
農業生產過程具有典型季節性,經營行為具有高度時效性。首先,農業生產供給自然因素影響大、季節性強。動植物生產與自然環境密切,光、熱、水、氣等自然要素一般具有極強季節特征,當季節轉換,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業生產進程也會轉變;其次,農業生產“強”的季節性要求供給側“高”的時效性。當環境因素變化,農業生產管理活動要及時跟進不違農時;同時,農業生產成果要及時處理,產后倉儲、加工、消費要在其生命周期內進行。
農業生產環節具有嚴格繼起性,經濟行為具有間歇性。首先,農業生產自然過程不間斷連續、環節嚴格繼起。農產品是不可間斷生命體連續過程的結果,農業生產的流程、環節具有繼起性,不能中斷、不能倒序、不能并行、不能疊加,與其他產業相比,規模、節奏難以快速調整。其次,農業生產“嚴”的自然連續性決定了“歇”的經濟行為性。農業生產流程和環節的嚴格繼起性,使農業生產存在眾多不可分的“核心環節”,農業生產時間與農業勞動、資本等的工作時間不一致,具有間歇性。
農業生產具有高度不可控性,經營管理要有靈活性。首先,農業生產自然環境具有極大的復雜性和不可控性。農業自然要素,是地球環境的一部分,具有極強的空間性、極大的差異性和極高的風險性;動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發送大量不規則生命信息,生產管理需要靠近現場及時決策。其次,農業生產“雜”的環境要求“靈”的供給管理。農業生產環境的復雜性要求農業經營決策要因時、因地、因條件制宜,經營管理措施要“準、快、活”,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將決策權與控制權合一,勞動者與經營者結合。
農業生產自然資源具有有限性,基礎要素成本具有“租值”性。首先,農業生產所需水、土、氣、熱等基礎資源不僅數量有限,而且位置固定。在農業生產中,這些要素不易分割,跨時空交易,調整靈活性差。其次,農業生產自然要素的“固”性決定了其成本的“租”性。農業基礎資源的有限性、固定性決定了其數量不易隨產出變化在邊際上自由調整,與可變要素投入決定的邊際成本在供給決策上的功能不同,基礎要素及改造是“入局”投入,是上頭成本,是能收盡收的收入,是租值。
農業生產過程及產品具有多功能性,經營管理目標具有多元性。首先,農業提供多種產品,具有多樣功能。農業生產的各種農產品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此外,農業還有生態環境功能,社會保障功能,文化保護及傳承等多種功能。其次,農業生產的“多”功能決定著管理目標的“多”元化。除部分農產品生產供給外,農業的其他功能目標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依靠市場機制難以有效調節,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等的參與,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協調多個目標,增加了農業供給調控管理難度。
農業生產供給評價監管難,供給交易費用大管理成本高。首先,農業生產供給中各種具體因素貢獻難以精準考核。農業生產供給是自然、經濟多要素的聯合生產,可控度低,難以精準衡量具體因素對產出的貢獻,或精準分析成本巨大;同時,農業生產普遍缺乏獨立有效的中間品,這些特性決定了農業監管考核只有實施總體考核、總量考核、結果考核。其次,農業生產供給評價監管“難”決定了交易費用“高”。除農業生產管理費用高外,農產品交易頻率低、資產專用性強、不確定程度高等特點,使農業生產供給交易費用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