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層次的基本要求,是保障農業產業發展安全和消費安全的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責任不可追溯性造成的市場失靈。因此,貫穿農產品供應鏈全程、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透明度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被認為是從根本上預防農產品安全風險的主要工具之一,而源頭檔案記錄是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基礎。但根據本團隊在2008、2012年對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地區的農戶調查表明,當前在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建立并按要求記錄源頭檔案的農戶比例并不高,且實施比例并沒有隨著試點開展而逐步提高,源頭檔案記錄制度執行普遍不力。究其原因,與試點地區農戶生產分散、組織化程度偏低、文化程度低且老齡化有關,更與農戶普遍感到生產檔案實施對提升農產品銷售價格的作用并不明顯有關,調查結果同時也表明,產業化組織對源頭檔案記錄制度的實施發揮著有效作用。這印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供給與有效追溯體系建立的關鍵在于解決因追溯行為而產生的經濟問題的理論觀點。因此,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產業化組織統一管理、統一服務作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力度和生產信息記錄的完整性和規范性,是中國長效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必然選擇,而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實施質量安全追溯的一種有效載體之一。
合作社帶動農戶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難點
隨著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農產品安全已經成為合作社經營發展的生命線。為規范社員或非社員的行為,明確其責任,提高合作社經營效益乃至提升合作社的產品競爭力,合作社需要實施統一的生產標準和檔案記錄,這是當前合作社實施質量安全追溯的內驅力。而政府在合作社實施質量安全追溯方面提供的大量的資金補貼、培訓和技術支持等,則是當前合作社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外部動因。根據本課題2014年對浙江省現代經營主體調查反映,龍頭企業實施質量安全追溯檔案效果最好,家庭農場雖剛剛起步但質量安全追溯仍優于合作社,為何近85%的合作社認為實施質量安全追溯有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有保障,但真正執行效果不如其它產業組織?本文認為影響合作社實施檔案管理的主要難點為:
第一,合作社經營規模小,實施質量安全追溯能力不足。
根據2014年對浙江省11個地區的55個區縣1261家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調查表明,合作社除在經營規模方面比家庭農場大,在法人主體年齡、文化程度等反映經營主體實力方面都不如其它兩類主體。764家專業合作社調查表明,當前合作社擁有社員的平均規模為67.7人,中值為30人;71.1%的合作社社長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下,年齡中值為47歲;成立年限短(集中在5-7年),雖然61.3%的合作社擁有產品品牌,但52.2%的產品銷售以本地為主,品牌影響力弱。課題應用經營規模、法人文化程度、產品市場銷售結構指數、品牌擁有等對三類主體實施質量安全追溯動機以及妨礙經營主體實施質量安全追溯的因素進行分析表明,相較于其它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實施質量安全追溯的動機受政府規制驅動占比最大,其次是內因驅動和市場激勵驅動,并認為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提供、人力資源局限是影響合作社實施質量安全追溯實施的主要難點。
第二,合作社內部治理規則不明,實施質量安全追溯激勵不足。
當前多數合作社尚未針對社員質量安全控制行為建立針對性獎懲制度,如記錄生產檔案會有獎勵,出現不合格產品會進行經濟懲罰等,導致社員違規的成本低。沒有針對性獎懲制度,退出越自由,搭便車的激勵越高,合作社監管難度增加,質量安全控制水平降低。
第三,合作社成員異質性明顯,監管追溯成本高。
親緣等關系是當前合作社建立的基礎,這些關系以及因這些關系而形成的信任是當前合作社缺乏治理制度條件下控制社員實施質量安全的關鍵,但合作社與帶動農戶間卻可能缺乏這樣穩定的關系網絡,加上帶動農戶普遍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較低,因此,這種“以人治事”的管理成本會隨著帶動農戶的增加、成員異質性的增強而急速提升。調查顯示,當前合作社帶動農戶數量超過正式社員數量,且合作社規模越大、成員異質性越高,因此,當前合作社帶動農戶實施追溯監管成本很高。
第四,合作社自主品牌弱,農產品優質優價尚未實現。
要求農戶建立規范的生產檔案,除了記錄所需花費的時間之外,監督合作社內部成員如實規范記錄也需要大量人工成本。在當前合作社農產品品牌無論在市場份額還是產品差異度、知名度都比較小,未形成品牌溢價的情況下,合作社很難收回這些質量監控成本,優質不優價使合作社質量安全追溯行為難以保障。
完善合作社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建議
第一,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合作社自我經營能力提升。
政府在促進合作社數量發展的同時,當前應轉入促進合作社做強方向發展。除繼續加大對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外,應加強合作社資質審查以及對合作社經營管理制度建設的扶持,并通過完善績效考核制度保障各項扶持政策、資金的落實;其次,加強合作社人員在市場開拓、現代經營管理水平方面的技能培訓,并以“大學生村官”制度為契機,完善合作社人力資本提升的引進工作機制;第三,通過土地流轉、提高進入門檻等途徑推動合作社的規模化經營及合作社與合作社的聯合經營,促進合作社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延長產業鏈,獲取更多利潤;第四,加強消費者教育,引導消費者為優質買單,增強合作社實施質量安全追溯的市場激勵。
第二,完善合作社內部治理,提升質量安全監管效率。
首先,合作社應將內部治理規則的建立與完善作為自身能力建設的重點,逐步實現包括檔案管理在內的一切經營活動治理的規范化;其次,適當限制社員退出自由以保證合作社初期穩定運營,促進內部成員在質量安全控制上形成真正“合作”,從而能夠真正發揮內部監督在質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
第三,完善檔案記錄,降低檔案記錄成本。
基于合作社社員、非社員檔案記錄實施較為繁瑣、監管難等問題,政府和合作社應結合標準化推廣工作,優化生產檔案政策設計,借用電子手段,簡化記錄形式與傳遞,加大農戶生產檔案的檢查力度與不規范記錄的懲罰力度,提高其違規成本,增強合作社實施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設的落實力。
第四,以品牌為契機,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以產品的標準化帶動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完善生產檔案,規范農產品包裝和標識,以便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塑造產品質量差異,實現品牌溢價,同時以品牌的收益反哺生產檔案及質量安全控制的投入,確保合作社實施質量安全追溯行為的持續,確保合作社能夠逐步發展壯大。
作者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大卡特三農智庫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