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討論的關鍵問題是中國糧食生產的成本問題或者說是中國糧食生產的競爭力問題,由此引發對中國農業發展出路問題的探討。
下面摘錄了經濟之聲和胡定寰老師的幾段對話。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今年我國夏糧實現“十二連豐”。去年,我國糧食生產量連續兩年穩定在1萬2千億斤以上。糧食大豐收,按說應該讓國內的糧食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不過,數據卻顯示,今年前7月進口糧食7256.8萬噸,同比增加22.4%。也就是說,我國糧食呈現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現象。這種情況又為何會發生呢?
國內和國際的糧價差多少呢?目前,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已全面高于國際市場,到今年上半年,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價格均超過國際市場的50%,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的進口完稅價每噸大體比國內低1000元,導致糧棉油糖等進口不斷增加,出現了“邊進口、邊積壓”和“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現象。
經濟之聲: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對于國內農業發展來說肯定不是好現象,這和我們農業的競爭力不強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來分析,現階段適當地擴大一些種類的農產品進口,對于下游的加工業來講是否也可以起到積極的效果?
胡定寰:肯定能夠起到積極的效果,因為如果進口農產品的價格有所降低,加工企業的成本也就會隨之降低,市場就會因此而擴大。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進口大麥的價格降低了,我們的啤酒生產企業就可以制作更多的啤酒,消費者就能夠以更低的價格消費啤酒。
經濟之聲:目前,農業發展要求我們適度規模化經營,而且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趨勢是一二三產聯合發展,也就是說,糧食的競爭力,已經不僅是農業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其他各個產業。從各產業綜合發展的角度來看,提高糧食的競爭力有沒有什么新的方式?
胡定寰:最近一些專家提出了一些方案,但是這些方案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我們國家和發達國家相比,并不是機械化能力差,也不是勞動力或農民的種植能力差,而是在土地所有方面面臨著困難,關鍵問題就是如何擴大我們的種植面積和規模。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小修小補,或進行差異化競爭也是于事無補的。第二,我們還有一個地租的問題,地租的價格高,農產品的價格肯定比國外貴,所以我們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無法改變我們在國際糧食市場中的地位。
經濟之聲:提升種田農戶的素質是否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胡定寰:關鍵的問題是,在市場的機制下,高素質的人才更愿意去企業做事,因為企業掙的錢多,而種地掙的錢少,但是在美國、荷蘭等地,有能力的人都去種地,因為他們種地掙的錢比企業多。所以我們要轉變這一機制,鼓勵優秀的人才來從事這一方面的工作。(孔俊華 農資與市場雜志 )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資與市場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