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翁伯琦: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作者:翁伯琦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15 錄入:王惠敏 ]

原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舉措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與農村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如何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確保糧食安全與有效供給,確保食品安全與滿足需求,確保生態安全與持續發展,是新常態下必須重視與解決的現實問題。高效生態農業作為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并與我國農業發展現實緊密相聯系的農業生產方式,必將成為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與重要舉措。

    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其主攻方向是以市場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能力為核心,兼有高產高效與優質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的特征。與自然生態農業相比,高效生態農業是既偏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又注重實現高產出目標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技術體系。實踐證明,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既符合區域資源稟賦實際,注重強化內涵與創新驅動,又能夠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注重強化效率與產業經營。從發展戰略層面思考,必須著力把握好五個重要環節:

    一是在宏觀決策方面,要切實重視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要加強科學規劃與頂層設計,制定生態農業發展的路線圖,確定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并配以切實可行的生產標準、有效機制與政策設計。要盡快研究制定并引導實施《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條例》,將高效生態農業納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軌道。針對農村耕地確權頒證之后,耕地流轉中出現的一些矛盾與問題,建議國家研究并盡快出臺《土地流轉實施辦法》,以規范農民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過程中的生產與經營。

    二是在空間布局方面,要著力高效生態農業功能發揮。首先,要基于不同區域的生態資源條件,以及《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所明確的農產品主產區“七區二十三帶”生產的要求,優化發揮各個地域的生產、生態、生活、文化等多功能性。在省域層面上,要因地制宜制定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計劃與實施方案。其次,明確不同區域內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重點目標以及鄉村產業適宜發展模式、規模,以促進不同區域在縣(市)特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框架下,編制各個鄉鎮高效生態農業建設項目與實施方案。

    三是在有效引領方面,要完善高效生態農業技術體系。要從不同類型與不同區域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對傳統農業技術精華與現代農業先進技術進行復合集成,力求完成從單一技術向綜合技術的轉變,進而有效發揮集成技術的綜合優勢,力求滿足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對先進便捷技術的需求,以實現高效生態農業轉型升級與增量提質。要著力提升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建設水平。要將產地安全—過程安全—產品安全統籌考慮并進行全程監管。就生產管理而言,必須合理轉變經營主體、優化建立示范基地。在不同區域應立足自身生態資源、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農業發展的傳統,選擇最優經營主體,因地制宜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成果轉化,建設一批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示范與生產基地。

    四是在保障質量方面,要確保各類產品產量質量安全。高效生態農業的特征決定了水土資源及其生態環境是優質生產的根基,應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生態資源保護。要加大水土資源的保護與污染治理力度,力求有效降低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投入品的施用強度,減少對水土資源的污染。要因地制宜建立農藥包裝物、塑料薄膜的回收機制,降低化學品對水土資源的二次污染。要探索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規模化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效率,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規范農產品質量認證機構的行為,確保認證農產品的市場信譽。

    五是在綜合開發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經營效益。首先,要規范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行為。化肥生產企業應根據區域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提供的土壤養分信息,生產并滿足區域需要的肥料。加大生物農藥技術的示范推廣。加大可降解薄膜的生產與推廣,減少白色污染的發生。注重養殖業飼料生產監管,制定嚴格的生產標準,杜絕重金屬元素的添加。其次,要規范農業生產主體的生產行為。構建更加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并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連接農產品生產、銷售、消費完整渠道的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以綠色發展理念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大力推進高效生態農業體系建設,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常規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進程中,肩負著從單一化生產向多功能產業升級的歷史使命。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其建設核心是發展優勢產業,通過規模集約經營,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百姓增收致富;其建設基礎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持資源節約、生態良好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就發展基礎而言,目前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具有較好的基礎條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識;二是農業科技進步奠定了基礎,科學技術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關鍵因素,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三是新型生產經營體制正在逐步趨于完善。集約化經營、規模化基地是成就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就創立機制而言,必須針對生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雙重約束,著力創新相應的管理與引導機制。一是建立生態指標約束機制。強化“生態紅線”意識,加強區域生態資源對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二是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要明確補償行為、補償主體與補償對象。以政策調控與經濟激勵來帶動農民從事高效生態農業生產。三是不斷完善監督評價機制。以各級農業資源環境管理部門為主體,對不同區域生態農業的運行效率、生態效益進行客觀評價,以作為區域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突出地方政府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中的主責地位。探索并試行農業產業綠色GDP的考核制度,帶動鄉村綠色GDP考核逐步地走向成熟。

    就發展對策而言,加快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應當結合區域實際,以綠色理念為引領,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具體來說,要強化以下四個工作措施。

    健全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良性機制。在政府給予政策和財政經費支持的前提下,發揮市場的驅動力和調節作用,建立兼容生態價值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有利于高效生態農業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得以長足發展。各級政府農業管理部門要在投資、信貸、補貼、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逐步健全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機制與激勵機制。探索建立區域生態農業補償機制,著重向扶貧開發重點縣、水土流失重點縣、重要生態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明確補償環節和補償主體,完善補償標準和操作規范。

    建立區域高效生態農業產業集聚示范區。根據各地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特點,進行高效生態農業的循環系統設計、景觀格局規劃和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在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重點縣域 (鄉鎮)范圍內進行更為細致的功能區劃分,識別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以及生產適宜發展區,優化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空間布局,完善基于生物多樣性的生物防治。設立區域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通過集成應用綠色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推進區域生態農業的綠色化、產業化和高效化。

    強化高效生態農業的綠色技術集成創新。要著力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科技投入支持,引導有關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關鍵綠色技術的協同攻關,力求在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污染生物修復、智慧農業及設施農業技術等方面尋求突破。鼓勵和支持包括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傳統生態農業實踐精華、農民累積的經驗等在內的農業綠色技術組裝集成,著力推進本地化、規模化和規范化的集成創新。鼓勵農業科學與其他學科、技術的交叉融合,實現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突破與協同創業。

   不斷完善權責結構合理的經營管理體系。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需要制定相應的協調機制,建立有充分授權和廣泛協調能力的統籌機制。要研究制定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中長期專項規劃,明確思路定位,提出發展目標,劃定重點任務,把脈制定策略,細化具體措施,保障實施條件。要強化制度法規建設,完善耕地保護制度與農業補貼制度等。同時,要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大對畜禽養殖業等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環境治理,深入開展土壤修復示范試點,逐步實施集成推廣。

    作者為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全國農學會立體農業研究會副理事長、省農學會副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中文在线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 亚洲浓毛少妇毛茸茸 | 日本好好热aⅴ | 中文天堂啊好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