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馬省長您好,歡迎您做客人民網!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發展多年來走在全國前列,但也存在區域、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突出問題。請問,您對此是怎么看的?
馬興瑞
你說的這些,非常切合廣東的實際。廣東從總體上看,經濟綜合實力多年穩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2016年全省生產總值達7.95萬億元,約占全國的1/9;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達2.28萬億元,約占全國的1/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3萬億元,占全國的1/4,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但廣東的發展極不均衡,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最大短板就是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這也是廣東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性特征。從經濟總量的差距看,我們有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珠三角地區,也有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粵東西北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兩個城市2016年的GDP總量都接近2萬億元,而粵東西北12個市中有4個市的GDP總量還不到1000億元,可以說是差距非常大。從財力的差距看,粵東西北地區土地面積占全省69.5%、常住人口占全省46%,但經濟總量只占全省2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只占全省市縣級收入的12.5%。從社會發展特別是公共服務的差距看,區域之間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平衡,醫療、養老、低保等社會保障籌資標準、待遇水平等都存在明顯差距。從城鄉差距來看,無論是基礎設施、居住環境,還是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城鄉之間都存在明顯差距。去年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84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2元,城鄉收入比為2.6:1,盡管跟自己比有所進步,但農民收入仍低于浙江、江蘇、福建等沿海省份。可以說,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和農村加快發展,已經成為我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
黨中央、國務院對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協調發展作為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擺上了更加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這都為廣東更好地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廣東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要求,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切實解決好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主持人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目前進展情況如何?請您為我們的網友簡單梳理一下。
馬興瑞
歷屆廣東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明確把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作為全省重大發展戰略來抓,深入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省區域發展差異系數由2012年的0.635調整為2016年的0.628,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取得新的成績。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著力強化交通、產業、中心城區三大抓手,大大改善粵東西北發展條件。我們提出,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關鍵要靠“三大抓手”:第一,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快速交通運輸體系,顯著改善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區位條件;第二,促進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推動產業集聚集約發展,以園區為載體加快粵東西北工業化進程;第三,做大做強地級市中心城區,加快城鎮化進程,打造區域發展的增長極。通過這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應該說這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力實施交通建設三年大會戰,突出抓好內連外通高速公路、高快速鐵路、港口航道等項目建設。2013年以來,粵東西北地區新增高速公路1364公里、鐵路830公里、萬噸以上深水泊位75個,實現“縣縣通高速”,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達21個、鐵路出省通道達13個,預計“十三五”期末可實現“市市通高鐵”。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方面,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42億元、帶動各方面投入1300多億元加強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省共設立產業轉移園和產業集聚地83個,基本實現粵東西北縣域全覆蓋。加快培育園區主導產業,產值超百億元的園區從2013年的13個增加到25個。2016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2200億元、占粵東西北地區比重從2012年的15%提高到28%,成為支撐帶動粵東西北工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方面,堅持產城融合,積極推進城市更新,扎實推進新區起步區建設,擴展優化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粵東西北地區城市要素集聚功能和承載能力。
第二,著力發揮珠三角幫扶帶動作用,促進區域融合發展。我們堅持把產業共建作為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全面對口幫扶的重點,充分發揮珠三角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先富地區的帶動作用,大力促進珠三角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到粵東西北布局發展,構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近年來,珠三角六市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89億元,帶動社會資本、金融資金加大投入,共幫助粵東西北地區引進產業項目2062個、計劃總投資4204億元,其中投產項目1119個、實際完成投資976億元。探索出總部和研發環節在珠三角、生產環節在粵東西北,龍頭產品在珠三角、配套企業在粵東西北,科技孵化在珠三角、產業化在粵東西北等有效模式,特別是一批大型骨干企業將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粵東西北地區,有力帶動了當地支柱產業集聚和跨越式發展。比如,深圳中興通訊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河源,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比亞迪公司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6個項目落戶汕尾,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200億元。
第三,著力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水平,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我們統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綠色生產等關鍵環節,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改革,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針對農村發展短板,持續加大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去年啟動的總投資2.25萬億元的18項補短板重大工程中,近一半項目與農業農村直接相關。特別是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重點,去年啟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同時深入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全面推進粵東西北新一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狠抓面源污染、畜禽污染治理,目前已基本建立起“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體系,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89.1%,村莊保潔覆蓋面達98%。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部署,在前幾年完成兩輪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任務的基礎上,去年正式啟動新時期精準脫貧攻堅戰,按年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省定標準,全省共有相對貧困人口176.5萬。去年共投入資金143.2億元,啟動實施各類幫扶項目5.47萬個,57.6萬相對貧困人口順利脫貧。
第四,著力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增進民生福祉。我們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按照共享發展理念的要求,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為突破口,著力完善投入機制、提升供給能力,大力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向常住人口覆蓋,啟動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城鄉一體化試點,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殘疾人和孤兒生活保障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進入全國前列,各項社保待遇和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四年累計新增就業62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教育強市、強縣、強鎮創建基本完成,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實現全覆蓋。公立醫院改革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深化,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下沉,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全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
主持人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我們注意到,您在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更大力度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請問,廣東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更好地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
馬興瑞
推動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是我省當前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必須扭住的主攻方向。盡管近年來粵東西北地區加快了發展步伐,但總體上仍處于量變狀態,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關于協調發展的部署要求,繼續突出交通、產業、中心城區“三大抓手”和全面對口幫扶,深入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實力和整體競爭力。重點將抓好四個方面:
首先,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這既是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也能為優化區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基礎性的保障和支撐。我們將強化互聯互通,促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升級,基本實現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快速便捷的交通聯系,建成較為完善的出省綜合運輸大通道,有效打通區域交通瓶頸。重點是大力推進粵東西北地區內連外通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加快推進潮汕環線、河惠莞等高速公路和贛深客專、廣汕客專等鐵路建設,加快建設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軌道為骨架的高快速交通網。統籌推進粵東、粵西港口群建設,加快汕頭港、湛江港和西江、北江航道擴能升級建設,加快推進湛江機場遷建、梅縣機場遷建、韶關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立高速、快捷、綠色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其次,突出抓好產業建設。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大力推動跨區域產業鏈對接,探索包括全產業鏈共建、企業共建、對口幫扶式產業共建在內的多元化產業共建方式,以點帶面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抓好園區招商引資和項目落地,加快推動珠三角優勢產業、優質企業向粵東西北地區拓展轉移。到2020年,粵東西北每個市形成1-2個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突出抓好優勢產業建設。粵東、粵西地區擁有3600公里海岸線和湛江港、汕頭港、茂名港等眾多深水良港,我們將大力支持粵東粵西地區做好海洋經濟這篇文章,充分利用優質海洋資源,加快構建以海洋漁業、臨港工業、濱海旅游業等為主體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支持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業,不斷提高生態發展水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推動縣域培育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對各縣的特色支柱產業,省相關專項資金將給予傾斜支持。
第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醫療、社會保障、教育為重點,優化資源配置,構建共建共享、流轉順暢、協同管理的公共服務管理機制,不斷縮小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突出抓好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完善農村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尤其是大力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三年提升工程,今后三年我省各級財政將投入460億元,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和服務能力建設,努力早日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
最后,以強市放權激發各地發展活力。按照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加快建設真正為基層服務、解決實際問題的服務型政府,推動審批方式、管理模式進一步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特別是要下大力氣推進強市放權,賦予各市更大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更好地激發各市的發展活力與動力,共同推動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尤其對汕頭、湛江、韶關等有條件的市,省里將進一步加大放權支持力度,幫助解決好制約發展的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問題。支持汕頭、湛江、韶關建設成為粵東、粵西、粵北區域中心城市,打造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加快形成以珠三角為龍頭、粵東西北多點支撐、全省一體化發展的經濟格局。
主持人
您擔任省長以來,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滯后的問題,加快改善農村面貌。請問,廣東在這方面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馬興瑞
“三農”發展滯后,是我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面對和攻克的難題。我們將切實把中央重農強農的戰略部署領會好、貫徹好,把“三農”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著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努力提高“三農”發展水平。重點將抓好五個方面:
一是加快改善村容村貌。深入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整縣、整市推進鄉村規劃和建設,2018年底前完成80%以上的村莊規劃編制。統籌推進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和“四好農村路”建設,盡快完成中心村、小城鎮新一輪電網改造升級。繼續把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作為重點,加快推進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和長效運營機制,狠抓面源污染、畜禽污染治理等關鍵環節,切實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到2018年粵東西北地區完成80%、珠三角地區基本完成全部自然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危房改造,今年年底前全面消滅人居泥磚房。
二是建設高水平農業供給體系。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農業發展新動能,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尤其要突出培育多元化新型經營主體,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要加快培育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多路徑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注重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目前全省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633家、農民合作社達4.03萬家,我們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更好地發揮其帶動散戶、組織大戶、對接企業、聯結市場等作用,推動農業生產向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更好地帶動農民增收。
三是創新農村投入機制。對“三農”發展特別是農村建設來說,投入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因素。針對長期以來我省“三農”投入不足、資金零散化、碎片化等問題,我們將積極創新財政支農投入機制,進一步統籌好、使用好涉農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充分發揮涉農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等的作用,引導更多資金投入農業農村領域,加快形成多元、穩定、可持續的“三農”投入機制。目前,我省正與有關政策性銀行研究探索聯合設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項基金,以吸引更多資金參與農村建設,盡快扭轉農村建設滯后的局面。
四是深化農村改革。突出抓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細化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管理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就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廣東是全國土地確權整體推進試點省,我們將遵循中央頂層設計,以100%確權為工作目標,按照保持穩定、依法規范、民主協商、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推進,力爭今年底確權登記頒證率達到70%,明年底達到90%以上。
五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目標,更加注重用發展的辦法,堅持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統籌開展產業發展、勞動力就業等幫扶工程,將政府兜底保障與扶貧開發政策結合起來,今年再完成60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從省情來看,我省相對貧困人口主要分散在貧困村外,分散貧困人口占比近70%,脫貧難度較大。針對這一難題,我們將認真落實精準要求,做到一戶多策、一人一策,增強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使分散貧困戶“一個不落”實現脫貧,確保全面小康進程中無人掉隊。同時,我省已決定將2277條相對貧困村納入新農村建設范圍,按照新農村示范村的標準推進建設,以更高的質量做好扶貧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佛山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