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區是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首倡地,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戰略的試點啟動地,搞好這個試點,使其如期摘掉“貧困帽子”并形成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后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是發展之本、脫貧之基、富民之源。眾多發展實踐和經驗教訓已經表明,在老、少、邊、窮地區大力發展工業很難帶來顯著的綜合效益,而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由于起步較晚、層次較低,其減貧效應的廣度和深度還未有效顯現。對于農業人口占區域總人口三分之二強,且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分布在農村的武陵山片區而言,通過培育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特色農業產業才是有效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和實現精準脫貧目標的關鍵之策。
1.跳出農業抓農業。要跳出“農業發展只能在農唯農”的線性思維,形成多產融合、統籌協調的開放式農業發展理念。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識,用工業理念來提升、規劃農業,用服務業理念來包裝、經營農業,推動武陵山片區農業由單純的種、養向產、加、銷一條龍和貿、工、農一體化的方向發展。著力完善特色農業產品鏈、產業鏈、生態鏈和利益鏈,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該區域農業產業格局的拓展升級。
2.跳出傳統抓農業。堅定信心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重點通過“五化”,即規模適度化、土地集約化、產品標準化、布局園區化和質量安全化全力推進武陵山片區特色農業現代化。大力抓好“良田、良種、良肥、良法”的推廣普及,千方百計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機械技術、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切實提升土地的單產效益。重點針對已經獲得地理標志品牌、原產地標識、綠色有機認證等“金字”招牌的特色農產品實施嚴格的全過程標準化管理,著力抓好農業標準體系、農業質量監測追溯體系和農產品評價認證體系的建設。加快農業園區建設的進程和力度,集中力量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大園區形成大產業實現大發展。
3.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重點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戶、龍頭企業這三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進一步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紐帶和平臺作用,引導合作社由注重“虛”的組織架構建設到注重“實”的利益聯結和風險防范機制建設。切實加強對那些輻射能力強、產業鏈條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適時引導企業通過創新、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在土地流轉、綠色產品認證、稅收政策、金融信貸、產品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較大程度的優惠。
4.強化農業新型業態培育。重視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充分運用大數據、云平臺和“農業+”等形式促進農業與其它行業的融合。主要打造“農業+電商”、“農業+旅游”等新型業態。應積極打造區域性電商中心和數據平臺,做好牽線搭橋、夯實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工作,積極對接天貓、京東、蘇寧等實力雄厚的電商,尋求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按照“買武陵、賣全國”的思路盡快建設“武陵山片區農村電商中心”。充分發揮武陵山片區旅游資源和品牌優勢,實現農業與旅游有機融合,推動農業產業的跨界發展,大力推出“農業觀光+休閑游”、“農業園區+鄉村游”、“農產品展示+農事體驗游”等系列旅游產品。
5.強化機制體制創新。在資金方面,強化農口資金的整合使用,集中力量抓大項目,重點籌集規?;洜I資金。在農業保險方面,積極探索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農戶間聯保、合作社互保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業保險體系。在人才培養和農業技術創新方面,可與地方性的教學科研機構成立專門的技術研發中心和人才培訓基地,采取集中輪訓、定期短訓、專項培訓等方式進行系統的培訓。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用活用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優惠扶持政策,集中特色農業資源整合大項目,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資金的支持,重點在交通基礎設施、機耕道、農用道、園(場)到主干道的連接通道、農用水電、灌溉設施、儲藏保鮮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04-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