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湘字號”農產品賣得更好
2016年,湖南的農產品市場可謂波瀾起伏。作為大宗農產品的稻谷,主要依賴政府托市收購,稻谷最低收購價預案連續啟動,大量早秈稻壓庫,全省糧食“高倉滿儲”;柑橘、香芋、茭白、葡萄等農產品相繼滯銷;生豬價格大起大落,2016年雖然一路攀升,卻是上一輪豬價超跌導致散養戶和小規模戶棄養的結果……種種市場信號表明,我省的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畜牧水產等都存在結構性矛盾,而問題又主要出在供給側。如果農產品供給不能走出“多了少、少了多”的怪圈,生產與市場長期脫節,農產品就難以賣出好價錢。
2017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公布,為湖南農業發展迎來了深刻變革的良機,為農產品走俏市場帶來了重大利好。根據這一要求,我省也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著力從四個方面讓“湘字號”農產品賣得更好。
一是以“優”字為先,調出新型產業格局
從種植結構來看,湖南農業一糧獨大,經濟作物的產值雖占種植業的七成,面積卻只占三成;養殖業一豬獨大,市場需求旺盛的牛、羊、名特優水產供給不足。許多大路貨農產品,你有我有大家有,旺季旺得滯銷,淡季淡得脫銷。這種局面不改變,“湘字號”農產品就難以賣到好價錢。
為此,我省將對癥下藥,按照“產業鏈調長、質量調優、效益調高”的目標,調出新型產業格局。其中,糧食生產主推優質稻,2017年高檔優質稻將發展到1000萬畝,通過“良田、良法、良制”,引領農民把田種出效益來;經濟作物突出“優質、精細、高效”,重點圍繞蔬菜、油料、茶葉、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建設一批標準化產業園區;立足特色經濟作物,打造有影響力的品牌,推動“湘品出湘”“湘品出境”,提高“湘字號”農產品市場占有率;養殖業則“穩豬、保禽、促牛羊水產”,推廣種養互促、種養平衡的生產模式,稻魚、稻蝦、稻鰍、稻鱉、稻蛙等綜合種養2017年要新增100萬畝。同時,我省還將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環環增收。比如,推進現代農業“千園工程”,在全省培育900個特色產業園、100個綜合產業園;重點抓好“百企”培育,提質升級糧食、畜禽、果蔬三大千億產業,讓農產品通過精細加工增值不愁賣;扶持家庭農場,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森林康養以及創意農業,通過拓展農業的功能來實現增收。
二是以“改”字為先,扭轉粗放生產方式
湖南的傳統農業,在生產上存在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問題。以往在過度追求產量的刺激下,農業生產實行的是大肥、大藥、大水的粗放式生產,不但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還浪費了資源,影響了生態環境。
為扭轉粗放生產方式,我省將著力推進精細農業。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測土配方施肥、節水農業示范等行動,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已突破1000個,“三品一標”農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現在,全省已經出現令人可喜的局面:隨著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崛起,新型農民千方百計地降成本,主要依靠“三條腿”:其一是依靠規模化生產經營,一個人管理上百畝,降低管理成本;其二是采用機械化種地,勞動不再“三彎腰”,提高了耕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其三是推進標準化、精細化生產,節省種子、肥料等投入品,降低物化成本。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提升了,價格自然也就會賣得好了。
三是以“強”字為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
作為“雜交水稻的故鄉”,我省的農業科研創新雖一直在全國領先,但轉化率卻不高,只有60%左右。農機化設施建設滯后,許多地方由于田間沒有機耕道,農業機械“下不了田”;種田大戶抱怨缺少機庫棚,農業機械“回不了家”;社會化服務不完善,大戶種田積極性受到限制。這些短板不補齊,農業效益就難以提高。
為補齊這些短板,我省將通過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打造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走產學研用一體化之路,來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力和成果轉化率。2017年以來,我省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在洞庭湖區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工程,讓農機“下得了田”“回得了家”;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加強物聯網、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讓大山深處的農產品親密“觸網”,走出“深閨”不愁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科技種田的主力軍,計劃到“十三五”末,培育持證新型職業農民30萬人左右;省供銷社推進土地托管,為農民提供田間服務,種糧大戶既可以購買全套服務吃“套餐”,也可以只買單項服務吃“點菜”。目前,土地托管服務已發展到300多萬畝,科技入田呈加快勢頭。
四是以“好”字為先,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優質農產品生產需要好的產地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田沃土。而傳統農業的粗放模式,只取不予的掠奪式經營,往往就會導致耕地地力下降。據估算,全省約有1/4的農田灌溉水和18%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面對農業資源環境頻亮的“紅燈”,我省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保護和治理好農業資源環境。其一,留住一方好地。保護永久性基本農田,建設3316萬畝高標準農田;愛惜耕地,實施沃土工程、有機肥代替化肥,用地不忘養地;治理耕地重金屬污染,開展生態修復與治理,為農業發展夯實基礎。其二,留住一汪好水。我省將繼續開展湘江治理“一號重點工程”的二期工程,2017年又在全省10座大型水庫實施退養,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的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治理畜禽糞污,改良水質保生態。其三,留住一個好環境。深入實施“百城千鎮萬村”新農村建設工程,按照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的“五美”要求,到2020年,要創建20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
俗話說:“無農則不穩。”農業是國之根本,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是我省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的重大舉措和重要方向。我們相信,只要堅持調結構、轉方式、補短板、優環境,湖南的農業就一定會破解成本與價格的“雙重擠壓”、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走出一條數量與質量并重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來,優質農產品在家門口就能賣個好價錢,農民的腰包也會越來越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17年6月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