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農作園種菜,是浙江農林大學農學院學生的必修課,也是“農業生產綜合實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悉,在這所大學里,農作園的菜地就是課本、農具是實驗器具,同學們平時上課的地點在菜園里,期末考試也是在這里。“除草、澆水和施肥,菜園管得好不好、菜種得好不好、同學們的參與度高不高,都與課程成績有關,都關系到班級每一位同學的期末學分。”(11月27日《中國青年報》)
一是專業的需要。和一般專業的大學生相比,農林專業的大學生更需要農作技能的培養。我們的教育常常強調“學以致用”, 有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學生所學的大多是書本知識,而書本知識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能力。這樣既可以用實踐來鞏固學到書本知識,還可以為學生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搭設一座橋梁,更易融入社會,用知識為祖國的農林生產服務,奉獻青春和智慧,報效祖國。
二是品德修養的需要。讓農林專業的大學生到農作園種菜,并以此修學分,它的意義不僅僅是讓他們學會“種菜”,更多的還在于通過這種流汗勞動,讓他們感受到種作菜的過程,體會農民收獲的來之不易,從而珍惜勞動的果實。浙江農林大學不僅積極鼓勵全校學生參與校園綠地管護、衛生清潔等,還要求學生參與挖番薯、割水稻、收大豆、玉米,播種土豆、油菜等勞動。這樣有助于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擯棄不勞而獲、好逸惡勞的思想,加強他們的實踐精神。
三是教書育人的需要。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多年來,我們教育圍繞“高考指揮棒”轉,教師和家長過分強調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實踐活動的鍛煉,致使大多數學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即使是農村出身的學生也很少不下田勞作,對農村的生活知之甚少。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讓教育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教育,不再把學生變成只懂讀死書的書呆子,就要多一些“學農教育”,以此來彌補當今教育的短板,對學校教育進行有益補充,這樣才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材,做社會的有用人才。
(作者簡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