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石、石五公路向東北行駛一小時,就到了我此次的目的地——石拐區“旺天美”農業生產合作社。今年初春“北京中世金橋國際艾尚旅游公司”與其合作開發項目時,我正在此了解情況。
那時合作社的創始人徐旺只是想利用自己的承包地和投資的牛棚搞一個農莊,種植無公害的綠色蔬菜瓜果和其它農作物,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適應市場化新需求的路子。從改善生活條件,產品質量入手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探索通過市場或直賣方式與周邊城市消費者接觸,在原來所生產的糧食產品基礎上,增加蔬菜類中草藥種植,同時生產粗加工半成品食品,創造附加價值,形成“傳統綠色生態農業+”模式。這種傳統農耕與永續農業思考已經進入早先開放地區。徐旺在到包頭市周邊及縣旗鄉村考察取經時看到了各具形態的雛形。他心里明白,農民在當前農產品貿易體系的層層盤剝下,不得不做出各種有悖自然和安全的行為。這種狀況必須改變。不然農產品就會失去廣大城市消費者的信任,造成滯銷進而使農業走入蕭條冷落的危險境地。
這并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既不同于商業經營的苦心算計,也不像NGO那樣嚴肅緊張。
就 在這節骨眼上,“北京中世金橋國際艾尚旅游公司”來了。經理王艾霞與徐旺一拍即合,經過幾次商談規劃,思路漸漸明晰起來。
王艾霞的旅游公司在激烈競爭中正想開拓一條新的出路。看到“旺天美”這樣的土地與環境,一下子點燃了靈感:把旅游與休閑、觀光、生態農業結合起來,形成互加模式,通過組織消費者旅游,參觀生態農業,了解生產情況,采摘綠色蔬菜瓜果,購買合作社養殖的牛、羊、豬、雞肉。食農家飯菜,住農舍土炕,形成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積極爭取自己對食物的安全權益。用消費體現自己的健康環保理念,支持農民轉型生態農業,從單純消費者向支持合作者轉變。相當于間接參與農業,變為“共同生產者”。而徐旺的“旺天美”合作社,土地全是施用農家肥,蔬菜糧食作物全程人工管理,澆灌五當溝的山泉水,沒有絲毫的化肥農藥污染,這樣,就把原來隱身于食物背后的生產要素如實呈現于城鎮消費者面前。蔬菜、糧食、水果、肉蛋不進入市場和冷冰的儲存間,直接從生產者手中進入消費者的廚房上了餐桌。
我同王艾霞和她的助理多次在合作社采摘蔬果品嘗農家宴。陸續帶動了大量游客前來。那種土里土味的鍋灶氣,加上自產的蔥、蒜、調味品和野菜,絕對不同于城市飯店的味道,吃完口留余香,讓人回味到童年時代純美香甘的鄉村生活。
這種公司+農業合作社的模式,將具有多重身份的消費個體和生產者聯合起來,每個人都居于土地與自然之中,食物不是在超市貨架上的一種經過多道手續的物品,而是聯系人與農業的直接紐帶。這既為旅游擴大了流量,也促使農業轉型升級、轉向提質,逐步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路子。重塑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使生產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更新。成為相互依存的生態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提出“振興鄉村”戰略和農村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的政策,王艾霞與徐旺受到極大的鼓舞。她們吃了定心丸,明確了“優先發展三農”的大政方針,行動計劃有了明確的方向。盤活兩大產業,帶動其它農牧林三產行業,以生態有機方式降低農地使用壓力,延續無公害的傳統綠色農業。再加上周邊大量植樹造林改善環境和肉牛、生豬、羊雞等生態養殖,拉近消費者與綠色農牧業的距離,比什么認證檢驗更有說服力。
當我走近那處古雅厚實的石砌窯洞和磚混結構的二樓別墅院落時,伴著牛、羊、豬、雞的叫聲,一股鄉村殺豬宰牛喜慶宴的醇香美味撲入肺腑。仿佛進入世外桃園,讓人沉浸于全身心的陶醉之中。
(作者地址: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