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次并不是抓老虎,而是就生態環境問題問責一批基層官員。這則中央紀委的通報,曝光了6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典型問題,涉及天津、河北、江蘇、安徽、重慶和甘肅六省市,被通報人數達40多人,都是縣區鄉鎮一級的領導干部。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央紀委首次就該領域的責任追究典型問題進行通報。(6月14日 俠客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因而要像抓黨風廉政建設一樣,環保問題同樣被明確為主要領導的主體責任問題,是需要一把手親自抓的大事。因而只有亮出黨紀法規的利劍,才能消除地方黨政干部的僥幸心理。
問責環保治理的失職、瀆職行為不是殺雞用了牛刀,而是黨紀法規護航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稱之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生態文明建設又被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出生態文明建設“六原則”中規劃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要求各級以嚴密的法治思維治理環境突出問題,推進生態修復。但是個別企業在中央環保督察組織反饋的問題上,假整改、表面治理,地方政府監督失責,唯有利劍出鞘才是有效藥方。
假治理、假整改的行為在環保督察“回頭看”中屢屢曝光,如泰州堆積在長江邊的2.3萬噸污泥,不僅未處理,而且成變本加厲之勢;和林格爾縣一家木器加工廠在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被責令整改,同年向社會公示已辦結。但群眾舉報這家企業有大氣和噪音污染,且無環評手續;在江西南昌群眾投訴塑料廠夜間生產排廢氣,企業就由夜間改為白天生產;在廣東省,為了“解決”河邊污水排放口污染物濃度嚴重超標的問題,當地水務部門官員就采取了“調水稀釋”的應急方式。為徹底整治這種“貓捉老鼠”的把戲,中央只能搞“回頭看”,殺個“回馬槍”,高揚黨紀法規的利劍,壓實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民的共同責任。中紀委這次問責40余人既有環保執法人員,更有黨政官員,還有企業業主,用事實警示人們,生態環境問題絕不是一個業務問題,也不是環境部一家的事,而是政治問題,事關全局。因而地方黨委政府要擔當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既要在經濟轉型發展中,依規依法整治環境突出問題,推進生態修復,培育綠色經濟新的增長點;又要動真碰硬地引導企業,加大投入落實污染治理的措施,把環保督察反饋的問題整改到位,才能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主題活動中,以《規范》引領群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營造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氛圍,才能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變為現實。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