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農業部:《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2016—2020年)》

[ 作者:農業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11 錄入:實習編輯 ]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依據《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等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旱作節水農業、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積極進展。一是耕地保護基礎不斷夯實。建成東北黑土地高標準農田面積近4000萬畝,西北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約700萬畝,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區170萬畝,區域農業基礎條件和耕地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二是草原保護與建設成效顯著。2015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54%,比2011年提高3個百分點;重點區域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15.2%,比2011年下降12.8個百分點;累計落實草原承包面積42.5億畝,占草原總面積的72%。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草原生態狀況改善明顯。三是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生態修復穩步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全面開展,海洋牧場建設不斷推進,海藻場和海草床建設初見成效,水生生物保護區體系基本建立。四是外來生物入侵防控體系初步構建。建設外來入侵生物防治示范區20個、天敵繁育基地24個、生物替代技術示范基地3個,形成了一批有效防治典型外來入侵生物的辦法,推廣示范一批綜合防控技術。五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建成全國農業面源污染國控監測網絡,建設了106個國家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新創建了一批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和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在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峽庫區建設了一批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區。

(二)面臨問題

“十三五”時期,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部分區域耕地質量退化問題依然突出。東北黑土區耕地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變差,農田生態功能退化;南方部分地區耕地重金屬超標,治理難度大;西北旱作農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還不高。二是草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全國草原生態總體惡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積仍占1/3以上。部分地區亂開亂墾、亂采濫挖等破壞草原現象屢有發生。草原旱災、鼠蟲害和毒害草災害頻發,已恢復的草原生態仍很脆弱。三是外來入侵生物蔓延的態勢依然存在。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呈現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的嚴峻態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高達529種,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千億元,已成為生物多樣性利用與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四是漁業物種資源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受攔河筑壩、圍湖造田、交通航運和海洋海岸工程等社會經濟活動影響,重要水生生物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被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壞,魚類棲息地持續喪失,天然漁業資源量銳減,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五是農業面源污染依然突出。化肥農藥獸藥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畜禽糞污隨意處置、秸稈田間焚燒等現象仍然存在,農膜回收利用率依然不高。六是農業濕地侵占破壞問題依然嚴重。重要水域農業濕地被破壞、被開發問題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生態系統質量及穩定性下降。

(三)發展機遇

“十三五”期間,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仍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為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躍升,為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基礎保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規劃順利實施,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推進,為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不竭動力。主要農產品連年豐收、農產品需求增速有所放緩,為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戰略機遇。

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是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加快推進期,必須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要求,瞄準重點區域、突出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形成資源利用節約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格局,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降低利用強度、改善產地環境、發展綠色產品為目標,突出加強重要資源保護,強化重點區域環境治理,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努力把過高的資源利用強度降下來,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節約優先。順應自然規律,通過最嚴格的管控,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擺在優先位置,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保護和節約促持續利用,降低資源利用強度,推動生態環境恢復。

——突出重點、分類施策。重點加強耕地、水、草原、漁業等重要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加強東北黑土區、南方重金屬污染區、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區、北方農牧交錯帶、西北干旱區、西南石漠化區等區域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一控兩減三基本”推進力度,分區分類采取不同措施,積極穩妥推進。

——明確權責、合力推進。加強部門間協作,強化工作指導,加大投入支持,將有關農業資金項目與綠色發展成效相掛鉤,調動和激勵市場主體推進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形成推進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的合力。

——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創新體制機制,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強化法治保障,培育資源和環境保護新動能,建立長效機制。

(三)保護目標

通過5年努力,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水平明顯提升,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生態功能得到改善恢復,農業綠色化發展取得重要進展。

——資源過度開發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力爭耕地重度污染面積不擴大,土壤清潔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農業“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超過0.55,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農膜回收率達到80%,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

——重點區域環境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東北黑土退化區、南方重金屬污染區、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區、西南石漠化區、草原生態治理區治理技術體系和推進機制基本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全面推進,主要農產品產地實現農產品安全達標生產。北方農牧交錯帶、西北干旱區農業結構適應性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農業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漁業水域資源荒漠化趨勢,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類型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重大外來有害入侵物種得到有效遏制。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機制基本建立。基本構建科學的考評機制、合理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市場化的投入交易機制、法制化的監督問效機制。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

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開展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廣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恢復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養分健康循環通道。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減緩黑土層流失,繼續推進南方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到“十三五”末,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5個等級以上。

(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

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沼渣沼液還田等方式減少化肥使用。繼續實施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高效現代植保機械。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獸藥,規范抗菌藥使用,嚴厲打擊養殖環節濫用獸藥行為。到“十三五”末,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努力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

(三)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加快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支持建設規模化養殖場糞便處理利用設施和區域集中收集處理中心,推廣污水減量、厭氧發酵、糞便堆肥等生態化治理模式,建設覆蓋全鏈條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施秸稈機械還田、腐熟還田、青黃貯飼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實施秸稈氣化、固化成型、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項目,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一批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和加工廠,推廣生產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機制。

(四)推廣高效節水農業模式

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大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區和生態脆弱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力度,推廣工程節水和農藝節水措施,完善農田灌排基礎設施,推廣微噴、滴灌、水肥一體等高效節水灌溉設備,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改良耕作制度,推廣耐旱低耗水農作物。在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繼續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在半干旱、半濕潤偏旱區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為核心,建設降水高效利用設施,開展糧草輪作,推進種養結合。

(五)強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復

組織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啟動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圍欄封育和補播改良退化沙化草原,全面推進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加快推動草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改善牧區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草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到“十三五”末,全國天然草原年鮮草總產量達10.5億噸,改良天然草原9億畝,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達4.5億畝。草原自然保護區內有代表性的草原類型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六)養護漁業資源環境

實施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到“十三五”末,壓減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2萬艘、功率150萬千瓦。加強漁業資源調查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場建設。開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瀕危物種救護中心以及遺傳基因庫建設,研究建立黃河禁漁制度,進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和珠江禁漁制度,探索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水域推行全流域禁捕,以加強對重要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物種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漁業水域的保護,減緩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大力推進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推進開展水產養殖面源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壓減高污染養殖產能。

(七)加強外來生物入侵防控

開展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重點以薇甘菊、黃頂菊、福壽螺、水花生等重大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為對象,建立農業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體系、風險性分析和遠程診斷系統,建設綜合防治和利用示范基地,推廣生物防治、人工和機械防治、化學防治技術,建設外來入侵生物天敵繁育基地,有效遏制重大外來入侵生物的擴散和蔓延。

(八)實施農業濕地保護修復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推進農業濕地保護修復,加強國家級水生生物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加強長江流域、黃河沿線、東北濕地及云貴高原濕地等區域濕地保護,綜合修復生物多樣性單一、生態功能下降的濕地。通過污染清理、自然濕地岸線維護、河湖水系連通、植被恢復等手段,逐步恢復農業濕地生態功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力爭到“十三五”末,現有農業濕地面積不萎縮,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四、重點區域

(一)東北黑土區

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北部平原及周邊部分丘陵漫崗區。該區域耕地受到侵蝕、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變差、農田生態功能退化。重點是改進耕作制度,改順坡種植為機械起壟橫向種植,改長坡種植為短坡種植,改自然漫流為筑溝導流,在低洼易澇區修建條田化排水、節水排澇設施;建設有機肥工廠、生產場、堆漚池,推動畜禽糞便及秸稈等有機廢棄物還田,推進深耕深松作業、保護性耕作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和蓄水保墑能力。推行糧豆輪作、糧草(飼)輪作和種養循環模式,完善農田防護林網。力爭到“十三五”末,黑土地蓄水保墑能力明顯提高,有效減少黑土層養分流失。

(二)南方耕地污染區

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廣東等省相關縣市。該區域鎘砷等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污染范圍廣,治理難度大、成本高。重點是加強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開展污染土壤治理,根據不同污染類型和程度,適宜性采取選育推廣低積累品種、改種非食用作物或強化休耕管理等不同措施。在重度污染區開展休耕試點,休耕期間優先種植生物量高、吸收積累作用強的植物,不改變耕地性質,或納入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實施范圍,配套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切實保障農民收益不降低。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控制耕地土壤環境風險,探索成熟治理模式,基本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區

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及周邊省份部分縣市。該區域人均水資源低,地下水超采問題嚴重。重點調整種植結構,實施“一季休耕、一季雨養”,將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麥休耕,只種植雨熱同季的春玉米、馬鈴薯和耐旱耐貧瘠的雜糧雜豆,減少使用地下水;推廣噴灌、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水保墑能力。嚴格執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努力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態勢。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遏制該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態勢,高耗水型產業規模顯著降低,高效節水設施大面積推廣應用。

(四)北方農牧交錯帶

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陜西、甘肅和寧夏等省區部分縣市。該區域農進牧退、水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重點是調整農業結構,減糧增飼,做大草產業,積極發展青貯玉米種植、人工種草和草田輪作,做強草食畜牧業。發展雨養農業和循環農業,推進農藝節水和灌溉節水,嚴格限制種植高耗水作物、限制大水漫灌、限制地下水超采;集成深松整地、實施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農機農藝措施,推廣節水灌溉設施技術,推進農業資源休養生息。力爭到“十三五”末,構建農林牧復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新體系。

(五)西北旱作農業區

主要包括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7個省區。該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資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態系統依然脆弱。重點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雨養農業,調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節水技術,推廣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促進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鹽堿地治理,推廣保護性耕作,增施有機肥,提升土壤肥力;加強農膜回收利用,推廣0.01mm以上地膜。力爭到“十三五”末,初步實現節水灌溉全覆蓋,基本普及雨養農業技術,健全農膜回收利用機制。

(六)西南石漠化區

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廣西、廣東、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區的部分縣市。該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呈現石質化的土地退化現象,生態系統脆弱。重點強化林草植被保護和恢復,推進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強化草地改良和人工種草,恢復植被,適度發展草食畜牧業,針對輕中度石漠化旱地適度開展坡改梯,改善土壤肥力,建設高效穩產耕地,保障區域糧食供給。重度石漠化區域適度開展休耕試點,休耕期間種植防風固沙、涵養水分、保護耕作層的植物,減少農事活動。力爭到“十三五”末,石漠化地區治理面積達到40%以上,明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七)草原生態治理區

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22個省區。該區域草原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草畜不平衡,災害頻繁,植被退化嚴重,生態系統脆弱。重點是構建草原保護制度體系,加快生態保護建設,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補播改良退化草原,因地制宜發展草食畜牧業和草產業,推進人工種草和舍飼圈養,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保護和修復草原生態系統,建立健全草原防災減災體系。力爭到“十三五”末,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科學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五、重點工程

以重大工程項目為平臺,引導各類農業資金向資源環境保護領域傾斜,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一)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

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四省區選擇100個黑土退化典型縣,建設100個黑土地保護示范區,每個示范區5萬畝,共計示范面積500萬畝。主要開展坡耕地土壤侵蝕治理、低洼易澇區農田排水治理,配備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深松耕等設施機械,推廣秸稈還田、深松耕作、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因地制宜建設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電)站、有機肥堆漚場、小型配肥站、大型配肥中心等基礎設施。

表1 北黑土地保護工程建設規模表

建設內容

單位

數量

坡耕地土壤侵蝕治理

萬畝

150

低洼易澇區農田排水治理

萬畝

150

有機肥堆漚場

500

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電)站

25

水肥一體化設施

萬畝

50

秸稈還田作業機械購置補貼

1000

深松耕機械購置補貼

650

小型配肥站

100

大型配肥中心

30 

(二)南方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工程

以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污染耕地集中和典型區域為重點,建設500個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區,每個示范區1萬畝,示范面積500萬畝。因地制宜改良農田基礎設施,改造清淤灌溉溝渠,新建灌溉水凈化設施,提升灌溉水環境質量。采用低積累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秸稈回收利用、種植結構調整、劃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等措施,逐步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和耕地有效利用。建設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復技術與產品驗證評估基地2個,每個基地200畝,開展治理修復技術及產品的篩選、驗證和評估,重點建設田間灌排設施和技術產品研發配置場所。

表2 南方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工程建設規模表

建設內容

單位

數量

建造生態攔截壩、緩沖帶

萬畝

500

溝渠清淤

萬畝

500

水田改旱地

萬畝

50

建設野外配置站

10000

建設修復驗證基地

(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周邊省份部分縣市,改造高效節水設施,推廣小麥玉米微噴水肥一體化項目2000萬畝,發展高標準低壓管道灌溉1000萬畝以上。重點建設高標準低壓管道、微噴、滴灌、水肥一體等高效節水灌溉設備,強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大中型灌區田間工程配套,限制機井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推廣低耗水作物和保護性耕作,推進輪作休耕試點。

(四)西北地區旱作節水農業工程

在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山西、內蒙古等省區選擇典型旱作農業縣,建設250個西北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每個示范區2萬畝,示范面積500萬畝左右。重點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田間道路、田間橋涵、集雨水窖(池),平整加固梯田,建設生物籬或防護林,改造田間土壤,配備膜下滴灌、秸稈還田、深松耕等設施機械。

表3  西北旱作節水農業工程建設規模表

建設內容

單位

數量

修建田間道路

萬平米

800

田間橋涵

20000

集雨水窖(池)

萬個

30

平整加固梯田

萬畝

100

水肥一體化設施

萬畝

500 

建設生物籬或防護林

萬米

25

田間土壤改造

億方

1.5

秸稈還田作業機械購置補貼

1000

深松耕機械購置補貼

600 

(五)草原生態保護工程

——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以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和新疆等6個省農牧交錯區為重點,治理1750萬畝已棄耕撂荒草原。重點建設人工飼草基地,包括修建圍欄,平整治理棄耕地,恢復地力,推廣優良牧草品種和旱作種植技術,建設飼草貯藏庫,配備飼草播種、加工貯運機械。

——天然草原退牧還草。以內蒙古、新疆、陜甘寧和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區為重點,實施退牧還草2億畝。重點建設草原圍欄、牲畜棚圈(儲草棚、青儲窖),退化草原改良,人工草場建設,黑土灘、毒害草退化草地治理等,推廣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等措施。

——草原畜牧業轉型。在內蒙古及周邊牧區、青藏高原牧區和新疆牧區實施草原畜牧業轉型示范工程,建設家庭示范牧場1.06萬個、合作示范牧場2.64萬個。重點支持家庭示范牧場和合作示范牧場建設,包括天然草場、人工飼草基地、牲畜棚圈以及飼草生產貯運等基礎設施建設。

——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在有代表性的草原類型以及具有特殊生態、經濟價值的草原地區新建草原自然保護區50處,續建草原自然保護區5處。新建草原自然保護區主要建設管護、辦公和生活設施,購置交通、通訊、科研、監測、宣傳與教育設備;續建保護區更新交通、通訊和管護設施,完善辦公和生活設施,購置與新建部分科研、監測、宣傳與教育設備。

表4 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建設規模表

建設內容

單位

數量

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

人工飼草地建設

萬畝

1750

飼草貯藏庫建設

8750

飼草儲備補貼

萬噸

875

飼草播種加工貯運機械

17500

天然草原退牧還草

圍欄

億畝

2

治理和改良天然草場

萬畝

5000

人工飼草地

萬畝

1000

牲畜棚圈

萬戶

50

草原畜牧業轉型

家庭示范牧場

萬戶

1.06

合作示范牧場

第一類:草原面積6000畝~5萬畝規模

16572

第二類:草原面積5萬畝~10萬畝規模

8556

第三類:草原面積10萬畝以上規模

1272

草原自然保護區

新建保護區

50

續建保護區

5

備注:合作示范牧場按每個6萬畝,即相當于30個家庭牧場

(六)漁業資源及生態保護工程

——海洋牧場建設。在全國沿海11個省(市、區)建設海洋牧場53個,建設人工魚礁2600萬空方,建設海藻場和海草床10200公頃。重點建設人工魚礁、海藻場和海草床,配備船艇、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等日常管護設施及監測設備。

——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建設省級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9個。海洋16個,其中渤海1個、東海3個、南海12個;內陸水域53個,其中黑龍江流域2個,黃河流域8個,長江流域26個,珠江流域8個,其他流域9個。重點建設保護管理站(點)、標志物、管護用房、交通設施、巡護執法設施、防火設施設備、野生生物救護設施等管護設施;觀測站(監測點)、固定樣地、樣線及站位斷面等科研監測設施;展示館、宣傳車、宣傳牌等宣傳教育設施。

——珍稀瀕危水生物種保護中心建設。選擇珍稀瀕危水生生物資源天然分布區域及洄游通道、應急救護事件多發區、野生動物貿易集散地建設19個(類)瀕危物種保護中心。海洋6個,其中黃渤海2個、東海2個、南海2個;松花江流域2個、長江流域7個、黃河流域1個、淮河流域1個、珠江流域2個。重點建設救護池、運輸車船、活體運輸設備、吊裝設備、潛水設備、動物體檢設備、醫療救護器械等救護設施;馴養池、水質監測儀器設備、人工繁育實驗室及儀器、幼體養殖池、放流放生設備等馴養繁殖設施設備;地表及地下水供給及循環系統、供暖或冷卻溫度調節系統、電氣供應及保障系統、充氧機、消毒通道及設備、餌料培育池等支撐系統;水下觀測與影像、實驗室觀察鑒定、低溫保存、標本展示與保存等設備設施。

表5 漁業資源及生態保護工程建設規模表

建設內容

單位

數量

海洋牧場建設

人工魚礁

萬空方

2600

海藻場/海草床

公頃

10200

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

海洋保護區

16

內陸水域保護區

53

珍稀瀕危水生物種保護中心建設

海洋

6

長江流域

7

松花江流域

2

黃河流域

1

淮河流域

1

珠江流域

2

繁殖池

平方米

15200

維生系統設備

臺套

5700

(七)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工程

在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1.5億畝。繼續實施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補貼項目、小麥“一噴三防”補貼項目,啟動綠色防控示范項目,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覆蓋率達到3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配套有機肥生產設施和施用機具,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高效現代植保機械。實施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獸藥,規范抗菌藥使用,嚴厲打擊養殖環節濫用藥行為。

(八)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工程

選擇豚草、紫莖澤蘭、飛機草、水花生、水葫蘆、薇甘菊、大米草、少花蒺藜草、刺萼龍葵等重大外來有害入侵生物高發的區域,建設100個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示范區,50個生物天敵繁育基地。綜合防控示范區主要建設外來入侵物種生態攔截帶,配套滅除設施、防控藥物、器械庫以及相關運輸工具,建設天敵繁育溫室(天敵原種飼養)、網室(天敵飼養)、飼料配制及儲存室以及日常管護設施和監測設備等。生物天敵繁育基地主要建設天敵繁育溫室(天敵原種飼養)、網室(天敵飼養)、儲存室以及日常管護設施和監測設備等。

表6 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工程建設規模表

建設內容

單位

數量

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

管控用房

平方米

57000

曬場

平方米

20000

入侵種觀測圃及苗圃

平方米

80000

隔離墻

延米

50000

溫網室

平方米

90000

監測塔

100

焚燒爐

200

滅除器具

8000

小型自動氣象站

100

數據采集與監控預警設備

100

生物天敵繁育基地

天敵繁育溫室

延米

20000

圍墻

平方米

75000

網室

平方米

30000

管護工作 間

平方米

6000

小型自動氣象站

50

數據采集設備

50

監控預警設備

50

(九)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

在洱海、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漢江、嘉陵江、九龍江、渭河、海河、遼河、淮河和松花江等重要敏感流域,以縣為單位,選擇50個典型流域,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每個典型流域規模要求農田不小于2萬畝,畜禽養殖規模不小于4萬頭生豬當量。

——農田面源污染防治。建設農業廢棄物田間處理池、農用化學品包裝物田間收集池、農藥減量控害設施設備等田間設施。在5°以上、25°以下坡耕地區域,建設生物攔截帶、集水窖、導流渠(管)、灌溉管帶等徑流攔截與再利用設施;在5°以下平原水網區域,建設生態溝渠和多塘系統。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對于規模養殖場,可采用污水減量、厭氧發酵、糞便堆肥等單項技術,以種養結合為主體模式處理利用畜禽糞污;對于分散畜禽養殖密集區,可采用糞污集中處理模式;對于位于禁養區內、必須拆除的異地重建畜禽圈舍及配套糞污處理設施建設等予以補助。

——水產養殖污染減排。對于養殖池塘進行標準化升級改造,建設分割式養殖設施和糞便收集裝置,配置增氧設備和水質凈化設備;對于工廠化養殖,配備高效水質凈化設備、環境調控系統,改造養殖場和苗種繁育場;對于湖泊水庫網箱養殖,設置養殖廢水處理裝置,構建復合型環保網箱設施系統。

——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京津冀地區秸稈資源豐富且相對集中的縣,建設秸稈青黃貯飼料生產和秸稈成型燃料生產設施,配套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以縣為單元,優選東北、華北、西北等重點區域地膜覆蓋大縣,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站點、回收網絡和加工廠。

——區域面源污水凈化。以村域為單元,建設面源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整理、利用廢棄池塘及低澇洼地,構建多塘凈化系統,建設泵站,設置警示標志及安全護欄設施。

表7 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建設規模表

建設內容

單位

數量

農田面源污染治理

坡耕地農田徑流攔截與再利用

萬畝

20

平緩型農田氮磷凈化

萬畝

80

農業廢棄物田間處理系統

萬畝

100

農用化學品包裝物田間收集池

萬畝

100

農藥減量控害設施設備

萬畝

100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治理

140

分散養殖區糞污集中處理

20

標準化養殖場異地重建

40

水產養殖污染減排

池塘循環水生態健康養殖污染減排

萬畝

20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減排

萬平方米

20

湖泊水庫網箱養殖污染減排

萬平方米

20

農業廢棄物循環

利用

秸稈循環利用

50

廢舊地膜回收站點建設

250

廢舊地膜加工廠建設

50

區域面源污水凈化

地表徑流污水收集

50

地表徑流污水處理設施

50

(十)農業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

在全國主要流域,重點針對環渤海、黃河三角洲、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巢湖、洪湖、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滇池、洱海、三江平原、貴州草海等農牧漁業利用強度大的濕地,建設農業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區80個,保護和恢復農業濕地生態系統10萬公頃。清淤整修排灌溝渠,建設生態攔截溝,在水塘、沼澤濕地周邊陸地種植適生喬、灌、草植物立體隔離帶,在淺水區建設水生植物凈化帶,設置示范區指示牌、宣傳牌等宣傳教育設施,配備農業濕地環境質量監測等設施設備。在黑龍江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新建國家級水生生物濕地保護示范區34個。其中,黑龍江流域3個、長江流域29個、珠江流域2個。配備巡護車、船、通訊以及水質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等設備,建設示范區指示牌、宣傳牌以及水質凈化設施。

六、環境影響分析

(一)影響分析

規劃的建設項目屬于環境公益性,工程建設目標是控制重點區域耕地和草原退化態勢,防控外來入侵生物蔓延,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漁業物種資源,保護和修復農業濕地。所采取的工程技術和工程措施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規劃實施將切實加強我國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應對措施

規劃項目實施特別是在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對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可通過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全程環境監理等保障措施,減少施工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在工程項目建成后,可能會發生畜禽糞污和農村垃圾轉運遺撒、惡臭氣體和污染物違規排放等環境問題,可采取委托專業公司運營、加強管理等措施,保障工程正常運行,最大限度降低負面影響。

七、效益分析

(一)經濟社會效益

規劃實施可進一步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提升糧食、牧草生產能力,保護、豐富漁業物種資源,促進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為農、牧、漁業生產帶來一定經濟效益。項目實施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問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生態效益

規劃實施可有效緩解重點區域耕地和草原退化態勢,有效控制外來入侵生物蔓延,全面扭轉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和瀕危物種數目增加的趨勢,豐富各類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有效控制典型流域農田氮磷流失、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染等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改善土壤和水體環境質量。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把加快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列入議事日程,立足職責,主動溝通協調,形成推進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強大合力。部分建設工程要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省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加大工作力度,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修復治理。

(二)強化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盡快完善耕地質量保護、草原資源保護、農業野生植物及漁業物種資源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資源臺帳制度。制修訂相關標準和規范,加大對破壞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研發制度保障。

(三)加大資金投入

推動構建多元化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投入機制,充分發揮現有基本建設投資渠道,切實發揮財政資金保障作用,通過政策引導,以獎代補、購買服務等形式,培育專業化企業和組織,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充分調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化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

(四)強化項目監管

建立專家委員會指導制度,分類指導各類項目實施。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建立起職責明確、制度規范、源頭管控、全程監管、績效跟蹤、責任可究的項目監管機制。動態掌握建設進度、資金執行及建設質量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項目實施中的問題。

(五)營造發展氛圍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及時發布信息,提高社會各界對農業生態環境的關注度,營造支持建設的良好氛圍。加強輿論監督,廣泛動員社會公眾、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監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部網 2017年01月0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女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成 | 视频二区丝袜国产欧美日韩 | 视频在线欧美十亚洲曰本 | 综合专区视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