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黑龍江省調查發現,換屆后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凸顯。然而,優秀年輕村干部“難選”、農村黨員年齡結構“難堪”、村集體日子“難過”等鄉村振興的“短板”,依然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新華網 10月15日)
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為鄉村發展描繪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宏藍圖。發展離不開人,鄉村振興更是如此。誠然,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大批農村勞動力走上進城務工之路,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已然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之一。“聚心先聚人、聚人強陣地”,到基層去,吸引更多年輕人、能干的人到農村去,把青春獻給鄉村振興,綻放人生最美的芳華,決定著鄉村的未來。
歌德曾說“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神圣的爽朗精神,總是同青年時代的創造力聯系在一起的”。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有希望則未來有希望。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富有朝氣、最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力量。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講究的是一個“實”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優秀年輕村干部迸發出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現代化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崛起,需要更多的鄉土人才來駕馭和參加管理。青年一代掌握知識、充滿朝氣、富有闖勁,號召更多的青年爭做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生力軍,對于優化基層人才隊伍的知識和年齡結構,加快消除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百利無一害,有利于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新農村才能煥發新氣象。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當然,要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少不了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的長效機制,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廣闊舞臺;得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服務基層發展為目標,以更好發揮更多青年作用為核心,堅持服務和培養人才相結合、市場主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務相結合,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讓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鄉村振興的價值追求。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振興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奏響了這個時代最為嘹亮的樂章,描繪出這個時代最為動人的畫卷。堅定信心、咬定目標、苦干實干、久久為功,培育“新農人”帶富新農村,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作者單位:北川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