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進一步要求:“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必須長抓不懈”,“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國家如此重視糧食安全,這是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保障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抉擇,是解決13億多人口基本生存需求、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保障,是應對國際競爭考驗、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需要。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十年來,畜牧業由小到大,由副業變為主業,已經肩負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畜產品是人們消費的重要食品,保障畜產品安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糧食安全?1996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的表述是:“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愛好時,才實現了糧食安全。”這一概念,既強調糧食數量供給要充足,又強調人們在經濟上能夠承受得起,還強調質量上要營養安全。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糧食的要求遠遠超越了滿足于“吃飽”的要求,“吃好”、“吃的營養”、“吃出健康”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的追求,人們的生活需要不僅僅是口糧,還需要肉、蛋、奶、蔬菜、水產品等,需要從動物身上獲取豐富的營養物質?!耙槐虖妷岩粋€民族”,由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人們每天食物中應包含魚蝦類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類25g~50g,吃相當于鮮奶300g的奶類及奶制品,才能達到平衡膳食的要求。2007年,由豬肉價格上漲引發的物價指數上漲,引起了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的廣泛關注;今年的三聚氰胺奶粉污染事件,震動了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從另一個層面也說明豬肉和奶類已成為黨和政府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也成為群眾消費的熱點。因此,保障畜產品安全理應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糧食安全重中之重。
畜牧業的持續高效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近年來,有一種說法,發展畜牧業導致了國家糧食緊張。我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偏頗。主要理由有三個:
第一,從畜產品替代糧食的作用來看,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2006年,我國的糧食從31822萬噸增加到49748萬噸,增加了56.3%,而主要畜產品肉蛋總產量則分別由1980年的1205萬噸和257萬噸,增長到2006年的8051萬噸和2945萬噸,分別翻了6.7倍和11.5倍,肉蛋產量都已經達到世界第一。如果僅僅依靠轉化糧食來實現這樣的成績,顯然是不可能的。畜牧業的發展主要靠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提高生物轉化效率。在畜產品等替代糧食的食物消費比重增加的情況下,我國城鄉居民口糧消費量大幅降低,有關資料顯示,1981年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分別為145千克和256千克,到2005年,城市居民口糧消費只有77千克,比1981年減少一半,農民的口糧消費也大大降低。從這個意義上講,畜牧業不僅不是糧食的掠奪者,反而是糧食最大的節約者。
第二,從畜禽生產所利用的資源來看,畜禽可利用飼料種類廣泛,除了消耗糧食外,還可大量消化秸稈、餅粕、糟糠等。據有關資料顯示,從1992年國家在農區實施秸稈養畜項目以來,全國建設了13個秸稈養畜示范區、380個示范縣。目前,牛羊肉在肉類總量中的比重已由項目前的8.6%上升到12.7%,奶類的總產量由項目前的524.3萬噸增加到806.9萬噸。據測算,我國草食家畜肉類的比重每提高5個百分點,可節約糧食大約1400萬噸,大約是0.44億畝耕地的糧食產量。從這種意義上講,畜牧業是資源的充分利用者,是糧食生產的最佳補充途徑。也印證了魯迅先生講的那句話:“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第三,從畜牧業帶動糧食增收的能力來看,一方面,畜禽糞污是優質的有機肥,可以通過直接培肥地力來增收。以羊糞為例,一只羊年可排糞750千克~1000千克,總含氮量8千克~9千克,相當于15千克~20千克硫酸銨,可施1畝~1.5畝地。有關試驗數據顯示,在糧田中不施用任何化肥的情況下,僅以羊糞肥田,可達到增產15%~20%的效果。毛澤東曾講過:“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化工廠”,說明畜禽糞便的確是優良的肥料。另一方面,實行飼草與糧田間作,可極大地提高糧田生產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等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實行糧草輪作,可使光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水利用率分別提高28%、33%和14%~29%,生物產量增加36%。如果全國18億畝耕地的30%實施糧草輪作、間作或套種,按每畝增產10%計算,可增加糧食產量172億千克;同時,收獲的大量優質牧草通過畜禽轉化,可增加畜產品19.4億千克,相當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年肉類產量。從這種意義上講,畜牧業應當被評為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的大功臣。
多種途徑促進畜牧業發展,努力保障糧食安全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證明,沒有畜牧業的現代化是不完整的農業現代化。因此說,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從我國自然經濟條件和現實基礎出發,我認為今后畜牧業發展應主要走四條途徑:
走科技強牧發展之路。目前,我國主要畜禽的生產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如生豬生產,發達國家的平均出欄率為140%~150%,增重耗料2.8∶1,中國平均出欄率為120%,增重耗料3.2~3.5∶1;蛋雞生產,發達國家每只平均年產蛋19千克,料蛋比為2.25∶1,中國蛋雞相應為:16千克~17千克,2.6~2.7∶1;奶牛生產,美國、加拿大平均產奶9000千克,中國奶牛年均產奶3516千克,通過培育優良品種、優化飼料配方等,以科技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的空間還很大。
走“非糧型”畜牧業發展之路。我國農區每年種植大量小麥、玉米、花生及豆類等農作物,農作物秸稈不僅產出量大,而且種類多,為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牛羊等草食家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飼料資源,每年約有6億噸農作物秸稈資源,目前僅有1/3用作飼料,生產青貯飼料1.2億噸,氨化秸稈5000萬噸,用于飼喂草食家畜1.1億噸,三項折算節約飼料糧6000萬噸,開發利用秸稈發展畜牧業的潛力巨大。另外,還有大量的酒糟、油料加工副產品、樹葉等可開發利用,發展“非糧型”畜牧業前景廣闊。同時,牛羊肉的消費已成為人們離不開的最佳營養品,消費量直線上升,為發展“非糧型”畜牧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走草地畜牧業發展之路。我國是世界上第二草地大國,有各類草地資源60億畝,草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可再生資源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最重要的陸地生態屏障,據有關估算,我國北方牧區約有3億畝土地適宜建立人工草地和飼料基地;而南方宜于近期開發利用的草地可能有1.8億畝。合理利用草地資源有利于保證肉類供應以保障糧食安全,可以提高牧民收入,有利于減輕高產農區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的壓力,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揚塵,發展草地畜牧業潛力很大。
走種草養畜發展之路。有兩種方式,一種充分利用土地的時間、空間資源,推行牧草與糧食作物輪作、間作、套種,發展多元種植結構,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生產更多的優質牧草來發展畜牧業。另一種是把一些因水熱、光照、土壤、環境等條件不佳,不適宜糧食種植的低產耕地,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耕地用于種草后發展畜牧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山西農經》2008年05期,有刪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