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巴中一網站論壇上出現一組幾名年老體弱的老農利用挖掘機升降來殺年豬的圖片,很快引起了網友關注和熱議。因該村青壯年都出門務工,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小體弱者,無大力士能將年豬掛起來宰殺,這家村民只得尋找來一臺挖掘機輔助。
一頭掛在挖掘機上的年豬,引發了無數網友感嘆,因為這頭年豬的背后反映出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部分農村地區的日益“空心化”,比如青壯年勞力的缺乏已經讓鄉村留守者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都變得日益艱難,甚至是難以為繼。然而這樣的現實,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持續下去,畢竟我們不能要求農村的青壯年為了過年殺一頭年豬或者是其他什么理由就放棄出門謀求更好的生活。
而在我看來,從這頭年豬身上所生發出的“鄉愁”,以鄉村為原點,對進城者與留守者其實具有著雙向意義。對農村留守者來說,這是“現實之愁”,當殺年豬的時候都找不到青壯勞力來幫忙,那么遇到其他的事情,也會面臨一樣的困境。之前媒體就報道過,很多農村地區村里有老人去世,結果連能為逝者抬棺材的年輕人都找不到。而對進城務工者,或者是考上大學離開農村進城工作的人來說,這是“思鄉之愁”,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說的“鄉愁”。因為這些連殺年豬都要發愁的鄉村留守者,可能就是我們的父輩,我們的親朋,他們目前所面臨的處境,不能不讓我們牽掛與擔憂。
但既然這種“年豬式鄉愁”是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必然,是短期內所無法改變的事實,那么我們總要找到解決的辦法才行。其一,我們可以考慮通過市場化手段來解決。雖然說絕大多數農村青壯勞動力都進城謀生了,但終究還是有人因為各種原因留了下來,這部分人不妨組織起來,以向其他人提供有償服務的方式來掙錢,同時也可以解決很多人的現實問題。就以殺年豬為例,可以組織專業的殺豬隊,幫助四里八鄉的村民們殺豬,雙方各取所取,實現雙贏。
其二,可以以移風易俗的方式來應對。一般來說,距離年關越近,回家過年的年輕人也就越多,那么我們不妨把殺年豬的時間適當延后,等年輕人回來以后再殺,這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雖然說習俗的一時改變可能讓人難以適應,比如很多地方對哪一天殺年豬,哪一天做豆腐,都有著沿襲數百年的傳統,但既然客觀形勢如此,我們也只能選擇變通與改良。
“年豬式鄉愁”只是目前農村所面臨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一個代表,既然它們客觀存在,我們總要想辦法去解決,就像新聞中所曝光的這些村民,以挖掘機輔助殺年豬,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種,盡管算是逼出來的選擇,但終究也是值得肯定的智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1-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