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來,“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熱詞,也是市民旅游的重要選項。鄉村旅游景點不斷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態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有200萬家農家樂,10萬個以上特色村鎮。每年“十一”和春節兩個旅游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選擇鄉村旅游的約占70%,每個黃金周形成超過1億人次規模的鄉村旅游市場。當年全國鄉村旅游的游客數量達12億人次,占全部游客數量的30%;鄉村旅游收入達3200億元,帶動了3300萬農民致富。可以說,鄉村旅游不僅是一種活動,而且成為一大高成長性產業。為促進這一新興產業,當下需要著力培育供給主體。
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從產業概念上說,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是:農民或投資商以農村、農業、農事資源為基礎,以農村獨特的鄉村風光、民俗為交易物,為游客提供觀賞鄉村田園風光、感受農業文化、體驗農家生活、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等休閑旅游服務。這里要區別傳統鄉村旅游與現代鄉村旅游。歐美國家傳統的鄉村旅游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我國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游歸類于探親旅游。雖然傳統的鄉村旅游增加了城鄉交流機會,但它主要在假日進行,沒能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現代鄉村旅游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現為: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明顯區別于回老家探親的傳統旅游者;旅游的時間不僅僅局限于假期;旅游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筑、文化等資源;對農村經濟的貢獻既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又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路徑。
從我國現代鄉村旅游發生歷程看,農民和農業自身的演變,為鄉村旅游發生提供了供給基礎。廣大農民從傳統自然經濟主體轉變為市場經濟主體,其商品意識和創造活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迸發。如果說農民群眾創造的“大包干”把自己從封閉的計劃體制中解放出來,逐步演變為現代市場主體,那么鄉村旅游正是他們又一次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創造。資料顯示,我國的“農家樂”即是由成都市郫縣農科村花卉苗木種植戶徐氏兄弟創建“徐家大院”而發端,如今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大都是由農民開發各種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整合農村相關資源而興起的。農民不再只是傳統意義的農業生產者,而且更多地具有現代市場經濟主體性質,他們以智慧與精明選擇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創造活動,也使自身從單一農業生產者嬗變為多業經營者。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同樣發生了巨變,正在從傳統的單一功能演變為多功能農業,從單一種植或養殖業演變為多種產業并舉,從唯一的第一產業演變為 “一+二+三的六次產業”。農業向多功能、多產業的嬗變,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基礎條件。概括而言,當今的農民和農業呈現出如下演變趨勢:一是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二是農民多業化,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游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并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三是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游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游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四是資源產品化,即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游產品,并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游、民俗風情旅游、農家樂旅游、村落鄉鎮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安徽鄉村旅游資源極其豐富,要把那些“沉睡的資源”轉化成為新興產業資源,必需著力培育農民經營主體,增加和提升鄉村旅游供給。一是因為鄉村旅游是極具文化審美含量的產業,其景點、產品的開發設計和建設規劃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為此需要相關專業機構提供培訓服務。二是鄉村旅游作為產業具有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律和經營基本模式,與農民傳統的農業經營有諸多不同,為此要幫助農民主體熟悉掌握現代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三是推廣鄉村旅游的產品、服務、設施標準化,扶助農戶建設經營“A級景點”。四是推廣“互聯網+鄉村旅游”,旅游專業網站應把鄉村旅游網絡營銷納入服務系統,為農戶開拓市場提供支持和服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日報2016-02-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