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城市家庭為了爭搶學區房而硝煙四起,鄉村娃的讀書之路,其實也免不了一番折騰。
“聽說俺班有5個女同學、10個男同學,下學期都準備轉學去縣城。”
離開學還有幾天,河南省安陽市滑縣Z村12歲的濤濤又開始纏著媽媽要求轉學。
一年多前,濤濤還在兩公里之外的鄰村中心小學就讀。當時水泥路還沒通,遇上陰雨天,鄉村土路泥濘難走,孩子放學回來身上全是泥巴,濤濤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由于“撤點并校”,Z村小學一開始只能招一到三年級學生。一年后,經過村委會的多方走動,學校被允許招生到五年級,媽媽興奮地對濤濤說:“回來上吧!”
回村上學前,濤濤得意地對同學說:“俺不在這里上了,你們這里沒有滑梯,我們村學校有滑梯。”雖然那些滑梯只是為Z村小學的附屬幼兒園設立的,高年級的學生不允許使用。
但沒過多久,濤濤便對Z村小學的老師失望了:“村里老師講得不好。”他開始眼饞那些去縣城上學的鄰居家孩子。
盡管濤濤媽媽覺得,如果不好好學習,到哪里上都不頂事,可她心里特別不得勁兒的是,半年后升六年級時,濤濤終歸要離開村子轉去別的小學就讀。
濤濤一家的經歷只是千千萬萬農村家庭的一個縮影,和城市家庭爭搶學區房一樣,如今鄉村娃讀書也免不了一番折騰。
送孩子到縣城就讀,不僅是為了更好的教育,更是為了證明家里有錢
畢業于河南師范大學的張淑兩年半前回到了故鄉一所農村中心小學任教。在她印象中,農村學校的大班額是持續多年的頑疾。但這個年輕教師沒想到,如今,她所在的學校竟因為生源流失實現了大班額的“消腫”。
張淑任教的小學招生范圍覆蓋周圍的五六個村莊,以往生源并不是大問題。然而,在她工作的這兩年半時間里,每次校長開會都要提醒老師們多想想辦法,保住本校生源。“一個年級的學生流失太多,就要合班。”張淑說。
校長的提醒和老師的家訪并沒有減緩生源流失的步伐。近幾年,這所小學一年級招生時有3個班,每班都有四五十人,可到了四五年級只剩下兩個班,到了六年級每個班只剩下30多個學生。
張淑認為,現如今很多農村地區的家長“看不起鄉村教師”,一廂情愿地把孩子送到縣城讀書已成為一股潮流。其實學生在讀到四年級前對老師并無明顯的“挑剔”意識,一般都是到了五六年級隨著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的增強,才會對老師有比較主觀的評斷。家長有意或無意的暗示,客觀上加劇了孩子與村校的“對抗”心理。
對村民而言,能把孩子送到縣城就讀,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是為了證明家里有錢。有村民坦言:“在路上遇見送孩子去城里上學的人,人家說話時腰板都直些。”
多數農民想要支撐起孩子進城讀書的“宏偉工程”,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掙更多的錢。望子成龍的期待與親情的取舍,成為擺在很多農村家庭面前的一道難題。
Z村50多歲的孫大娘,兒子兒媳常年在西安做水果生意,孫子打小就由老人拉扯大。去年,孫大娘的兒子托人給孩子在滑縣縣城找了一家全托班,周一到周五在縣城全托,周末再接回鄉下老家。他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二是孩子在縣城上全托班可以為將來在縣城讀小學提前預訂一張“門票”。
兒子自作主張的“一番好意”卻讓老人不樂意了,“孩子從小就見不著爸媽,這下身邊連爺爺奶奶也沒有了,咋不讓人心疼!”但孫大娘的抗議最終還是沒有改變兒子兒媳的決定。
“入城娃”的境遇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
據粗略統計,濤濤所在的村子至少有40個孩子在縣城上學。然而,“入城娃”的境遇并不如孩子想象的那么美好。
趙大娘的孫女從幼兒園起就在縣城上學,由于家不在縣城,只能住全托園,每兩周回家一次。但是提起孫女,趙大娘難掩無奈。“全托班100多個孩子,生活老師加上輔導老師,一共才五六個人,根本照顧不過來。”小孫女的被子不經常曬,頭上還長過虱子,衣服也洗得不干凈。趙大娘說:“孩子想哭都不敢哭,因為她一哭其他孩子就跟著哭。”
13歲的曉曉剛升入初中,回憶起自己在城里的小學生涯,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班上不斷有鄉下的學生轉來,也不斷有人轉走。
三年級時,曉曉的班里轉來了一名鄉下女孩冰冰。由于冰冰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班里幾個霸道的“孬妮兒”立刻瞄準了她,要把她發展成自己的“小兵”。
“她們把她拉過去,就是為了讓她干活,給她們辦事。”曉曉氣憤地說。
曉曉多次碰到“孬妮兒”們讓冰冰給她們買東西,不買就打。作業寫不完時,她們也會讓冰冰給她們寫。
曉曉說,“孬妮兒”們在班里橫行霸道慣了,有自己相對固定的“群”,每個年級都有“她們的人”。
她們之所以“嗆”冰冰,多是摸清了冰冰的“來路”:在縣城沒什么親戚,離家較遠的鄉下插班生。因為冰冰的家位于離縣城最遠的鄉鎮,她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就算家里有大人來了,也是她年邁的爺爺奶奶,老人到了學校也很難跟老師溝通孫女在學校的事。
事實上由于冰冰并不服管,沒少被人欺負被人打,原本學習還不錯的冰冰,不但變得更加沉默了,成績也很快一落千丈。
張淑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些年,在學生大量流失到縣城的同時,她所在的中心校每年也會接收一部分因為適應不了新環境,被家長接回鄉下就讀的孩子。“家長強迫學生轉學時,連招呼都不跟老師打。到縣城讀了一段時間覺得不合適,想轉回來時又跟老師說各種好話。”
有的家長想象著孩子到城里讀書后成績會突飛猛進,但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下降了。“家長們總覺得為孩子找個條件好的學校就讀理所當然,卻忽略了孩子在轉學過程中承受的種種心理壓力和不適。”張淑說。
享受縣城教育資源背后的擔驚受怕
曉曉慶幸自己從一開始就在縣城讀書,不存在插班生的苦惱,也沒有被人欺負。她現在擔心的是她剛轉到縣城讀幼兒園的弟弟。聽老師說,城里學校苦于鄉下學生越來越多,縣城學校對外地生入學也卡得越來越緊了。
2015年9月20日剛剛開學,曉曉的爸爸就收到一條手機短信:因消防和食品衛生安全不達標,縣教體局要求停辦和取消午(全)托,該縣凡是午托的學生,從即日起,全部被清理、停課,必須回到原籍或者到能寄宿的學校就讀。
對于剛剛送孩子就讀縣城幼兒園的曉曉父母來說,停辦午(全)托班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由于兒子入學的幼兒園不能寄宿,孩子平時在縣城的食宿全都靠全托班阿姨照料,家長兩個星期才需要接孩子回鄉下一次。而且全托班的老師還承諾,等孩子讀完幼兒園,他們能幫忙搞定入讀縣城小學的事。
和曉曉的父母一樣,第二天不少家長在送孩子去午(全)托班時,都被拒之門外。一些縣城的小學也貼出告示:為了不耽誤學生新學期的學業,請家長在暑假期間妥善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1.轉回戶籍所在地就讀;2.在親友家寄宿;3.自己租房照顧孩子。
農村家長的情緒傷疤一下子被揭開。有村民懷疑:縣里是以整治午(全)托班為理由,阻斷鄉下學生到縣城的求學路,從而實現縣城有限的教學資源不受侵占的目的。
2015年9月21日,縣教體局相關領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清理整頓午(全)托班,但不會取締,等整頓結束后,學生還可以午托,整頓期限約一學期。
在眾多農村家長的抗議聲中,縣城午(全)托班的整頓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又恢復運營招生了。
午托班整頓風波過后,曉曉的爸媽又開始為弟弟明年入讀縣城小學想對策了。
據了解,現在縣城的外來人員子女要入讀公辦小學,需要出具房產證、工商營業執照,或是勞動局出具的在當地打工證明中的一種。由于在縣城打工工資低,多數在外打工和在家務農的家長選擇復印親友的房產證為孩子辦理入學手續。為了堵住這一漏洞,有的縣城學校要求家長在出具房產證復印件的同時,提供近幾個月的水電費繳費清單,以及戶主與孩子的合影等證明材料。
“明年我們打算跟同村另外一個孩子的家長共用一個房產證,如果這樣還不行,我們會繼續想別的辦法。”曉曉的爸媽認定,女兒就是因為在縣城念小學,所以考上了城關一所還不錯的初中,兒子萬萬不能在鄉下讀書。
(文中所涉人名均為化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青報·中青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