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黑鄉村,似乎成了一種規律。您看吧,什么上海姑娘逃離江西,什么城里媳婦回鄉吃飯掀桌子,什么東北村莊農婦組團約炮……雖然這些新聞都被證實是假的,但其傳播面非常廣,引爆了輿論場,觸發了大討論。
看到網絡空間被這些假、惡、丑整得烏煙瘴氣,國家網信辦看不下去了,今日就系列虛假信息作出回應:將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在此我們要看到,炮制假新聞是個體道德的問題,但黑農村行為的背后,隱含著一個城鄉心理背離的時代命題,這是諸多黑鄉記能獲得廣泛關注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我們譴責完假新聞作者之后應該深思的。
偶滴老嘎
往上數三代,誰不是農民?再不濟也是農民的兒孫。進城,大規模進城是改革開放之后。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過著雙重身份的生活,一年下來,11個月里是Shirley,在春節那個月變成二丫。
如果這位Shirley在春節前遇到了一些堵心的事兒,心里很不爽,比如因為要去老公家過年,又比如領導布置作業,寫篇回鄉記,但自己又不想回老家。那好,對前者來說,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一個子虛烏有的“上海姑娘”上,貶低映照著老公老家的山村,得嘞,一篇上海姑娘因為農村苦而逃離的事件,就發生了。
對后者來說,把幾年乃至十幾年來聽說的家鄉事兒,編排成一些香艷的、聳人聽聞的情節,描述出“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交稿完成任務之余,得稿費,賺眼球,可謂一舉雙收。
讀者呢也愿意看這樣的東西,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塊壘,或者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或者懷念一種虛幻的山水田園生活。
不錯,農村的確有問題,而且不少問題還很嚴重。但媒體人不深入研究,用想象代替調研,以情緒代替事實,引導上就跑偏了。
《人民日報》今天發表評論說得好:有人愛家鄉愛到看不見缺點,有人期待高至恨鐵不成鋼。這些情感,無論怎么表達,底線應是不背離事實。家不是停留在印象中的家,也不是存在于道聽途說當中的家。要了解家鄉,除了“聽見”,還要“看見”。鄉村是頹廢、裹足不前,還是進步、蒸蒸日上,只有撲下身子去了解、調研才知道。鄉村不應落寞于我們的想象中,它應奮進于我們理性的建言和建設中。
三個中國
那么,我們的農村到底什么樣?城鄉差距有多大?
很多國外專家和游客,對中國會產生三種情況的觀感。第一種是認為中國擁有現代化的城市、豪華的賓館、完善的基礎設施、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個發達國家,舊金山、洛杉磯、東京、倫敦、巴黎也不過如此。
第二種情況是看了很多省份,見過縣城之后,在他們眼里,中國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
第三種情況是在中國工作時間較長,去過許多貧困農村,在鄉鎮、村莊體驗一段時間的外國人,他們認識到,中國是一個還很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評價差異?因為中國城鄉間的差距就是這么大。
在工業化階段,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一定不平衡,這是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共同存在的現象。
按照經濟理論,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差距總是先逐步擴大,然后縮小的。但如果任由這種差距拉大,就不可避免地帶來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的矛盾。美國經歷了70年的努力,工農收入才趨向平衡。
中國城鄉發展失衡的表現是多方面的。
比如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一個先縮小后擴大、再縮小再擴大的過程。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貨幣因素,如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福利考慮在內,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更高。
比如消費差距。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高,生活資料的質量低,“康帥傅”“大個核桃”橫行。從總體上看,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只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整整落后10年。
社會心理、文化心理方面的問題,根源必然是經濟問題。對農村的漠視,正源于城鄉差距。
你從哪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不再熟悉農村了。不辨菽麥自不必言,四時更替只剩穿衣上的意義,雖然這是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咱們中國人講究一個尋根,沒有根就覺得渾身不自在。
所以,雖然故鄉山村已然回不去了,但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愫在哪兒。這可能就是北京大學門口保安所問的三個究極哲學問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被邊緣化,經濟層面上顯而易見——不然大家也不會就城里姑娘嫁不嫁農村男而爭得面紅耳赤,更可怕的是文化心理層面上的邊緣化。
農民幾乎沒有話語權,農村的故事是由坐在寫字樓里的碼字工人攢的,農民的形象是城里的知識分子塑造的。沒有調研,也不需要調研,只需要摸準社會情緒就可以了,人物啦、故事啦、細節啦,都可以通過想象填空。
如果以這種遠離的視角去俯視農村,就會有選擇性地呈現農村形象,如果以謀求吸引眼球的目的去描述農村,抹黑農村形象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更別說背后可能還充斥著對政府的怨懟之意。
郭達和侯耀華演過一個小品,生動地詮釋了這種惡意的闡釋。郭達演一個村長,侯耀華演一個導演。侯耀華去郭達的村子拍電影,請郭達扮演一個角色,讓他騎一頭瘸腿驢,穿著過去漢奸的衣服,說這樣的臺詞:“老丈人啊,丈人爸,你把我媳婦養活大,可是你賭博不爭氣,把她逼死在大橋下。”
小品中,郭達的反抗是不合作,怒而離去。現實中,農村被黑,農民只會收獲廉價的鍵盤同情。
誠意正心
農村沒你想象得那么差,也沒有他們宣傳的那么好。那是你的故鄉,常回家看看,你的信心就是家鄉的未來。
對于農村來說,各種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收入不平等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結果,而以起點和過程不公平為標志的機會不平等,卻折射出中國50多年來公共政策選擇上的偏差。
從2006年開始,國家打算用30—50年,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會在一年兩年內能在這個問題上取得根本的成效,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發展必須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換句話說,解決這個問題,得有過程意識。
當然,幾十年后才能拔根的問題,并不意味著今天就無可作為。尤其是在城鄉心理疏離的大背景下,怎么辦,其實是每個人每年春節都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在面對家鄉的問題上,如果一味詆毀,百般抵觸,無異蹈入虛無;破了不立,倒了不扶,又等同自我流放,所以還是得誠意正心,做出積極響應,為返鄉注入新的內涵。
島叔一向認為,我們去外地旅游,還會被當地人的淳樸和善良打動,那家鄉的人難道不具備這種品質?不走近他們,不會發現他們的有趣,不走近他們,是不會了解他們的。這家走走,那家串串,聽聽家長里短,看看故鄉風情,一年一次的歸故鄉,完全可以看作異域風情游。
總之,自我封閉,抵觸交流,當然越返鄉越沒勁。那是個人出了問題,不是家鄉出了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俠客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