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必被捉。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鎮電排站工作人員(鎮政府聘用人員)、鄧坂村原黨支部書記程鵬等人就屬于這種,十年前,他“帶領”六名村干部套取糧補資金,前不久,他們被縣紀檢監察機關依紀依法查處。(新華網 9月20日)
糧食補貼是國家對種田農戶進行一項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其作用在于有利于農民提高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商品率;穩定農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提高糧食單產。然而,現實中一些黨員干部卻把糧食補貼變成“唐僧肉”。誠然,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騙取者終歸逃不掉法律制裁,可“糧補”被騙,不僅影響到一個地區農民和糧食種植業的熱情,寒了百姓的心,更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斬斷伸向惠農補貼“黑手”正當其時。
說到惠農領域的違規案例,什么糧食補貼、扶貧補貼、殘疾補貼等,被虛報冒領、截留挪用、違規抵扣、超出政策規定范圍發放、騙取補貼資金并非個例。其中更是不乏財政供養人員、村組干部。按理,依照糧食補貼程序而論,由財政所駐村管鄉員會同村委會干部上門逐戶調查;將登記完成的調查張榜公示七天,接受農戶監督;將公示無異議的糧食種植面積核算匯總;將各農戶補貼面積錄入“一折通”,同時將補貼面積上報財政局等。層層把關,密不透風,不應該有閃失。但緣何會存在問題?
筆者以為,其癥結還是出在對補貼對象審核“最后一公里”的末端執行程序上出了問題,“審”而未“核”,讓“微小權力”脫韁所致。當然,也暴露出監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
本來,“審核”就意味著對“糧食補貼”的面積、資金發放數額進行審查核定,也就是要檢查、分析、核對有關情況。單從制度層面來看,惠農補貼都有一套嚴密的審核和審批程序。就以文中的六人為例“因擔心用個人的名義申報面積過大被人發現,六人再次商量,決定將虛報的種植面積分散到親戚名下申報。”問題已然產生,這就不排除擔著審核職責的地方政府流于形式,兩葉掩目,對上報的數據一審而過,未能認真核查受補對象和數量,也才有了本案中十年前的“沉疴”“舊賬”。
說一千道一萬,落實是關鍵。斬斷伸向惠農補貼“黑手”,杜絕此類事情再發生,為惠民資金加上一把“安全鎖”,既要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和程序,審計監督做到事前監督,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還要完善撥款、記賬以及內部稽核控制制度,提升報賬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確保資金能安全、高效地發揮作用;更要加大違規的懲處力度。當,監督、管理,完善“全鏈條”式的監管機制,或許就能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作者單位:北川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