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遠方的田野在表達著我們對當下生活狀態的一種期待。生活在都市中的我們,早已對千篇一律的鋼鐵水泥冷若冰霜,現在也對滿是花海田野的鄉村頓失疲倦,人們不禁感嘆:這世上那么多美麗的地方,已經變得發達而又千篇一律,但真正適合生活的只剩遠方的田野。
近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得到了長足發展,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明確要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更是讓真個行業和這草長鶯飛的季節一樣躁動起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遍地開花,目前全國共有 8.5萬個村莊開展鄉村旅游,全國鄉村旅游經營戶超過 170萬家,但過熱的背后卻是在炒冷飯。鄉村旅游的許多項目都是由生產性項目改造為觀光農園,項目功能單一,缺乏創新與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較少,對本地的民俗、文化內涵開發不充分,缺乏農村生活體驗性和舒適性。萬畝花海、果蔬采摘、農家樂……這些爛大街的項目現在依然趨之若鶩,鄉村旅游儼然被開發成游覽的好去處,而非我們想要生活的地方,建設一個鄉村就讓它與眾不同。
幸運的是,我曾在義烏碰到過這樣一個小山村——何斯路。它的美不在于我想去看,而在于我想住下來。
1.環境的與眾不同——尋找鄉村的生態原真性
因為它在遠方,因為它有山的存在和水的隔斷,鄉村與田野才這么美和那么神秘,這也使得與那些身處世故的鄉村最大區別的旅游資源優勢。不要人為地打破它的存在性,因為它不僅是一種天然的資源,也是支撐當地人正常生存的自然環境。
在何斯路你看不到一幢幢高樓大廈、一條條水泥大道、一片片綠化帶,有的卻是潺潺流動的山間清泉,怡然自得的魚池,相映成趣的新舊民宅,茂盛的千年古樹,村口古樸的水車涼亭,村中片片的紅花綠草,波光粼粼的志成湖。在這里你看不到被過度商業化的生態氣息,有的只是鄉村休閑與恬靜。
因此,對一個鄉村,尤其是尚待開發的鄉村來說,在對他們重建或開發之前,要評估它開發的可能性,以避免由于不適開發而導致開發后的一系列水質、空氣等的環境污染,注意保存本地自然生態的原真性。
2.村民的與眾不同——尋找鄉村獨特的生命力
一個村莊是有靈性的,它的靈性來源于它的村民。一直以來,鄉村旅游的開發都成功的避開了對人的開發,準確的說是對村民的開發。村民不僅是鄉村旅游建設主體,更是鄉村旅游的開發的一種可利用的開發資源。
(1)村民是鄉村旅游的建設主體
鄉村旅游假如不能首先給鄉村和村民帶來更多的生機和發展機會,而僅僅是成為一個讓資本獲利頗豐的項目,如此鄉村旅游,其實背離了其最基本的原點。鄉村旅游的生命力,正在于鄉村的原生態與習俗,離開了村民的支持與認同,鄉村旅游注定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村和村民理應是鄉村旅游的獲益者,任何將鄉村居民排斥在外,無視村民利益的鄉村旅游,遭遇重重阻力,也就并不意外了。因此承認村民在鄉村旅游的主體地位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好利益分配的問題。在這方面何斯路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為我們提供了有益思考。
為讓村民參與何斯路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2011年何斯路組建了義烏市草根休閑農業專業合作社,每個村民可享受“不花一分錢、免費享有2000股”的權益,以原始股方式入股合作社,實現了全民入股。通過這種模式,村集體和村民手中的水域、林園、土地、古林木、古民居等生態資源有效盤活,挖掘和提升了經濟價值,年終還可按實際收益進行分紅,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東”的格局。而且在何斯路各個旅游環節村民都承擔著不同的崗位,如薰衣草園售票,園區服務,薰衣草的種植,村莊的保潔與管理,酒店的服務等崗位,不僅給村民帶來了收益,而且最大限度的節約了運營成本。
(2)村民也是風景
一直以來,對于鄉村旅游的開發的項目大多停留在靜態景觀的設計上,忽視了村民也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從鄉村消費需要上看,城市居民的鄉村之旅除了去呼吸新鮮空氣,感受田野之景,更多是想體會參與到村民的生活、生產中去,感受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作生產,感受村民“劈柴,喂豬,種菜”的生活氣息,希望更多的是與村民的交流,感受“鄉土人味”,這也是區別各種自然景區的根本特征。
當走進何斯路,你會驚訝,帶你游覽的不是說著標準普通話的、身材高挑的導游,而是年過半百,頭發微白的村民操著當地口音動容地介紹著何斯路滄桑變遷的歷史;你會驚訝,維持并運作這這個小山村不是職業化的經理人,而是整個村莊的村民;你會驚訝,何氏家釀曲酒文化不是靠工廠化的運作,而是一家一戶自釀產生,而且為了保持酒的神秘感,只能到何斯路村才能體驗到村民的釀酒工藝,品嘗到這酒的神秘。
3.鄉約民俗的與眾不同——尋找鄉村失落的靈魂
中國人根在鄉村,骨子里的桃花源情結自古有之。伴隨著鄉村的消失,人們對地方及其文化的認同與渴求愈加強烈。當城市生活標準化普及化之后,留住鄉愁、回歸田園成為中國人的共同追求,正所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但人們也許都有這樣的感覺,近些年世風日下,原本鄉村那純樸、善良、厚道的民風、人情,寬松的環境,已不再獨有。一個靈魂已丟的鄉村,也就沒有了生氣,鄉村旅游之路也必將坎坷。
在何斯路沒有奇觀異石,也沒有多少壯觀的森林景觀,唯一有的就是好的歷史和特色文化內涵,何斯路村民將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拾起來,做知書達理的人、懂得道理的人,讓每個何斯路的孩子身上都透發著何斯路的特色,做到“真善美”。
(1)文化墻
走進何斯路村,猶如走進一條歷史文化長廊。何斯路村整合本村歷史遺跡及何氏文化優秀資源,先后修繕了明代古民宅、中國汽車制造第一人何乃民故居、何家祠堂和新四軍舊址、燕子坳舊村等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積極推進墻體文化建設,在墻體上繪制本村歷史名人事跡和哲理性標語,給村民和外來游客提供了一個積極向上的鄉俗文化學習平臺,在休閑觀光中回味歷史、體味文化。
(2)功德銀行
2008年何斯路村建立“功德銀行”, 它為每位村民建立一個賬戶,只要是做好事都記錄下來,到了年底集體展示,至今已經記錄了村民所做的近1600件好事。在“功德銀行”冊子里,記載著村里161名戶主的姓名,每個名字對應一個賬號。每頁的頁眉上記錄著戶主的姓名、職業、出生年月、家庭賬號和聯系電話,頁面上則記錄著每個家庭成員做過的好事:幫助困難戶、為盲人引路、義務清掃垃圾、義務服務村集體活動等,不拘大小,一一在冊。如今,何斯路村助人為樂蔚然成風,全村95%以上的人做過好事。村民表示,“功德銀行”建立后,家庭鄰里和睦了,做好事的人多了,整個村子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很多做好事的人不愿留名,冊子上記錄的好人好事大概只占實際數量的1/6。”
鄉村旅游已成為改變鄉村沒落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有250多萬個自然村,有2500多個傳統古村落,并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宜發展鄉村旅游,即便是開發,開發者必須要明白鄉村旅游的目的不只是“吃+看+買”的視覺感受滿足,更是融入當地生活的“半鄉半城” 體驗,簡單而言鄉村旅游不應只是游覽的好去處,更是我們想要生活的地方;因此鄉村旅游不是簡單粗暴的進行市場行為的開發,而是要結合鄉村自有特性對鄉村價值進行的開發,鄉村旅游的開發不是運動式標準化規范化的鄉村環境營造,而應是個性化創新的鄉村業態升級。
(作者系湖北中綠有機農業研究院農業咨詢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綠有機農業研究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