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到底能創造多少價值?我還真沒有認真想過,也沒有找到類似的資料。
談這個問題,首先要把農民與市民放在相同的公民角度、放在同等享受國民待遇的基礎上,這個問題就清楚了。農業效益低下,農民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群體——這些是我們今天城市“文明人”對農民的定義。全社會似乎也都這么認定——農民是愚昧與落后的代名詞,真的是這樣嗎?
全世界五大文明,另四大文明都消失了,中國(農耕)文明卻沒有消失,且世世代代在滋養著大地。大國小農,田人合一,中國成為了全世界最可持續發展的唯一的國家。今天發達國家開始意識到土地在使用的狀態下只有?800-1200年的壽命,如果用城市工業概念來養土,成本極高,就像用工業模式種農副產品,增加土地有機質,成本更高。而農民以養豬、養狗、種樹、種糧、敬天護神的生產方式,自然而然,卻讓農耕文明足足走了9000年。
一戶農家的全部家當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中國鄉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約6口人,包括兩個孩子、兩個老人、夫婦兩人,約有3.6畝地。另有宅基地(含菜地)約0.5畝(含田邊地頭),村莊公共面積(路廟亭等)每戶公攤約1.3畝。約5.4畝地,這就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全部。(以上統計數據來自山東微山湖地區)
一個農民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城市人。一個農民生產的社會效益與綜合經濟效益有多少,對社會(城市)的貢獻是多少,我從來沒有認真想過。農民有貢獻嗎?農民的價值在哪兒?
農民不僅要養城市人,還要能養活自己。農民有多少?約9億農民啊。中國占全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20%的世界人口,這也是世界奇跡了。更奇跡的是,今天農民種糧食養活13億人,卻養不起自己。
農民收支
目前每畝土地維護成本約700元(以常規模式計算),而上下兩季每畝共收入約720元,5.4畝土地(實際使用面積)收入就是3888元。一年下來,每戶要投入3780元,最后盈利108元。現在專家與教授給農民都是這樣算的,是以城市人的生活與生產關系來計算的。這種計算方法誤導了很多人,誤導了農民,也誤導了中央的政策制定。
其實農民的賬不能這樣算。農民與市民的工作與生產完全不一樣,農民工作與生活不分,農民沒有規定的工作時間,農民生產的產品是以自己用為主,農民是沒有退休的,農民的生產也沒有童工與退休之分。他們沒有工資、沒有獎金、沒有福利等。所以,農民收入與支出就一定不能用城市的統計方法來計算。
每一畝地投入成本(兩季)約900元(以常規模式在計算),一戶農民以3.6畝地計算(實際使用約3.6畝),約投入3240元成本。
而兩季每畝收入約1800元,3.6畝就收入6480元。一年下來,一戶農民的全年收入是6480元。這個6480元與城市的6480元有本質的區別,按城鄉生活與生產的不同綜合經濟比差,農民的實際收入應該是6480元×2.16(非城鄉差距)=13996元。
農民在種田之余的綜合經濟比差,就是可以做點副業,打點小工,照顧老人與小孩,趕個集,紅白事,幫個忙,撿個柴等等。這些在鄉村其實都是生產的一部分,這才是一個農民真實的收支。
如果我們按今天城市人的計算方法,也就是說,一個農民每年320元,一年12個月,每個月只有26元的收入,每一天只有0.86元。
無論我們怎么算,按國際絕對貧苦人群的標準,每人每天都低于一美元(現價6.67元)。
我們有多少絕對貧苦人群?
這種計算就錯了。
如果真是如此,請問今天中國農民家家都建房、娶媳婦、婚喪嫁娶、買拖拉機、買小汽車等等,這有可能嗎?
這些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農民除硬性的投入,如肥料、請工、機器租用、買種子等等,余下的都應該計算在生活與生產的工作中,應該要把他們進城打工的收入也一起計算才是合理的。古時“晴耕雨讀”,現在農民忙時種田、閑時打工,自古有之。現在一戶農民打工年平均純收入在22000元,再加上6480元的種田收入,全年收入應該是28480元。他們的工作包括綜合經濟比差,其中包括種菜、養殖、種樹、育兒敬孝、親戚之間互助等等,所以3.6畝地的成本應該包括以上的工作在內。一個農民從18歲進城到38歲,20年打工收入約在569600元。
一戶農民每月生活費為1500元,一年支出為18000元,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一年基本可以存10480元。這種比例在一個村中,約占78%。富裕的人家可以存約36000元,貧窮的人家,在12000元左右,這種人家的生活就非常難過。五保戶一年的收入約在7600元,國家民政給他們每個人600元生活費(家庭養老沒有統計在內),這樣他們平時有一些零用錢。
農民對城市的貢獻
一個農民,一家約6個人,平均每個農民生產的糧食和菜大約能養活5個人,一家6個人就可以養30個城市人。一個村約2500人,可以養活12500人。目前有9億農民,養活了3.75億城市人和9億農民,一共是12.75億中國人。這就是城鄉關系,也是農民與中國的關系。
一個人,一生要吃多少糧食?如果按75歲計算,人一生有27375天,每天吃0.5公斤糧食,一生就要吃13噸糧食。這種統計應該含食品、酒、糕點、豬肉和牛奶之類。按一個人吃13噸、一個農民養活5個人計算,也就是一個農民一生可以耕作65噸糧食。這就是農民的工作,就是農民的貢獻。
養老是一個社會的重要責任,也是政府要承擔的一項社會福利。城市3.75億人可以享受,而在2005年以前,9億農民的社會福利是由農民自己承擔的,這應該是農民對政府的又一大貢獻。
全世界把人性與共性結合得最完美的就是中國鄉村,每個家庭頤養天年、四代同堂的形式讓鄉村老人善始善終,中國農村是人類文明中老人最幸福的地方。在城市,一個老人約60歲退休,進入國家福利養老,與社會脫離關系,進入“閑”的生活。按照中國目前人口平均壽命73歲計算,就是說一個老人要在社會上“閑”18年,每個月平均領取62元,國家共要負擔13392元福利贍養費。一個農民家就算兩個老人就是26784元,而這部分費用實際上是由農民自己承擔,這也應該算是對國家的貢獻。(此數據統計以2005年為標準)
根據西方學者統計:一個農民一生大約要種21棵樹,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的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的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的價值為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的價值為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的價值為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一個農民一生能種21棵樹,而現一戶農民約種了18棵樹,這些樹從種到成林成材約20年。如果以50年計算,價值又是多少?
現在我們知道,中國城市環境問題的根源是因為農村環境的破壞。城市的環境與幸福指數是由農村與農民決定的。村莊因為有林木,一個村就是一個水庫;因為有多樣性的樹,就會引來很多鳥;因為有不同樹的落葉與鳥的糞便,就確保了土地下面30公分的微生物與生命物。這些微生物與生命物通過下雨而流到河流之中,養活了水中生命,哺育了所有益蟲類,又因為有了它們,病蟲害才會越來越少,人的生活環境與生命質量也越來越好。只有鄉村的環境得到保護,城市的發展才有空間。這就是一棵樹的價值,也是一個農民的貢獻。
以一個城市小區規模計算,政府要提供市政、交通、公安、消防、學校、水電、物業服務等,每個市民城市綜合建設與服務費約32000元。對農民來說,一個農民一年的國家綜合建設與服務費是3000元。一個人以75年來計算,我們就知道每個農民一生為國家節約225000元。
天地有良心
西方城市從建立到消亡,一般要300-500年。城市是否消亡取決于農民的土地,土地只要能長出莊稼,城市就可以延續。全世界只有中國的城市壽命最長,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農民會養土,養土的重要特點就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模式?!案F不丟書,富不丟豬”,中國文字中“家”就是上面一個“家”、下面一頭“豬”,說的就是自古農民會養土地。這里的“養”也僅僅是保護,農民是以像養育孩子一樣精耕細作的形式,在長達9000年的歷史中供養中國城市人,我們真的很難再用錢來衡量。
今天在中國農村,小的與老的留在農村,而最有生產能力的貢獻給城市,同時又從城市取得勞務費回到鄉村,但他們享受不到與市民一樣的福利、公共服務、稅收利益,這是多么的不公平,這又是多大的貢獻啊。
今天的中國快速發展,是以犧牲農民土地換取的——土地財政、房地產經濟促進了中國的發展。今天城市的文明,是城市人把污染垃圾倒到農民的土地上而換取的衛生城市與文明城市的稱號。這種強盜的文明形式,讓農民更加貧困,這個用犧牲家園換取城市的文明與衛生城市稱號的過程,農民又作出了大的貢獻啊。
在城市奔向現代化、走向西方式的文明之際,中國忽然發現這條路越走越艱難——生態破壞、文化斷裂、傳統流失、垃圾圍城、食品安全、交通堵塞、道德敗壞、貧富懸殊等等。人們忽然發現農民在守望鄉愁與青山碧水,農民在傳承東方文明之根,農民在保持著一個民族的文明基因。于是乎,中國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又再次找到了奔向現代化的希望。
不能忘記農民,不要輕視農民,不要忘卻我們的衣食父母,更不應該忘掉中國文明的守護神——農民。中國農民,以大國小農最簡單的方法、最樸實的形式,在守護土地,保護鄉愁,保護鄉村,保護神靈,呵護最古老的東方文明。
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農民,這就是中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農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