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住在鎮上的一處拆遷安置房小區,10多年前,居民從所在村落搬到了鎮上。禮尚往來,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搬遷后,村民家里辦大事,相互宴請的風俗仍延續下來。
不過,對于“出份子”,我們這兒的鄉民有這樣“不約而同”的約定——相互宴請不收禮金。為什么不收禮金呢?這倒不是我們村里的人小氣。如果相互贈送禮金,著實是一筆不小的人情負擔。更為關鍵的是,每次宴請,給多少禮金才合適,也讓許多村民很糾結。比如,村民阿才家10多年前辦喜酒,阿梅送了100元禮金。10多年后,阿梅家辦喜酒,阿才家送多少才合適呢?送多了,對阿梅家是負擔;送少了,會讓別人覺得小氣。
而我們村里,相互宴請“不出份子”,大大化解了很多村民的窘境。張三家辦酒請李四,李四家辦酒請張三,相互之間都不收“份子”。這樣的好處是,一是延續了村民之間正常往來的傳統,二是當事人沒有心理負擔,更不會相互攀比。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中國青年報 2016-5-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