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干部下村扶貧,叫住一老農,問他有啥困難要反映,老農嘲諷道:“天天見你們問,困難反映了好幾次,老是講下回解決,下回來了還是講下回……”該干部無言以對。(來源:人民網2016年12月25日)
如今在鎮政府、村委會里,一些干部把“下回解決”作為了口頭禪;在村民看來,這些好聽的“官話”, 只不過是在敷衍百姓、應付百姓而已,沒有實實在在付諸行動,對此政府應該引起高度重視;試問,長此以往,靠干部嘴巴說“官話”、說一些敷衍、搪塞群眾的話如何能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
要破除干部“下回解決”敷衍百姓的“官話”的問題,首先要整頓從說“官話”的干部做起,瀝青源頭,下力氣整治這種不良風氣,才能起到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質性意義:
一是縮短說“官話”干部與群眾之間存在的距離: 說“官話”干部是因為心里還沒有裝著群眾,沒有對群眾付出真心,對群眾存在的實際困難和需求還存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建議干部深入到困難戶家里去拉家常、在田間地頭聽取群眾的呼聲,針對困難群眾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按照其特性與共性制定實實在在的計劃、拿出切實可行的有力措施來解決現有問題;用實際行動破除“下回解決”的“官話”“官腔”問題。
二是排解說“官話”的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工作中,發現靠嘴巴說“官話”、說一些敷衍、搪塞群眾的話的干部,通常表現在為人民群眾的服務能力、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因此加強干部的業務學習和各項政策的培訓已經迫在眉前。國家要求干部每年的學習時間不少于12天,干部通過學習考核后上崗,可以避免干部用嘴巴來說“官話”打“官腔”敷衍、搪塞群眾的事情發生;如果通過業務學習和政策培訓考核不過關的干部,只能采取“不換思想就換人”辦法,讓能者上、庸者下,把真正有能力的干部下派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的為人民群眾服務,帶領群眾發家致富,讓群眾滿意就是好干部。
脫貧攻堅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為了在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我們的干部是代表政府,作為人民群眾的公仆,下村去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就是要為百姓解決自己不能夠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只有通過發揮政府職能,破解干部“下回解決”敷衍百姓的“官話”;讓干部和群眾齊心協力,共同打好脫貧攻堅戰,為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摘掉窮帽,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四川自貢衛計黨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