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貫徹黨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整治基層不正之風,鞏固良好政治生態不僅關系著黨的前途命運,而且關系著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關系著是否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7年1月6日,王岐山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中講到:“2016年,全國共處分鄉科及以下干部39.4萬人,增長24%,其中處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7.4萬人,增長12%”。巨貪猛虎固然是反腐的重中之重,然而基層小官是脫貧攻堅戰的一線戰場的主力軍,與百姓的“近距離”更是不能忽視。
相對于“遠在天邊”的“老虎”,群眾對“近在眼前”嗡嗡亂飛的“蠅貪”感受更為真切。從“廣東茂名市原副市長楊光亮案”到“溫州村官集體貪污第一大案”就是很好的例證。在精準扶貧脫貧、集體“三資”管理、土地征收流轉和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等領域中的違紀問題,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則必然損害黨的執政基礎。
長堤潰蟻穴,君子慎其微。筆者認為,基層“小官大貪”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觀念。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辦事都喜歡“托關系”,用土特產、香煙等“找熟人”亂用公共權力,由于這些也不屬于什么貴重物品,久而久之,群眾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二是監督。基層是權力的“神經末梢”,天高皇帝遠,容易成為管黨治黨的盲區、死角,導致基層官員產生僥幸心理,善用公職權力侵害群眾利益、啃食政府形象;三是問責。有權就有責,權責要對等,部分基層官員在開會講到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私下卻向群眾“吃拿要”,形成言行不一的政治作風,而相關問責制度還不夠完善,讓當地的政治生態收到了污染。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整治基層“小官大貪”的不正之風,需要鐵的紀律。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從出臺八項規定,堅持不懈反“四風”到提出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不斷提高黨的紀律意識,已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一條鮮明主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只有牢固樹立底線、堅決維護老百姓切身利益,把“小官大貪”扼殺在搖籃里、鞏固來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態,才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