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農禾論壇·土地流轉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中國社科院召開,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農禾之家咨詢服務中心主辦,北京永青農村發展基金會資助。來自政府部門、涉農智庫、高校、研究院、農民合作組織、農業企業、涉農咨詢機構、NGO組織、媒體等60多家單位共計100余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論壇根據我國各地土地流轉實施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際情況,分“政策解讀”、“案例分享”和“研究報告”三個部分,政策解讀環節中,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從松江模式、崇州模式和塘約模式的深度解讀中,分析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與改革。
劉守英認為,農村經營制度的三大特征是集體所有、承包制和家庭經營。由此,經營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主要為:集體如何行為、農戶承包權如何保障、經營方式的可持續性如何落實。
如何處理土地來源問題上,劉守英認為,各地土地流轉面臨最大的問題在于土地怎么來的。過去土地流轉多由農戶自發形成,存在經營持續性弱,因而存在土地不再用于糧食生產、保育程度不佳等問題。制度改革創新的一大方向是由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以松江地區的家庭農場為例,地是由集體,即村委會將原來農戶的土地統一流轉,實際上就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將原來承包在一家一戶手上的土地統一、集中。他指出,松江模式的土地流轉有兩大特點,一是土地由村集體統一集中起來的,二是固定地租。而崇州的農業共營制針對土地細碎化給出的答案則是把原來農戶承包的地轉到集體,以股份制的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即把原來一家一戶的承包土地折合成股份,農民持股,原承包的農戶以股份進行分紅。
在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關鍵,集體土地三權分置問題上,劉守英指出,以松江為例,承包土地統一到到集體,由集體統一流轉,實體化了集體經濟組織的所有權;第二土地流轉出去的面積收取流轉費,每畝500塊流轉費歸農民所有,實際上就是承包權中的地租權歸農;第三則是為承包土地的家庭農場提供一整套的服務體系,坐實經營者的經營權。
其中,在經營權如何落實問題上。劉守英表示,崇州采用聘請職業經理人的方式,在整個崇州范圍內公開競聘職業經理人管理,生產的決策、投資由股份合作社負責,種地的事由職業經理人負責,使種地的人專業化。松江地區的家庭農場主則在一系列體制措施的激勵下提高專業化生產能力。民主準入機制確保土地由具有相應生產經驗和經營能力的人進行耕種,完善補貼政策將補貼轉改為獎勵鼓勵家庭農場進行高產競賽、推廣秸稈還田、機直播和新農藝新技術推廣。健全了家庭農場配套服務體系,通過組建機農一體家庭農場提升生產專業化水平。勞動生產力提高、家庭農場規模擴大后服務完善,“兼業農”轉向“專業農”,農民的職業化程度大大提升。2016年末,家庭農場已有966戶,全區糧食面積到95%,農場規模從最初的100畝左右擴展到如今150畝左右,糧食畝產585公頃,所以每一戶(即家庭農場)年收入12萬元左右。
劉守英總結,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應關注三點,“第一是集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到底干什么?能干什么?第二是如何對待成員的承包權,過去承包權包含的種地權和收租權如何處理;第三即經營方式,不論合作制、公司制等經營方式的創新,跟家庭經營制度到底怎么去銜接?實際上所有整個經營制度創新與改革基本上是圍著這三個方面開展進行。”(記者 宋興國 張瑋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10-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