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農民日報社主辦的土地確權連片耕種湖北荊門“沙洋創新”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座談研討“沙洋創新”經驗產生的背景、本質內涵以及推廣的具體路徑、重大意義。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沙洋縣的探索和做法具有承包權穩定不變,承包地合理互換,經營權有序流轉,財產權有效實現等特點,是對農村經營體制的重要完善,農村經營制度的一次重大創新,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成功實踐。“沙洋創新”解決了當前農業生產經營當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對當前農村綜合性改革的深化和現代農業的建設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具有典型引導意義。
荊門市是長江流域農耕文化重要發祥地和湖北農業強市,有“中國農谷”之稱。近年來,荊門在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這一“規定動作”的同時,順應民意,因勢利導,大力推行由沙洋縣創新探索的“按戶連片耕種”這一“自選動作”,通過深化農村土地改革,推動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這一做法是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家庭承包權的前提下,通過村組內部經營權流轉、承包權互換和承包地重分等形式,使農戶耕種土地連成一片、最多不超過兩片且“不插花”,在農戶耕種土地面積基本不變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實現家庭規模經營。荊門市委書記別必雄介紹,目前,全市按戶連片耕種面積155.9萬畝,總體連片率47.6%,其中沙洋縣連片耕種面積85.3萬畝,連片率達89.6%,大大方便了農民耕作,農業生產成本降低二至三成,深受農民群眾擁護和支持。農民日報社黨委副書記、副總編輯陳江凡介紹了本報記者深入沙洋縣調研采訪的情況及成果。
專家們一致認為,“沙洋創新”是當前“三農”改革領域的亮點,是貫徹中央政策的創新性舉措。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破解農地細碎化的問題提供了有效方法;二是為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探索;三是為各地做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提供了有益經驗。這一創新順應了廣大農民的心愿,順應了農業生產的規律,順應了農村土地經營制度不斷完善的內在要求,從源頭上化解土地承包經營中的矛盾和問題,符合當前“三農”的實際,符合農業發展的方向,符合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
“沙洋創新”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會專家認為關鍵是五個堅持:一是堅持農村土地基本制度不動搖。按戶集中連片種植基本的內涵是強化土地的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優化和流轉農民土地的經營權,有效地實現農民的財產權,這是三權分置改革的實踐形式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二是堅持穩定優先的原則。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問題是農村乃至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基礎性關系,維護農民與土地關系的穩定,事關全局和長遠。
因此,在推進按戶連片耕種的改革中,農民利益至上的立場要穩,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驟要穩定。三是堅持農民當家作主。以村民自治民主協商為前提,尊重農民的意愿,不搞行政命令、強行推進。四是因地制宜確定連片集中的路徑。根據縣情鄉情村情和地勢地貌選擇適宜的形勢,不能一刀切,因勢利導把握推進進度,不能一陣風。五是堅持體制改革與基本建設并舉。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提升地力,縮小地塊之間的差距,強化對改革舉措的物化支撐。
與會專家建議,一是制定承包地交換和經營權流轉的具體相關政策措施。二是以確權為抓手,推動三權分置。三是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四是在堅持耕地使用方向不變和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積極地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現代農業建設。五是完善金融方面的制度和規定來支持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翟惠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全國政協委員張德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勘察規劃院地政研究中心研究員唐健,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中央主要新聞單位負責同志,湖北省有關部門及荊門市、沙洋縣領導出席會議。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唐園結主持座談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9-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