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定意義上說,“沙洋模式”是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重要完善和創新。“沙洋模式”的實質是承包權穩定不變、承包地合理互換、經營權有序流轉、財產權有效實現。在土地確權過程中通過農民自愿互換等方式實現承包地流轉連片,讓“小塊”變“大塊”,提高農業規模化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沙洋模式”的實行,給農業經營帶來一些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是把以往經營主體各自分別分散的經營轉變為合作、聯合、連片的耕種;二是把承包權、經營權一體化轉變為承包權與經營權合理分置,體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三是把承包關系穩定不變轉變為承包關系穩定不變與承包地塊自愿交換流轉統一起來;四是把以戶確認土地承包權轉變為確權帶連片,深化承包地確權工作。
正是因為上述四個轉變,使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和經營體制進一步完善與創新。因此,在土地確權過程中,實現集中連片種植的“沙洋模式”意義重大。特別是將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農業建設的不斷推進,它的意義和作用將逐步顯現。
第一,“沙洋模式”體現了農村經營主體經營理念的重大變化。這種理念的轉變體現了綠色、共享、合作的發展理念,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理念上的一個躍升。這也是“沙洋模式”產生的一個重要認識和思想基礎。
第二,“沙洋模式”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完善。“沙洋模式”在如何處理“分”與“統”的關系上取得新的進展。實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后,始終有一個“分”和“統”如何正確處理的問題。從“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制度演變來看,以往“分”得很徹底,但是“統”上一直解決得不夠好,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而“沙洋模式”恰恰在“統”的問題上解決得比較好,比如承包地資源合理交換,促進了承包地連片集中和土地規模流轉。因此,無論從經營體制層面,還是從“三權分置”改革層面,“沙洋模式”體現正確處理“分”和“統”關系的實踐意義。
第三,“沙洋模式”對農村土地用益物權和財產權有效實現作出了有益探索。通過制度創新,解決分散化、細碎化的小規模耕作難題,促進農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為農民承包地用益物權的有效實現提供了經營基礎,為農民追求財產收益最大化創造了條件,其潛在的經營效率和效益將逐步地顯現和發揮。
“沙洋模式”是農業經營實踐的創新。一方面體現了農民的意愿,另一方面有科學的依據和實踐基礎。每一個農村經營模式的創新,每一種經營理念的提出,都要順應農民群眾的意愿,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順應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沙洋模式”的產生有著科學依據和實踐基礎。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依據統籌考慮成本與效益來配比耕地資源的理念和原則;二是依據公平與效率來配置耕地的理念和原則;三是依據農業經營主體的權利與意愿來交換和流轉承包地的理念和原則。正因為有以上的科學依據和基礎,“沙洋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沙洋模式”作為農村經營制度的重要完善,帶來了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的轉型升級。這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具有明顯作用。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破解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制約;有利于促進土地流轉集中、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有利于培育新型的經營主體,促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等做大做強;有利于推動農業科技及其成果的運用和轉化,為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效果創造條件。
“沙洋模式”有利于發揮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創造有利條件和增強動力。這一模式應結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結合廣大農業經營主體的意愿和要求,不斷進行創新、豐富和完善。
一是建議制定承包權交換和經營權流轉的具體政策措施,合理處理承包方、經營方利益關系,穩定承包關系,保護承包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經營模式的穩定。
二是以農村土地確權為抓手,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三權分置”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一個重大創新,這為“沙洋模式”的實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證。把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進一步為承包權交換和經營權流轉,促進集中連片耕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是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當前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急需社會化服務。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迫切需要農業社會化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四是積極穩妥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在堅持耕地使用方向不變和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積極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現代農業建設。
五是大力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越是發展規模化生產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越需要高效便利的農村金融服務。要著力改善農村金融配給不足問題,把農村金融放貸周期與農業生產周期相吻合,創新農村金融供給和服務制度,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10月13日 03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