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 農村有一大問題, 叫“農產品滯銷”。而在國外, 我們很少能聽到國外有農產品滯銷的情況。為什么國外的農產品很少或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滯銷問題呢?因為國外的“農協”組織!
農協, 可以理解為一個村或者一個鎮上的從事農業的人一起成立的一個小團體。大家在一起分享信息和資源, 采購較為便宜的農業生產物資, 共同擴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我國的農村合作社等組織, 也能起到類似農協的作用。
在國外, 農協主要有四個功能:
1.從生產端入手, 幫農民調配農業生產資料。比如化肥、農藥等, 都可以由這個組織來幫助采購。這樣可以適當地減少中間價,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2.從技術和市場端, 給農民提供指導和建議。在外國, 幾乎每個農村都有農協組織, 農協可獲取到市場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 可以給農民提出一些合理化的種植建議, 避免供大于求, 也避免供小于求, 讓農產品價格能穩定盈利。
3.從農產品銷售端, 幫助農民擴展農產品市場。農協會幫助當地農民打開農產品銷售市場。對當地農產品進行品牌化包裝等服務, 也會相應地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進行檢測和把關, 保證出售的農產品質量不會影響當地農產品的品牌和聲譽。
4.農協可以維護農業市場秩序, 維護農民的利益, 還可以合理規劃農業, 提高農民的收入。
案例分析
案例1:日本借助多渠道銷售農產品
在日本, 農產品流通采用的是批發和拍賣。他們充分借助網絡的力量, 做好產品的推廣和宣傳工作。同時, 日本的物流服務也比較發達, 這就保障了網絡銷售的順暢。除此之外, 日本的銷售渠道可以說是滿地開花。
日本人銷售農產品主要采取5種方式:
1.農產品直銷:以產銷聯合體為主要銷售形式, 也就是常說的從種植者直接賣給消費者, 沒有中間商, 沒有倉儲和運輸成本。
2.農產品宅配:找到專門的運輸公司, 直接從種植者賣到消費者, 在家就能收到新鮮蔬果等農產品, 質量有保障, 農民也不愁銷路。
3.農產品配送:以農協為運作主體, 以配送為主要銷售形式, 承接訂單, 通過一些平臺獲得訂單, 找到銷路。
4.集配模式:20世紀60年代后期, 為了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 進一步減少中間商的盤剝, 提高所售農產品的質量, 日本農協開始采取直銷方式銷售農產品, 并在全國建立多個生鮮食品“集配中心”。
5.連鎖超市模式:大賣場、超市與農場進行訂單銷售, 日本農產品的商品率高達95%以上, 部分農產品可以達到100%。日本的農產品十分注重品牌, 做好品牌, 產品才有競爭力, 才不愁賣。
這五大銷售渠道, 完全承包了日本農產品銷售任務, 農產品滯銷的情況幾乎不可見!
案例2:德國發力農產品流通鏈條
在德國農產品流通鏈條上, 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每一環節都已形成了大量成熟的經濟實體。近年來德國種植及畜牧業產值約為220億歐元, 食品加工業產值達1 200億歐元, 全國食品銷售額為1 400億歐元。而從就業人數看, 德國農業生產人口約為20萬人, 食品加工業就業超過50萬人。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 在德國的流通體系中, 從上游到下游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 加工和銷售成為投入人力和創造產值最主要的環節。同時, 三大環節又緊密相連、相互協作, 也正是因為這三大環節的緊密銜接, 才使得德國的農產品始終處于流通的旺季。
案例3:巴西借力科技與創新發展農業
如果將金磚五國的品牌農業水平做一個比較, 巴西農業毫無疑問是品牌農業的王者。目前為止, 巴西擁有發展中國家最先進的農業品牌推介工程之一。除了推廣咖啡, 巴西還為牛肉、水果、雞肉和葡萄酒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推廣計劃, 許多農產品還出口到了其他發展中國家。
在此基礎上, 巴西從未將僅僅滿足國內需求作為農業的發展目標, 相反, 他們將滿足全球農業的需求放在了自身品牌農業的重要戰略計劃之中。而品牌農業需要科技和創新這兩大支撐點。現在, 巴西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很有心得, 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體系。作為品牌農業強國, 巴西的農產品始終處于被搶購的風口浪尖之上。
案例4:瑞典建立經營合作社
瑞典的農民合作社是農民在自愿基礎上建立的經營性合作組織, 其中規模最大的合作組織叫“瑞典農民產品銷售合作社”, 瑞典人稱之為“農家人”合作社。合作社的標志是一顆正在發芽的麥粒。在瑞典南北各地的農場鄉間, 從巨型糧倉、肥料車間到負責糧食檢驗的實驗室和宣傳科學種糧的研究所, 到處可以看到有這個標志。
瑞典全國有5萬多農民加入了“農家人”合作社, 合作社的目標是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和質量監測等多方面的服務, 建立農產品收購和銷售的網絡, 加上“農家人”合作社自創的品牌產品的銷售, 這個合作社年營業額高達31億歐元, 是歐洲最大的農民合作社。
國外農產品滯銷的案例分析與經驗借鑒
經驗借鑒
1.抱團發展
農產品滯銷, 沒有銷路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這不僅與種植的農作物有關, 更是與銷售渠道相關。作為普通散戶較多的發展中國家, 跟風種植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屢見不鮮, 想破解滯銷困境, 這一問題必須解決。
抱團發展就是捷徑。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 或者與龍頭企業合作, 這樣你既不用糾結種什么, 也不需要擔心銷售問題, 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農業生產, 最后等著交貨就好。
2.拓展銷售渠道
我國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由來已久, 被動等待, 有時等來的不是貿易商, 而是農產品無人問津的消息。現在, 農村的互聯網也已基本普及, 作為農業生產者, 必須緊跟時代潮流, 才能在農業中獲利。利用電商做農產品銷售, 既能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 也能讓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 賣出更高的價錢。也可以與商超、社區店進行合作, 將農產品配送給他們。有渠道就不會有滯銷。所以, 想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拓寬銷售渠道非常重要。
3.重視農業科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領域, 這句話也適用。農業企業必須要重視農業科技的力量, 有了先進的技術, 才能在農業生產中占據優勢。先進的農業技術, 能讓農產品在質量和數量上更有競爭力。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也會引來更多農戶的加入和更多企業的合作, 并增加農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滯銷的情況自然不會發生。
4.深加工
近幾年, 農產品滯銷事件頻發。這說明現在初級農產品供需已發生了明顯變化, 在市場上, 農產品供大于求, 所以農產品深加工就成了一條出路。將初級產品加工成工業品, 這不僅可以延長產品的儲存時間, 還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改變產品的用途。這樣一來, 農產品搖身一變成了工業品, 滯銷就與它無關了。
5.做品牌農業
現在, 農藥化肥已成了大家心里的痛。而品牌作為安全、健康的標志, 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我國農產品滯銷不是一兩天的事, 所以打造農產品品牌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因為只有品牌農業才更受消費者青睞, 才能走出中國, 才會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才能避免滯銷, 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農業2018年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