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助村》欄目以“500畝花菜滯銷,曾埭菜農盼援手”為題報道了晉江安海鎮曾埭村花菜滯銷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永輝、喬丹等企業和永春、德化、南安等地的經銷商紛紛聯系采購,福州很多熱心市民也踴躍加入團購行列,涌動的愛心讓曾埭菜農倍感溫暖。(2月9日《福建日報》)
滯銷花菜在眾多“愛心采購”中,迎來了銷售熱潮,可以預見,500畝滯銷花菜將會被涌動的愛心“消化”。“愛心采購”化解了曾埭菜農燃眉之急,而現實中類似新聞不止一次發生,見諸媒體報道的“愛心采購”,讓人歡喜讓人愁。
農產品滯銷的根源是銷路問題,銷售不出去,農產品必然滯銷。這就要問,為何農產品銷售不出去?表面看是供給大于需求,由表及里,供給大于需求只是表現在一定范圍的“小市場”,而非廣闊的大市場。就說滯銷花菜,在晉江安海鎮這個小市場確實供給大于需求,銷路由此受阻。但在福建、在全國的大市場,花菜的需求并沒有供給大于需求,一些地方的花菜市場甚至供給不足。
可見,我們通常認為農產品滯銷,是由于供給大于需求的認識,其實并不切合實際。這種認識只能在“小市場”中成立,在大市場中并不成立。所以,化解農產品滯銷的關鍵,需要在找銷路上下功夫、想辦法、出舉措。只要找到了銷路,農產品就不會成為滯銷品。
怎樣找銷路?辦法有很多,最為重要的是未雨綢繆,提早在大市場中找銷路。如果等到農產品成熟,發現滯銷后,才來急急忙忙找銷路,一切都遲了。可以發現,類似“愛心采購”事件中,都是農民在農產品成熟發生滯銷后,才求助于媒體,如果在花菜種植之初,就想辦法在全國找銷路,何至于等到花菜成熟滯銷才著急上火?
有人會說,不到農產品成熟銷售,怎知道是否滯銷?確實如此,但恰恰如此,為了防止農產品成熟后滯銷,才要想盡辦法,提前把銷路找好,避免成熟滯銷發生。許多農產品都不易長期儲存,等到成熟滯銷后,即便是通過媒體報道“愛心采購”,也會造成一定損失。況且,“愛心采購”只能解一時之急,難以從根本上化解農產品滯銷。
對于農產品滯銷,我們要改變“供給大于需求”傳統認識,也無需對農產品滯銷過度憂慮。從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層面看,農產品供給大于需求并不存在,至少不可能年年存在。發生農產品滯銷,關鍵是沒有在大市場中找到銷路。所以,化解農產品滯銷,并不是想象中復雜,而應回歸簡單化,在找銷路上下功夫、想辦法、出舉措,就能從根本上化解農產品滯銷難題。這需要政府、社會、行業組織、農民等各方協同發力,共同努力。大家一起在全國、全球大市場中為農產品找銷路,未雨綢繆,精準發力,深入市場,了解市場,吃透市場,還愁農產品找不到銷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網 2017-02-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