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六學者對《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修改的十條建議

[ 作者:張孝德?胡躍高?朱啟臻?譚英?何慧麗?蕭淑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08-05 錄入:王惠敏 ]

本意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簡稱“《促進法》”。本建議認為,《促進法》是一件大事,是關乎中國7億農民和60萬個鄉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關乎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大事。仔細研讀后,感覺《促進法》離立法預期目標較大,具有較大的修改和討論空間。特提出以下十條修改建議:

一、在總則中應明確鄉村在中國歷史與政治經濟文化中地位

《促進法》在第一章總則,對為什么要制定《促進法》的闡述不到位,缺乏應有的高度。

QQ截圖20200805100254-02 (2).jpg

第一條,對為什么要立法的依據闡述思路不清,目標不明。把涉及鄉村振興要做到的事,而且是不同層次的事,羅列在一起,作為立法依據很不到位。作為立法依據,建議從鄉村價值的重要性出發。

建議在總則中,要明確鄉村在中國歷史、中華文明、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這應該是立法最根本依據。對于鄉村的價值和地位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內容:

1. 明確鄉村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中華五千年文明是根于鄉村社會文明。鄉村是中華文明之根,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是中國文化傳承之載體。

2. 明確鄉村在中國革命時期的地位:鄉村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毛澤東領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中國鄉村和農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3. 明確鄉村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承包制開始的,鄧小平領導的中國改革開放之路同樣是農村包圍城市。從農村改革到城市化建設,中國農村和農民都走在中國改革開放最前列,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巨大的貢獻。

4. 明確鄉村在現代中國的功能:鄉村是中國政治經濟安全的調節池、是中國政治安全的底線、承擔著中國糧食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的重大使命。

5. 鄉村興則中國興是中華文明演化的規律。這是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最大不同的地方。這是我們制定《促進法》的大背景所在。鄉村是中華文明之根,中國文化之魂,中國人共同的故鄉,鄉村是中國最大國情,這個大背景必須講清,這是《促進法》立法的應有高度和使命所在。

現有的描述凌亂而簡單。由于缺乏對鄉村價值應有的肯定,降低了立法的歷史與時代的依據。

二、建議將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從“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調整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鄉村”

關于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在第一章總則中第四條的闡述值得研究。

第四條 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盡管這個提法已經使用了很多年,甚至目前仍被廣泛使用,但是從時代高度和已經存在的問題看,這個提法急需調整。立法是要解決長遠與未來的事。鄉村振興的總目標也是總方向,這是鄉村振興的重大問題,建議立法要高度重視。

QQ截圖20200805100254-02 (1).jpg

一是以西方大規模農業、資本化農業、化學農業為標準改造中國農業,形成了對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農業的否定和盲目改造。中國有著古代世界最先進的傳統農耕歷史與智慧、也具有近代以來形成的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特色的農業發展方式。但是在追求現代化農業目標的作用下,嚴重干擾了走中國特色農業之路。

二是追求的農村現代化,變成了以西方農村為模板,改造、甚至消滅的做法。長期以來在各地形成的屢禁不止的過激拆村并居、逼農民上樓大規模消滅鄉村等做法,都是打著建設現代化農村的旗號進行的。

2、鄉村振興是在十九大提出邁向新時代背景下的重大戰略,鄉村振興總目標,應回到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來。

十九大以來,中國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些都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鄉村是中國最大國情,無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決定了中國鄉村振興必須走新時代中國特色之路,而不再是追趕西方的現代化。

三、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但《促進法》未能以法律用語闡述清這個問題。建議用《促進法》對農民的權力進行專章界定

在《促進法》第一章總則的第七條對中國鄉村振興主體的描述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作為一部法律,對如此重要的大問題,僅僅通過這樣一條抽象語句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長期以來嚴重存在著,以打著尊重保護農民的旗號,干著損壞農民主體地位的事。目前形成對鄉村振興干擾最嚴重問題,就是來自自上而下的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對農民和農村的干擾非常大。如果《促進法》對這個仍問題含糊不清,這個立法功能將會大打折扣。

而且我們發現《促進法》整個行文和用語上,有很強的強政府色彩。《促進法》共有76條,以國家和各級地方作為主語,開始的有60多條。在整個行文中,沒有看到有一套是以農民和農村為主語開頭的描述。我們建議《促進法》要用專章闡述農民權利和義務是什么。

與此對應,也要規定國家和地方政府保護農民主體性的義務和權利是什么。建議在參照有關法律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把屬于農民和農村的權利,一條一條梳理出來,清晰界定。

如農民的居住權,農民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這本來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但各地政府卻可以隨意以規劃為名,對農民居住房進行強拆遷。

如十九大報告和鄉村組織法都明確“農村屬于自治組織”。但在現實中,如何一個部門和政府可以隨意插手管理鄉村。如屬于鄉村社會特有的生活習俗,法律規定“每個公民都有信仰自由”,而我們農民連自己生活習俗的權利都被侵犯和干擾。比如河南曾在鄉村出現平墳運動,還有政府強制推行的火葬等,都屬于侵犯農村生活習俗權利的事件。

四、《促進法》“第四章 文化傳承”問題較多,建議做重大修改

1.《促進法》是在缺乏對中國鄉村文化價值深度認識前提下形成此章的內容。

這章的標題是《文化傳承》,但從各條內容看,所講的是如何進行文化下鄉,來改造鄉村和農民。目前中國社會和理論界嚴重存在對鄉村文化價值的貶低。認為鄉村文化是愚昧落后的文化,需要引入現代化文化進行改造。

所謂現代化文化,就是城市文化、來自西方的文化。我們認為《促進法》未能跳出這個思路。第四章,一共有5條,其中三條談如何輸入文化改造鄉村,只有第三十一條和三十二條談鄉村文化。

QQ截圖20200805100235-04 (2).jpg

三十一、三十二這兩條所提到的鄉村文化,基本上是屬于物化形態的文化,不是精神層面的文化,如文化遺產、名鎮古村等。而所謂的保護和傳承,也是以市場化的思路來進行。第三十二條所講的都是這個內容。

2.建議在鄉土文化傳承這一章,首先闡述鄉村文化價值和功能是什么。

鄉村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之根,中華文明基因的攜帶者,鄉村就是中國文化的大寶庫。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源、是中華民族共同信仰之根、也是新中國紅色文化的搖籃,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與精神遺產。

對于這樣的鄉村文化,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要對鄉土文化擁有敬畏心、感恩心。而不是以忘記初衷的傲慢心來對待鄉村文化。對中國鄉村文化價值肯定是傳承的大前提。

3.建議在鄉村文化傳承這一章,準確而簡單的闡述清鄉土文化包含哪些內容。對這個問題需要邀請專家進行立項研究,不能簡單套用文件來概括。從大的方面看鄉村文化可分為五大類:

一類是鄉村特有源于敬天的信仰文化。幾千年來中國鄉村每個家庭都供奉著“天地國親師”這五個字,可以說這是中國鄉村的共同信仰,也是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所在。這個信仰不是迷信,而是基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形成的“天地人和合”思想,并一直傳承。這種文化與今天生態文明“天人合一”的文化高度吻合。

第二類是鄉村以孝道為核心的禮樂教化文化。這是經過幾千年證明最有效的道德教化文化。

第三類是源于熟人社會的互助親情文化。這個親情文化表現在鄉村特有的婚喪嫁娶的各種禮儀活動中。

第四類是耕讀傳家遠的家教文化。

第五類是服務于農耕和手工業形成的24個節氣文化,工匠精神文化等。

第六類是鄉村特有自娛自樂、禮樂教化的民間藝術文化。如鄉土戲曲、鄉土民歌、鄉土樂器、剪紙、陶器等。

第七類是是各地鄉村特有的建筑文化,田園文化等。

4.在解決了以上問題之后,再闡述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時代的活化傳承。

在對待鄉村文化傳承上,也要高度重視鄉村自治和尊重農民主體性兩大原則的前提下保護傳承。中國60萬個鄉村就是60萬個不同類型的文化。鄉土文化就是一棵大樹沒有同樣的兩片葉子一樣。在《促進法》文化傳承這章中,看到的全是地方政府,看不到農民主體和鄉村自治的內容。所以保護鄉村文化,必須按照法律進行。

五、建議將“鄉村教育”問題單章獨寫。鄉村教育鄉村振興中最需要解決大問題,需要重點寫入《促進法》

受長期形成的經濟主義、物質主義思維的影響,各地政府和社會對鄉村振興中的文化與教育價值認識嚴重缺位。如果說鄉土文化是鄉村文明復興的靈魂,而鄉村教育則是鄉村文化的命根。

沒有了教育的鄉村一定是文化傳承斷流的鄉村,無論今天的鄉村如何繁榮,也是沒有未來的鄉村。希望《促進法》對如此重大的問題要專章來寫。建議對以下內容重點關注:

1.必須明確鄉村是一個有自己獨特教育體系的鄉村。

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不同。中國鄉村教育有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鄉土文化的傳承教育。這個教育體系是通過禮樂教化、寓教于樂于鄉村的生產和生活中進行的;二是鄉村特有的家庭和家族教育體系;三是來自現代化社會文化影響的教育;四是國民教育體系。

21世紀以來,持續十年拆點并校,國民教育體系撤出鄉村,是對鄉村最大的傷害。目前鄉村的傳統教育體系也分崩離析,鄉村特有的家教與鄉土文化教育互為表里,也同樣存在傳承中斷的問題。如何修復鄉村教育體系,是鄉村振興的命根。這個問題不解決,未來中國的鄉村就成為美國式的沒有文化與歷史的農場化的鄉村。

2.建議在《促進法》中圍繞如何修復與振興鄉村教育,關注以下內容。

一是將修復鄉村教育體系,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戰略內容來對待。要賦予鄉村教育以更大的自主權。不要以城市教育思維和西方教育理念過激地改造鄉村教育體系。

二是促進鄉土文化教育和鄉村家教體系的修復。讓這種教育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的主流教育、根性教育。賦予鄉土教育更多自主權,如鄉村書院教育、民間鄉土教育、鄉土社區教育等。

三是按照有村就要有學校的目標導向,修復鄉村國民教育系統。

十年拆點并校是壓倒鄉村的最后一根稻草。大約30%以上的農民進城是因為被逼陪孩子讀書而進城。教育集中和進城,形成幾千萬的鄉村留守兒童,已經成為鄉村與中國社會的重大隱患。目前解決鄉村與城市教育平等的問題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解決賦予鄉村與城市具有同樣辦學的權利。讓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逐步回村,應該成中國鄉村教育的改革方向。

目前,各地已經探索出適合鄉村的小規模教育、鄉土教育等模式。國家要出臺鼓勵各類公益組織、退休的老師到鄉村辦教育。目前大量的在鄉村進行的民間教育實驗證明,鄉村是兒童教育的天堂,是最適合兒童身心靈成長的地方。是奠定兒童一生做人之本的修德開慧最好的地方。

六、關于“糧食問題”要專章寫,糧食與鄉村產業不是用一個內容

《促進法》關于非常重要的糧食問題,放在第二章產業發展中來講,把糧食與產業發展混在一起不妥。從邏輯上看,農業屬于鄉村產業范圍,但不能把農業等同于鄉村產業。鄉村產業是一二三產業的總稱,包含農業、農業類加工業和非農業類加工業、鄉村服務業。

目前,在理論上,沒有把糧食生產的農業與加工業產業區分開,在產業化思維的作用下,使本來不能完全市場化、承擔著與工業不同功能的農業全部納入產業范圍,將會給中國農業發展帶來風險。

建議《促進法》對這個重大問題能夠清晰界定農業與農村工業、商業的關系,確保中國農業健康安全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將農業與工業區別開,恢復農業作為公共產業的特性。

從經濟學看,農業和工業屬于兩類性質不同的產業。農業屬于準公共產品,糧食滿足是人類生計的必需產品。工業品屬于非公共產品,不是必需品,而是滿足人類生活的發展品。所以農業生產不能完全市場化,必須遵循公平第一,效率的原則進行。農業生產就像國防一樣是關系到國家安全與民生的公共產業。,

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延伸出的為了提高財富增值的加工業就具有了工業品的性質。具有工業特性的產業可以完全實現市場化,追求效率。但是在《促進法》中第二章的產業發展中,把這兩類性質不同的產業混為一談。

QQ截圖20200805100235-04 (1).jpg

按照地十二條的闡述,把農業看成了可以完全市場化經營的產業來對待。這樣一種將農業與工業的混淆,已經對中國農業發展形成了很大的誤導。為了追求農業高效益,許多地方政府在進行農業產業規劃中,把更多的土地用于獲利最高的經濟類種植業,用于農業加工業的材料。如此下去,會形成中國糧食安全的隱患。

2.從公共產品理念看產業,農業政策應該保護和鼓勵小農戶農業。

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中國小農戶經營數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經營土地面積占全部土地的70%以上,經營10畝地以下的小農戶2.1億戶。國內外經濟學家研究都發現,小農戶與大規模專業戶相比,土地產出效率高于大規模專業化農業,專業化大規模農業的優勢是人均產出效率高。

農業作為滿足生命必需品的產業,特別是對于人多地少的中國,中國的農業政策應該鼓勵小農戶發展。但由于我們把農業產業定位于追求高效率的現代化農業,所以我們出臺的許多農業政策,不是保護與鼓勵我們糧食生產主體的小農戶,而是支持大專業戶,甚至是大資本農業。目前許多地方政府甚至借用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兼并小農戶。按照滿足中國糧食安全要求,這個方向有嚴重錯誤。

3.建議把保護中國農業物種的多樣化、鼓勵自留種和地方化種子寫入《促進法》。

由于農業完全市場化,導致了中國許多農業種子被國外種業公司所壟斷。一旦遇到貿易摩擦和風險,中國種子就會陷入困境。建議把保護自留種寫入《促進法》。

目前種子企業為了企業利益,所培育的種子全是農民不能自留的一次性種子。為了保護種子多樣化和安全,建議國家要出臺支持種子科研機構,研發農民能夠自留種的種子。

4.建議把目前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目標定位,調整為在滿足糧食自足的前提下,轉向生態友好型多樣化農業、高品質有機農業的方向上來。

同時,圍繞生態化、多樣化、自主化、有機化、零污染農業發展目標,大力推進生命友好型的農業科技創新,如微生物堆肥、生物防治、土壤有機改良、中國傳統生態種植技術等。

七、建議“第五章 生態保護”拓展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將“第五章 生態保護”拓展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因如下:

1.生態保護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生態保護只涉及到生態環境,這個提法不符合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要求。鄉村生態環境治理要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思路進行。

按照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在習近平兩山理論的指導下,建議從生產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生態四個方面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2.生產生態的基礎是治理土地污染問題。土地干凈了,農業生產糧食就是安全和有機化了。農村的第二、第三產業也自然會走向生態有機化發展。

3.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要從探索適應與鄉村的分布式、就地化、微循環的垃圾處理模式著手。目前許多鄉村按照這個模式,已經實現了鄉村有機垃圾不出村,就地轉化為有機肥。垃圾轉化為有機肥,為鄉村土地有機化提供了肥料,促進土地凈化。

這個循環的完成,使鄉村環境得到了成本低、效果好的零污染鄉村的治理目標。建議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行之有效的“分布式、在地化、資源化”的鄉村垃圾治理模式寫入《促進法》。

4.鄉村生活生態化的重點,是充分利用新能源在鄉村使用的優勢,實現鄉村可再生能源的自足體系建設。小規模的鄉村通過使用光伏發電、利用本地資源的生物發電、沼氣技術等,可以使鄉村生活用電實現自給自足。

5.鄉村文化生態建設與城市相比,也具有獨特優勢。源于中國農耕經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源于對糧食珍惜的節儉傳統、源于道家思想的知足者常樂的生活哲學,這些文化非常符合生態文明文化建設的要求。

八、建議把“第六章 組織建設”改為“鄉村自治治理”

1.基于集體所有制的鄉村自治,是新時代中國鄉村最具有特色的治理模式。

中國幾千年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鄉村自治,與新時代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度有機結合,而形成的鄉村自治模式,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完善與促進鄉村自治的治理模式,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對于這樣一個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模式,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組織建設”,建議用“鄉村自治治理”的法律用語來表達。

2.建議鄉村自治治理這章,要突出三個方面建設和探索:

一是以新時代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鄉村自治的特性、權利和功能要講清楚;

二是以鄉村熟人社會為根基的鄉村自治的特性、權利和自治方式要講清楚。鄉村社會要探索基于熟人社會的鄉村民主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基于城市生人社會的直選制在農村實行,20多年的實踐證明并不成功,需要對這個選舉制度進行改進,探索適應鄉村熟人社會的民主選擇制;

三是發揮鄉土文化、禮樂教化在鄉村自治中的作用。

3.鄉村自自治理與縣級行政管理關系,要運用法律用語界定清楚。要清晰界定鄉村自治的權利,明確規定縣級政府管理鄉村的權利界限和應盡的義務。如果超出法律規定的權利范圍,鄉村有權利上訴政府,形成保護鄉村自治治理的糾錯與保障機制。

4.鄉村自治治理與黨領導關系,也需要用法律邏輯給與界定。由于鄉村黨的組織受到黨章的統一約束,建議凡是黨章有規定的不再重復。要將黨的核心領導的政治術語,通過法律用語來闡述,這樣更有利于黨的領導有效落地。

九、建議《促進法》應按照法律的邏輯和結構來寫,圍繞鄉村振興中的參與主體的權力和義務來寫

《促進法》是按照鄉村振興要做的事進行起草,這種思路不符合法律的邏輯要求。建議按照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應有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編寫。

十、建議延長《促進法》大討論時間,圍繞《促進法》開展大規模調研和理論研究工作

由于我們對鄉村價值認識不足,鄉村振興停留在講的重要,但未能真正當成大事、要事來做。從《促進法》草案的質量看,發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我們深深感到《促進法》基本是現有文件的堆積,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關乎7億農民和60萬個鄉村的《促進法》是一件神圣和重要的大事。建議立法部門要以對人民負責任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組織有關專家做出一個對得起人民的《促進法》。

1.為了保證《促進法》的立法質量,建議圍繞立法的指導思想、《促進法》的框架和內容,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廣泛討論,特別要邀請鄉村農民代表和第一線的基層干部參加立法討論。

2.建議圍繞《促進法》所涉及的內容形成專項,組織有關人員深入鄉村進行深入調研。目前已有的一些關于鄉村振興的文件和材料,本身就是閉門造車的東西,如果《促進法》再以此為根據立法,將會錯上加錯。

3.鄉村有乾坤,事關天下事。中國鄉村與西方的鄉村不同,鄉村是中華文明基因的攜帶者,是歷史與文化,政治經濟等要素的復合文明體。

長期以來,在受西化之風和城市化思維的影響下,造成了對中國鄉村的重大誤讀。要保證《促進法》立場理論正確,建議組織有關專家,對《促進法》涉及到有關理論進行專項研究,為立法提供正確的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張孝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躍高,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慧麗,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蕭淑珍,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亚洲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日韩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欧美制服中文 |